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Canon 全景深與散景的疑思??


Hermes wrote:


而所謂的景深,可以說是清析的程度,在景深外的東西,
是比較模糊的,愈外面愈模糊,而在景深內的東西,則會
比較清析。

因此在APS-C的機種上,將50mm的中間部份放大後,原
本清楚的東西也會變得比較模糊,也可以說是景深會變得
比較淺;就理論上而言,應該是等於全幅的80mm。



不好意思,我只截取您部分的內容,希望您見諒

基本上,上面兩段的論述是有問題的
第一,所謂的景深,指的是對焦完成後,景物在感光元件呈現完全清楚的距離範圍
景深越深,完全清楚的距離範圍越大
景深越淺,完全清楚的距離範圍越小
您的說法,也是大概正確
只是正確的來說,大家在說景深深淺的程度時
用的是距離來描述,而不是所謂"清晰的程度"

第二,在您說的中間部分放大後,畫面變糊
這邊的變糊 跟 光學所造成景深外的糊是兩碼子事
不然大家一直裁切放大就會有奶油散景了
事實上,卻不是如此

一直裁切放大只會讓整個畫面同步的變模糊
景深內的部分,也會變糊,景深外的部分,原本就糊,也會變更糊
如果說這樣說APS上50mm跟全幅上80mm的景深是一樣的話
以這樣的推論來推估,越長焦的鏡頭,拍的越不清楚
因為通通都等同裁切放大變糊啦

所以裁切放大造成的模糊,並不是景深外的糊
所謂的景深 在鏡頭光學的作用下,已經決定了景深程度
事後裁切放大造成的模糊,並不影響景深程度

所以,50mm鏡頭造成的景深不論在aps或全幅上,與80mm鏡頭造成的景深完全不一樣
也不會因為裁切放大,就變的一樣

上面我所寫的有點雜亂
基本上,我只是順著您的論點來說明錯誤的地方

關於景深,網路上有很多資料 都會比我說的完整與詳細
有任何問題,大家就一起討論囉
小弟認為整個問題牽涉到三個部份,成像前,sensor成像,最後的影像觀看。

第一個部份是成像前。在成像之前,景深是取決於被攝物距離,鏡頭焦距與光圈大小。而跟底片/sensor的大小無關,因此用相同的鏡頭,小弟認為APS-C及FF的景深是一樣的,

第二及第三個部份,sensor成像後到最後的影像觀看,小弟認為這是最令人迷思的一部份,不知大大的看法如何?

unavailable大大提到:"但是景深,透視感跟壓縮感 還是原來的實體焦距 (類似裁切那樣)" "FF機景深會淺差不多一格",即然認為景深都相同,小弟比較好奇那FF比較淺是怎麼推論出來的?
Hermes大
我是說
"同等效焦段" "同光圈" "同構圖"下
FF機景深會淺差不多一格

為啥我要強調同構圖?
因為 如果APS-C跟FF機用同樣實體焦段的鏡頭拍攝同一主體
同樣構圖 APS-C距離主體會比FF遠1.6倍阿... (等效焦段要乘1.6)

如果雙方跟主體距離一樣
同樣構圖 則APS-C所用鏡頭的焦距必須是FF的1/1.6

焦段越長景深越淺
距離主體越近景深越淺
所以你說 這樣那個景深淺?

且如果片幅越小 景深越淺
那麼那些1/2.5"的小DC不是淺死人不償命
全片幅, 120 or 645那些相機是做心酸的嗎?

這邊有一個景深計算機
http://www.dofmaster.com/dofjs.html
你可以去算算看
在感光元件之前的光路,不會受到 FF APS 等等的影響,這是一般推論『只有鏡頭影響景深』的立論根據。但是,事實上景深還受到放大率的影響,所以跟感光元件的大小相關。

放的越大,景深越淺,這點我與 Agassi 兄的看法不同。下面這個討論裡面的例圖解釋的非常清楚

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164&t=140987

再來

一張畫面的景深,不是固定的,而是跟你的視角相關,靠的近一點,原來清晰的就被你看出模糊的邊緣了。站的遠一點,怎麼模糊的你都看不出來。這點絕對是無庸置疑的,電視廣告上,蕭薔要你靠近一點,就是因為靠近的時候,你的分辨率就會高,可以看出啥是清晰的。

影像的景深由視角決定,這個在網路上可以找到有很多根 CoC , 放大率有關的討論。

有人說決定景深的只有鏡頭,錯,景深是人為決定的,所以跟你成相之後的放大率完全有關係。

裁切放大,不會讓整個畫面模糊,在像素的範圍內,裁切放大只是讓我們更逼近焦平面那個沒有厚度的絕對清晰範圍,而這個範圍往前往後所營造出來的景深,都是你在觀影當下的視角決定的。所以可以知道影響景深的除了投影在感光元件上的影像之外,還包括這個影像被放大的程度。前者關乎實體焦長,後者關乎元件大小。

粗略的來說,景深長度與焦長的平方成反比,又跟感光元件的轉換倍率成正比,所以如果要拍出相同視角的照片,而使用 50mm vs 75(80, 100) 的鏡頭,那麼轉換倍率會被抵銷一次,放大到相同大小時,使用長焦鏡頭的 FF 會得到景深距離比較短 (分母大) 的影像。

相對的,如果你使用相同一顆鏡頭,相同的麻豆和背景,在 APS 上面要退的更遠,不過這個時候景深的計算就比較複雜,牽涉到超焦距離與物距的比值,一般來說還是靠麻豆比較近者可以得到更淺的景深,就是 FF。

unavailable wrote:

且如果片幅越小 景深越淺
那麼那些1/2.5"的小DC不是淺死人不償命
全片幅, 120 or 645那些相機是做心酸的嗎?



你犯了跟我一樣的錯誤了,
往前看看。

基本上片幅越小景深是越淺沒錯,但是小相機的焦距,一起考慮下去就扯平了,
你注意看看DC的焦距(寫在鏡頭上的),都只有5~6mm就有28~35mm的等效焦長了

敗家怪醫哥哥說的真好阿~

景深這東西,看起來簡單,算起來複雜,研究起來會傷腦筋的~

其實多數人對景深的定義都只瞭解了一半,對於後端的放大、檢視、以及CoC的影響通常都一知半解或者完全忽略,因此有許多推論其實並不正確
敗家真是無底洞阿~
Dilbert_chuang wrote:
你犯了跟我一樣的錯誤了,
往前看看。

基本上片幅越小景深是越淺沒錯,但是小相機的焦距,一起考慮下去就扯平了,
你注意看看DC的焦距(寫在鏡頭上的),都只有5~6mm就有28~35mm的等效焦長了


小片幅景深深
本來就是因為等效焦長阿...
35mm的等效焦長
實體焦長卻只有5-6mm...
要不深也難


其實你把APS-C
當成是在底片上面裁切一塊下來
請問 裁切下來的那塊景深有變嗎?
不會變嘛~

可是要在裁切下來那塊內拍出原來底片上的構圖
攝影者是不是要退後? 或者縮小焦距?
才能讓裁切下來那塊拍出跟原來底片同樣的構圖

攝影者退後 or 縮短焦距了
所以景深變深了

簡單的說就是這樣囉
複雜一點請見怪醫大的高見
其他條件相同,片幅越小,景深越淺是沒有錯的,
因為CoC=d/1730,
這個d直就是底片對角線長度,
至於為什麼DC的景深比DSLR淺,
這是因為他的實體焦長較長,
而在這裡實體焦長的影響程度遠大於片幅,
對於同一台相機而言,
影響景深的因素有:
(1) 光圈
(2) 實體焦長
(3) 與被攝物的距離
但是如果不同的相機比較,
還必須加上一個
(4)片幅大小,
可以變化的變因有四個的時候,
選擇控制變因就會影響結果,

APS跟FF相比片幅較小,
如果把APS視為FF裁切一塊,
那的確這邊的景深不變,
但是還必須考慮到放大率的問題,
畫面清楚的區域是人眼可分辨的最小色塊面積,
而景深指的就是這個清楚的區域,
假設人眼可分辨的最小色塊面積是A,
那色塊面積小於A時人眼是覺得清楚的,
那放大到1.6A or 1.5A,
人眼就會覺得不清楚了,
這樣子片幅大小是不是就影響了景深了呢?

之前DCVIEW還有一篇有圖示說明的景深構成圖,
有興趣的可以去找看看.

敗家怪醫 wrote:
在感光元件之前的光路...(恕刪)


怪醫兄
基本上,如果您能夠再看一次我的發言內容,對照我之前所引言的內容
您會發現,我的發言,跟您說的是沒有牴觸的

我的上篇發言,著重在於說明我對HERMES兄言論有疑慮的地方
僅就HERMES兄字面上的發言來做討論

內容並不是完整的景深的論述,也非常粗糙

所以在我上次的發言,最後有提到
agassi0826 wrote:
上面我所寫的有點雜亂
基本上,我只是順著您的論點來說明錯誤的地方


就是希望不要誤導大家對於景深的認知
也希望大家能以網路上其他詳細的資料為準
呵呵! 感謝大家的 參予討論
讓我又學習到些東西

感溫阿~~~
~依己之量力,拍己之所好,隨興遊走於攝影感官世界~
  • 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