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ng279054 wrote:
裝上之後1200mm...(恕刪)
ding279054 兄?:
這樣談法是不太對!
第一個等校焦距是在於了解拍攝視角,本身對於光學倍率或著景深等問題,都還是實體焦距。
而SX50的實體焦距最長也才215mm。

第二個是所謂近攝鏡片,在新發現!! NIKON 50mm F1.8可以直接倒插到CANON EF卡口當微距鏡
也就是所謂近攝鏡片其實就是一個教長焦距的倒接鏡片或鏡組。
This means that the Type 500 lens has a power of +2 dioptres.
一般是用屈光度表示(dioptres),其代表意義是焦距倒數(1/f公尺)。
所以500D就是屈光度為+2,焦距=500mm (1/0.5 = +2)
一般鏡頭是,無限遠光線經過鏡頭,在某一個距離匯聚在焦平面上,而這個距離就是焦距。
反過來用就是,在某焦距距離的光線,經過鏡頭變成平行光。
也就是把後面鏡頭原本對焦無限遠位置,轉換成某焦距距離位置。
談光學放大倍率時候,通常是指最後成像實際尺寸,通常是不談輸出或顯是尺寸。
原照片

裁切畫面

也就是拿小感光元件的畫面,其實本身相當是大感光元件裁切畫面,只是這樣在顯示時候,產生看起來放大效果。
當然會和原生小感光元件+專用設計鏡頭有所差別,因為小感光元件的成像圈小,在解析力上可以做到更高,只是提高幅度遠沒有片幅差異來的大。
下面這張式手機鏡頭使用簡單四片TEAR結構和ZM 85/4比較,後者也是ZM中高解析鏡頭一顆。



手機鏡頭使用是20 40 80lp/mm而成像圈為2.5mm半徑,而35mm系統使用10 20 40 lp/mm而成像圈為21.5mm半徑。
也就是35mm的原始影像是比手機片幅大上8倍左右,也就是比起35mm片幅影像壓縮小8倍,但小片幅帶來解析力提高只有2倍多些。
所以對於需要裁切才可以使用的畫面來說,使用剛好畫面大小感光元件+鏡頭是可以獲得最好解析與細節。
對於那些不需要裁切畫面,大感光元件才會凸顯示出的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