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aoptical wrote:事實上,"人眼"就已...(恕刪) 小弟N年前剛好有做過影像設備,高不高階我不知道,只知道每一台都比現在1D貴好幾倍。細節已經記不清了,若有繆誤請多多包涵。影像打從進入鏡頭就已失真不論是數位相機或是底片相機,影像從鏡頭進入後就受到鏡頭鏡片影響,就會開始失真。最好的例子就是大家會掏大把鈔票買各式各樣的鏡頭。我相信這裡一堆高手比我了。感光元件非穩定與非線性感光元件其實並不如大家所想的一樣,跟傳統底片一樣穩定。傳統底片是偏純物理特性的,以現在的技術,底片上化學物質成分、塗布等等都能控制的很好。而現在的電子感光元件,則不是這樣。越號稱靈敏的感光元件,越容易受到干擾。我們先撇開干擾不談,感光元件這輩子首先遇到的問題並非干擾,而是他不知道什麼是暗、什麼是亮!感光元件必須先經過一到校正(calibration)程序,之後才能開始使用。因為說穿了,感光元件不過就是一個A/D轉換感光半導體。轉換出來的訊號必須要先訂出何謂暗?何謂亮?有了基準以後,才能在這基準範圍內去切割出各種色階。這又衍生出一個問題,這個暗與亮中間並非線性!這時候就需要導入更多影像校正技術,這時候樓主說的Gamma校正就是其中一項。請注意我是用"導入更多影像校正技術",而不是導入一個。問題總是會帶出另一個問題,Gamma校正過的影像就一定是對的嗎?一定是真實世界的色彩嗎?答案當然是不可能,以現在技術,每顆感光元件感光特性一定不一樣,感光元件本身R、G、B也會有差異,甚至相同顏色但是不同感光區域也會有差異,要完美校正是不可能的事情。多數人決定這個世界目前各家大廠都有自己一套校正影像的方法,這就是自家的Know-How,但是各家也非閉門造車,而是透過你我的眼睛來決定該如何去校正自己的影像設備。事實上甚至有不少大廠以此為賣點。例如Sony的Bravia。後製與藝術的不同我覺得很多人都搞混了,不過也許是我太老套。後製僅是針對影像作調整,而非修改。目的應該是為了凸顯主題、彌補各種攝影中造成的瑕疵...等,不應該包含藝術成分。很多大大的圖已經不是在後製,而是在做藝術,怎麼說?當你在你修改的過程中,加入創作者的意念,那你就不是在後製,而是在做藝術了。JPG就是邪魔歪道?事實上JPG不但不是邪魔歪道,反而是主流、是正道。JPG最為人所詬病的,就是他是破壞性儲存。但是事實上如同前面所說,影像經過鏡頭、感光元件...等等後,其實早就已經被破壞了,要討論的其實只剩下是不是要補這最後一刀而已?其實現在單眼性能已經很好了,基本上不要拿去做什麼大圖輸出,光用肉眼看實在很難看出哪張是Raw哪張是JPG。當然如果你每張相片都拿Photoshop放大個一百倍都看我也沒辦法,但真的有這必要嗎?總有一天進步到JPG放大到一百倍你也看不出差異時,你還有必要堅持嗎?很遺憾,依小弟潛見,JPG絕對會是主流,就算不是JPG,也絕對不會是Raw。除了消費者習慣外,當然也包含技術問題,這以後有機會再說吧。
fst0921 wrote:好心提醒你,flickr快去鎖起來,不然你也要變成OOXX 來不及了~該看該抓的都看光光了以防再次自爆~哈哈,但我不會像某人呆呆的po別人未同意的照片自己愛公開在網路上就要承擔這個風險32~33歲已經不是小孩了,對自己公開的言論還不謹慎難道這是天秤男的宿命嗎?要是你女友知道你這樣的個性,你想她會怎麼看你?對了~好心再提醒你不只是flickr還有其他網站連你的身高體重居住地都很大方的公開給全部人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