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鷗舞與其他地方不同,澳門這個小城大概只有每年春節前後的一段短時間可以拍到鷗鳥。據往年紀錄,來訪並在外港碼頭附近徘徊的都是銀鷗。此外由於識別鷗鳥對自己來說簡直是超難,所以希望這次別要再弄錯。01.不管發展是否硬道理,外港的吹沙工程及圍堰正進行得如火如荼。這個港珠澳大橋工程確實令澳門附近水域改變了很多,大群鷗鳥就停在堤圍上,距離是無限遠...02.外港碼頭天台是直升機場,每次升降時,鷗鳥就四處躲避。03.在旅途中曾逛過日本一書店,偶然看到一本書,是講解某種鷗鳥的識別。內容非常仔細,甚至指出某根飛羽作為識別的參考。04.自己就只能按往年的紀錄,大至推定為銀鷗屬的。05.一般來說,未成年鷗鳥與成年的羽色差異非常大。06.此外,多種鷗鳥的未成鳥看起都很相似。07.較保守的說法,這隻應是銀鷗未成鳥。08.銀鷗體型頗大,一般身長都超過60厘米。幸好有這種個頭,因為這次拍攝最接近的也相距30多米。09.成年的銀鷗羽毛、嘴尖及虹膜顏色都與未成年鳥是不同的。10.由於去年曾在此拍過織女銀鷗,所以初時還以為這次的也是織女銀鷗。11.然而,留意到這隻的腳是黃色的。12.這跟資料所說的粉紅色有出入。13.根據資料所示,銀鷗屬中有一種叫黃腳銀鷗。14.因此,暫時將牠們識別為黃腳銀鷗。15.黃嘴銀鷗Yellow-legged Gull,學名Larus michahellis,據《香港鳥類圖鑑》所示,黃腳銀鷗屬春季遷徙鳥及冬候鳥:分類為:鷸鴴目>鷗科>銀鷗屬一般雀鳥都怕人,但若披上偽裝,您甚至可與牠接近到3、4米。因此,使用偽裝,既可拍得較佳的照片,又可盡量避免驚擾雀鳥,不妨試試。afon
扮啄木鳥?先要說明一下,鳥攝已幾年,但一直無緣目睹任何啄木鳥。根據《澳門鳥類》所示,本澳暫無啄木鳥的紀錄。最近兩次在公園見到蒼背山雀對著樹枝猛啄,然後再拉出蟲子。見蒼背這種覓食方法,令人聯想起啄木鳥。01.山雀體型與麻雀相若,但動作卻敏捷很多。02.由於從喉部有黑紋直至腹部,所以俗稱〝拉鍊雀〞。03.據資料所示,山雀為小型的攀緣鳥,性敏捷活躍,嘴小而尖,常奮力齒擊縫隙以尋食昆蟲或種子。04.山雀雖不是甚麼罕見品種,但或許動作靈巧,加上數量也不是很多,所以要拍得滿意就全靠運氣了。05.若光線理想,位於黑羽中的眼睛就能清楚可見。06.否則就像這張般有眼無珠了。蒼背山雀Cinereous Tit,學名Parus cinereus,在澳門屬留鳥,分類為:雀形目>山雀科>山雀屬外拍時可自備飲用水,盡量少買瓶裝或盒裝水/飲料,既省錢又環保,不妨試試。afon
禮服普鳥昨天在路上碰到一位鳥友,他問我有否去拍...(當時環境太嘈吵,根本聽不清楚),隨便答曰自己不知不覺。鳥攝要素首重鳥運(包含鳥訊),沒鳥訊也就拍拍普鳥吧。01.鵲鴝算是澳門的大普鳥,羽毛為黑白兩色,就像穿上禮服似的。02.幼鳥羽色則以灰白為主,與雌鳥的接近。03.細看鵲鴝的黑羽其實是黑中帶藍的,襯上漂亮的底色,普鳥也一樣出彩。04.鵲鴝叫聲多變嘹亮,也因擅唱而成為籠中鳥。05.再看雄鳥黑中泛藍的漂亮羽毛。06.最後兩張是以舊相機拍的,有1.3X的優勢,差點就要〝爆框〞,所以根本不用裁切。鵲鴝Oriental Magpie Robin,學名Copsychus saularis,在澳門屬留鳥,分類為:雀形目>鶲科>鵲鴝屬外拍時帶備一條毛巾,既比用紙巾實際,又能減少使用紙張,不妨試試。afon
塗胭脂的鳥想說一下本地的鳥況,跟鄰近地區相比,澳門與香港不同,如香港說的普鳥,那麼一般都能在公園找到。然而,澳門或許地方細小,一些應是普鳥的,但只能在個別公園見到。又或許實際數量不多,偶爾只在兩三個公園內見過紅耳鵯。若真要見識這隻造型獨特的鳥,最好還是去已尚餘無幾的野外了。01.紅耳頭頂有長而尖的冠羽,屁屁是紅色的,而且眼睛下耳朵位置也有小塊紅色羽毛。02.一般來說,動物生存之道就是弱肉強食,所以當獵物到口時,就會囫圇吞棗地立即吞嚥。03.只有在育雛時,親鳥方會叼著獵物而不吞下的。04.曾見過親鳥叼著多隻獵物,不過現在這隻獵物個頭頗大,一隻就能頂7、8隻小的了。05.另一次在相同地點又遇上這隻辛勤的紅耳。06.這次的獵物是長著長腿的飛蟲。07.由於拍攝距望只有4.7米,所以以上兩張都不需要裁切很大。現在為看清楚牠的獵物,就只裁切頭部。08.再來幾張用舊機拍攝的。09.這張剛好看清楚紅耳面頰的胭脂紅。10.資深鳥友形容這個鳥攝淡季用的順口溜是:五窮六絕七翻身。意思是5月6月鳥況慘淡,但一到7月情況就會改善。然而,經多年體驗,本地的是:五窮七絕九翻身。因此,在這個淡季中,最佳節目就是貼些普鳥。紅耳鵯Red-whiskered Bulbul,學名Pycnonotus jocosus;紅耳鵯在澳門屬留鳥,分類為:雀形目>鵯科>鵯屬雀鳥需要樹木才能生存,所以在下次外拍時,愛惜身旁的植物。afon
普中之普話麻雀除了是數量多之外,與人接近距離也是成為普鳥的要點。本澳的麻雀數量雖不及在台北228公園所見的多,但或許這也是本地鳥況的特色之一。然而,以本地鳥而論,麻雀肯與人接近的距離卻是最短的。因此,要說普鳥之冠,首推麻雀莫屬。01.麻雀外觀最大特點是面頰的各有一塊黑斑。02.所謂適者生存,麻雀有不怕人的特性,所以非常適應城市生活。03.雀鳥一身羽毛其實帶有不少寄生蟲,所以牠們要經常整理羽毛。一般雀鳥都會以水洗澡,但也有其他方法,像麻雀就會進行熱沙浴。印象中未見過麻雀以水洗澡的。04.或許找沙比找水更容易吧。05.相信是食物種類問題,很少在灘涂見到麻雀蹤影,但在公園或街頭都總會找到一兩隻。06.麻雀與白頭鵯及珠頸斑鳩可算是澳門鳥中的城市三俠。07.然而,若以距離論,還是以麻雀最親和。08.說過鳥攝最重鳥運,有運的話可以以最近距離拍攝,反而器材次之,最後才是技術。09.以器材功能論,1DX確比1D4強。最後這兩張是以1D4拍的,但當時與小麻雀僅隔3.15米,效果足以說明我所說的鳥攝要素的排序。麻雀Eurasian Tree Sparrow,學名Passer montanus;麻雀在澳門屬留鳥,分類為:雀形目>麻雀科>麻雀屬〝節能減排〞已是個共識的環保議題,下次外拍時,試試與鳥友分享共乘一部車。afon
afon大把麻雀拍的真精彩 往往最普遍的鳥,是最少人用心拍攝的!也因為太普遍,要拍攝出具有特色的相片,成為難度!至今小弟也只拍出一張稍為滿意的麻雀照。台灣的城市三俠:麻雀 / 白頭鵯 / 綠繡眼 ( 也就是您那邊的相思仔 )我也覺得是以麻雀為首,繁殖力強,數量多,幾乎隨處可見。沙浴,我倒是第一次看到, 我們這邊的麻雀都是洗水浴的,下次您若來台灣,可以到中正紀念堂,麻雀常在一處洗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