首先我第一次拍舞台,我拿著我的7D+24L定焦上場,拍到一半時,被朋友通知請我盡量不要擋住攝影機的鏡頭,或出現在攝影機可能拍攝的地方,所以我就必須離舞台大約3公尺處,距離演唱者就快4公尺,並且角度被侷限在舞台兩側,所以後來拍攝的照片會集中這兩個角度,而正面的部份,只能是個大景,也就是演唱者加評審與觀眾,如果要特寫,即使裁切也沒辦法得出一個可用的畫質,那麼需要的是一個望遠端。可是你要變焦還是定焦呢,我是想在兩側需要大約50-70mm焦段即可,這樣特寫表情,半身,全身我都應該可以在不影響攝影機的情形下做到,若在面對舞台正面,視場地大小需要100-300左右的可能性,如果定焦我可能就只能拍攝個半身,但如果是有跟群眾互動,或與舞群互動,那麼我可能會捨棄掉配角,只有主角,這也是我不喜歡看到的,所以在舞台攝影我會選擇變焦,你所提的是24-105,我認為是顆很好的鏡頭,焦段剛好,很萬用,那麼F4的光圈,不過要注意IS是防手震,但是主體若是一個活動速度較快的,還是必須將快門速度加快,即使你的手再穩,那麼小一點的光圈,會帶動你把ISO拉高,這時你就要用自己的眼睛或請客戶的眼睛看一下,你的相機ISO設定的極限並不是相機可設定的極限,而是你與你客戶可接受的極限,有些人就喜歡乾乾淨淨,有些人喜歡顆粒滿佈,這其實也可以當作你採購機身的參考。全片幅機種的確在高ISO表現較優秀,而原本在我採購計畫中,我就要準備雙機,原因須有備機,才能給客戶萬無一失的保證,我選擇的是5D2,那麼我變焦鏡的選擇是24-70,原因無他,只是想來顆可以讓我兼顧婚攝需求的鏡頭,婚攝並不太需要望遠端,所以取其光圈,可是這樣這跟上面的想法有出入,那麼望遠端怎麼辦,可能會慢點採購70-200,因為手頭上還有顆百微,幾場拍攝下來是還可以用,反正我雙機一起帶著,並不會擔心換鏡頭時間的問題。但是以上的配置,我認為是中小場面的計畫,若遇到大場面的演唱會,體育比賽或活動,可能要更望遠的鏡頭,當然價格更昂貴,就看有沒有要把這當作事業,若拍攝的機會很少,建議用租或用借,或用現有器材勉強拍攝了。
你談到一個手震問題,我認為引起手震問題除了姿勢外,我認為是肌耐力問題,所以除了透過訓練讓自己更有力氣與時常拿著相機來習慣外,別無他法,就像那24-70真的是算重的,可是那個70-200 F2.8 IS 更是又貴又重,所以我有考慮望遠端就以70-200 F4 IS 來代替了,快門的問題就以5D2高ISO來克服,畢竟如果讓重量造成我無法拿相機太久,影響穩定度,那麼我會選不模糊的照片為主要考量。至於雙機的操作方式,我是買快槍俠的雙背帶來解決。
另外就是你拍攝時是靜態與動態的差別,靜態指的是這個人只是慢慢走的在歌唱表演,但若這個人是邊唱邊舞,或舞團或戲劇表演時,基本上算動態了,這又是在拍攝舞台要思考的問題。
handful wrote:
最近已決定要將 40...(恕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