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9

afon的的佳記日記------再續前文之上高地(2020年11月10日更新)



寶寶不用怕

為免造成不可補救的情況,很多雀鳥討論區都有一些規則,當中有呼籲鳥友

勿在繁殖季節(3-8月),貼出有巢、抱卵或育雛的照片。或許這並無科學

根據,但自己也引以為戒,希望這條規定能使自己在鳥攝時盡量減少對牠們

所帶來的騷擾。然而,基於育雛是觀賞雀鳥行為的一部分,所以我亦希望

取得平衡。




01.在5月初,與鳥友在一荒地尋覓鳥蹤,眼尖的鳥友提醒前面那看似雜亂的

地面有樣特別的東西。嘩噻!原來是一枚鳥蛋。




02.立刻架設〝防禦工事〞,不久後一隻有金黃眼圈的小傢伙走到巢(很多水鳥

都像企鵝那樣,只在地面堆些小石子即成巢)邊,並向我們注視。




03.原來是隻金眶鴴,當時真怕被發現,幸好稍後牠就坐在巢上繼續抱卵。為免

造成騷擾,匆匆拍了幾張就繼續行程。




04.這荒地有數個水窪,相信這也是引來金眶在此產卵的原因。在離水窪不遠,

見另一隻金眶低頭望著一塊頭。咦!石頭會動的,隱約見到有團黑色的東西。




05.噢!是隻小金眶。接著,金眶媽媽跑開了。




06.媽媽不要掉下我。




07.奇怪,媽媽又跑回來,而且在發出〝bill...bill〞叫聲,似在催促牠的寶寶似的。




08.見寶寶仍縮在那裡不等,媽媽只在在一旁蹲著再叫。




09.轉瞬間一團麻色的東西鑽入媽媽的腹下,原來小石後還有另一隻小金眶。




10.媽媽再蹲下,這時完全看不見牠腹下的寶寶。




11.媽媽又再以叫聲鼓勵剩下的小金眶。




12.最後,這隻膽小的傢伙終於都鑽向媽媽的腹下。

媽媽,怕怕,對面有幾個怪叔叔,傻孩子,別怕。

金眶鴴Little Ringed Plover,學名Charadrius dubius,在澳門屬留鳥,分類為:

鷸鴴目>鴴科>鴴屬

吸煙危害健康,而且在鳥點吸煙可能會引致山火。下次外拍時,試試不再吸煙。

afon
有空請到我的afon工房:https://afonsworkshop.blogspot.com/


空中加油

觀賞雀鳥所有行為中,以哺育最為感人。然而,為了避免引起一些不小心的

人士爭相圍觀(過分騷擾會令親鳥棄巢),所以最好不要在3-8月這個繁殖

季節內貼出抱卵及育雛的照片。

一般來說,親鳥餵哺行為都會站在巢邊進行,但有部分雀鳥卻可以凌空進行的。




01.家燕正是其中之一,這是因為牠們擁有高超的飛行技術之故。




02.這輯是6月初在離島市區拍的,鳥點為一座很矮的建築物,兩個巢離地都

不足兩米。




03.部分雛燕已可離巢,就蹲在旁邊的電線上等候〝空中加油〞。




04.在觀賞過程中,發覺負責餵哺的似乎仍是未成鳥。後來從每巢幼鳥數量這方面

來看,估計除了親鳥外,能自行覓食的幼鳥也加入餵飼不同巢次的弟妹。




05.這不是在牙齒檢查,應該是左邊的雛燕弄錯了,竟向同是雛鳥的兄弟/姊妹

討吃。




06.強吻也沒用,我也在等吃。

家燕Barn Swallow,學名Hirundo rustica,在澳門屬夏候鳥及過境鳥,分類為:

雀形目>燕科>燕屬

要增加鳥攝興趣,最佳方法是在拍完照片後,識別所拍得的雀鳥。那麼下次外拍時,

就再不會與鳥友說:〝昨天拍得一隻黑色的鳥〞了。

afon
有空請到我的afon工房:https://afonsworkshop.blogspot.com/


東遊見聞錄之雀鳥篇

本來這次旅程並無打算拍鳥,所以只帶備了等效35mm的X100S。為了

能拍較廣闊的景物,又借了家人的24-105mm配全片幅的5D2(比自己的

1D4輕)。旅程到過鐮倉及箱根,這兩地城市化程度相對較低,仍能見到

一些雀鳥。因此,只好以手中的105mm鏡頭來拍鳥。




01.首次見到日本鶺鴒是在12年的4月,當時往京都賞櫻。由於花期延後,目的

落空之餘,與同伴在鴨川流連,就拍到這隻以國為名的鶺鴒。事隔一年多,在

擁有日式小城填的一河兩岸特色的箱根湯本的早川附近與之再遇。




02.由於定焦的X100S效果實在太吸引,5D2一直都在背包內休息,所以望著牠們

也只有瞪眼的份兒。直到同伴提醒,立刻請出5D2盡力而為。經編輯的超大裁切

(全片幅就是耐裁的),日本鶺鴒的形態也可識別。




03.一不做二不休,從河邊下望,見有隻灰鶺鴒在活動,距離超過10米,很勉強地

拍下來。




04.由於文化與習慣,日本到處(特別在神社及寺廟)都可見到烏鴉的蹤影,這隻

大嘴烏鴉毫不怕生地就在幾米高的樹枝上蹲著。




05.在箱根湯本的早川也見到一隻蒼鷺。




06.與在京都的一次相同,這隻蒼鷺悠閒地在涉水閒逛。




07.鴿子是城市生活最成功的雀鳥之一,在淺草區馬路兩旁聚集了不少鴿子,

牠們以小群形式各佔有利地盤享受著人們的餵食。

日本鶺鴒Japanese Wagtail,學名Motacilla grandis及灰鶺鴒Grey Wagtail,學名

Motacilla cinerea,前者屬日本特有品種,而後者在澳門則無紀錄,分類均為:

雀形目>鶺鴒科>鶺鴒屬。大嘴烏鴉Large-billed Crow,學名Corvus macrorhynchos

在澳門屬留鳥,分類為:雀形目>鴉科>鴉屬。蒼鷺Grey Heron,學名Ardea cinerea

在澳門屬冬候鳥,分類為:鵜形目>鷺科>鷺屬。原鴿Rock Dove,學名

Columba livia,在澳門屬留鳥,分類為:鴿形目>鳩鴿科>鳩鴿屬。

每個鳥點都可能有不少鳥友據地拍攝。在拍得美照後,嘗試讓身後等待的鳥友也拍幾張。

afon
有空請到我的afon工房:https://afonsworkshop.blogspot.com/


辛勞的回報

由於要興建港珠澳大橋,北區接壤拱北的泥灘被圍堰圍了起,水退時

異味陣陣。本來為配合國家基建政策也非特區政府能提異議,但我們的

高官事前卻拍胸脯保證工程不會造成環境問題。然而,看來又是不能

兌現的〝空頭支票〞。

撇開環境問題,正因為泥灘退潮時面積更大,所以就聚集了多種水鳥來

覓食。鳥友通知有翻石鷸出現,一聽到是自己未曾見過的品種,翌日就

帶齊裝備到現場。




01.因為這裡是本澳與珠海的交界,海邊堤圍接近兩米高,所以要帶備小梯。

只見這隻羽色雜駁的雀鳥在泥灘上來回走動,而且以嘴翻起泥巴,正是

主角翻石鷸。




02.翻石不是以跳躍方式活動的,牠奔跑的速度與白鶺鴒的不相上下。




03.片刻間就從泥中揪出一條紅紅的蚯蚓。




04.由於距離超過25米,加上當日是個大陰天,照片效果很不理想。




05.甩了一會,確定獵物再無力掙扎,翻石就開始用餐了。




06.要補充一點,由於堤圍差不多與腳架等高,所以只能以手持拍攝。




07.翻石吃得津津有味,就連眼睛也眯起來。




08.大部分雀鳥怕口中食物被搶,所以都像餓死鬼似地吞下獵物的。




09.一瞬間,蚯蚓就無影無蹤了。留意牠頭上的是隻剛路過的蜻蜓。

翻石鷸Ruddy Turnstone,學名Arenaria interpres,在澳門屬過境遷徙鳥,

分類為:鷸鴴目>丘鷸科>鷸屬

雖然鳥攝不是甚麼劇烈運動,不過卻經常要上山下海。勇往

直前是大部分鳥友的信條,然而,無論如何要切記安全,否則雖拍得美照,

但弄致鏡毀人傷就不划算了。

afon
有空請到我的afon工房:https://afonsworkshop.blogspot.com/


珍藏翠鳥

去年夏季,趁著渠口剛設置偽裝帳,也不畏盛暑,連續多天去嚐鮮。當時

幾隻普通翠鳥亦樂意來當模特兒,正好攝者與被攝都各取所需。由於見獵

心起,有想過將這些照片成為一輯。可惜事與願為,這計劃最後因為這樣

那樣的理由而無法實現。事過境遷,現在重看這些照片,覺得所表達仍是

非常片面,幸好當時沒有...




01.普通翠鳥是種身長跟麻雀差不多的小型鳥,羽色亮麗,有個長嘴及短小的

雙腿。




02.小翠以小魚小蝦為食,所以棲於水邊。




03.捕獵方式是蹲在離水面不高處,窺準機會直插而下,用長嘴夾著獵物。有時在

開闊水面會懸停半空,再疾撲下來。




04.小翠未成鳥在胸前有些的棕色紋---稱為胸帶,或許是技術尚待提升,這隻

未成鳥〝插水〞後返回樹枝動作顯得狼狽。




05.小翠雌雄同色,兩者分別在於下嘴顏色,像這隻紅色的是雌鳥。




06.再看這隻,下嘴是黑色的,且胸前已無胸帶,是隻雄成鳥。




07.捕獵經驗多了,上下樹枝自然得心應爪。




08.魚鷹捕獵成功率原來只有30%,雖無小翠方面的正式數據,但目測覺得牠們

捕獵成功率是頗高的。




09.小翠身體嬌小,但動作卻超敏捷,所以要拍牠的飛行動作真不是容易的。




10.最後將牠的幾張照片輯成一張,像不像體操運動員的動作?

普通翠鳥Common Kingfisher,學名Alcedo atthis,分類為:

佛法僧目>翠鳥科>翠鳥屬

3-8月是雀鳥繁殖季節,牠們可能會因為受到騷擾而放棄回巢育雛。

afon
有空請到我的afon工房:https://afonsworkshop.blogspot.com/


擔魚翠

(澳門鳥友將普通翠鳥整個捕獵動作稱為〝擔魚〞)

最近見很多內地前輩分別貼出小翠的美照,我也趁機推出自己的倉底貨。

希望這些一年前的舊照不會影響瀏覽的興頭。




01.這隻小翠雌鳥捕魚技巧了得,一口叼著兩條小魚。




02.看紀錄片得悉小翠藍色的羽色其實在光線下並非是藍的,這張在猛烈陽光下

拍的照片果然反射出灰藍顏色。




03.這隻雌鳥胸前仍可看到深色的紋,應是隻未成鳥。




04.小翠腿短腳小,加上不長的尾巴,插水後返回樹枝時,動作真有點尷尬。




05.很多雀鳥為趕時間生第二巢雛鳥,一待幼鳥掌握飛行,即驅逐牠們離巢,

因此在這段時間會經常見到有胸帶的未成鳥。能否繼續存活,就要看捕獵的

技巧了。




06.以魚類為食的雀鳥,特別是像小翠這樣的小型鳥,在捕魚後會先把魚

甩向石頭或樹枝將之弄暈。當獵物不再反抗時,會從頭至尾這方向將魚

吞下。




07.當然藝高膽大的小翠還會以雜耍動作將魚拋起來理順吞食的方向。




08.當有迷彩偽裝帳掩護,要近拍小翠真是得心應手的。

普通翠鳥Common Kingfisher,學名Alcedo atthis,在澳門屬留鳥,分類為:

佛法僧目>翠鳥科>翠鳥屬

請各位鳥友拍完美照後,記得帶走一切廢物。

afon
有空請到我的afon工房:https://afonsworkshop.blogspot.com/


是魚?是鳥!

有說鳥是由魚進化而成的,看了以下這些照片,似乎是有跡可尋。




01.收到鳥訊說北區公園有狀況,由於是拍林鳥,所以翌日就帶了328+1.4x及

單腳架〝應戰〞。在一小片竹林中見到牠在竹枝上,驟看像不像一條直立的

魚兒?其實這是鶲鳥的標準站姿。




02.長著一對大眼睛,這是鳥友俗稱〝大眼仔〞的北灰鶲。




03.大眼仔並不太怕生,相這些都過境鳥的特性,盡量吃下最多的食物,好待

繼續遷徙之路。




03.由於竹林光線暗黑,牠又處於高位,而仰拍剛好是單腳架的軟肋。




04.大部分的拍攝機會都是大逆光的,猶幸距離不足4米,加上後製補救可也。




05.有留意到大眼仔的嘴角有點黃,似乎是隻未成鳥。鶲的嘴呈三角形,嘴基

長有剛硬髭鬚,有像貓等動物的鬚一樣能幫助捕獵的功能,所以鶲鳥能在飛行中

捕食飛蟲。




07.北灰鶲Asian Brown Flycatcher,學名Muscicapa dauurica,在澳門屬過境遷徙鳥,

分類為:雀形目>鶲科>鶲屬

一般雀鳥都怕人,但若披上偽裝,您甚至可與牠接近到3、4米。因此,使用偽裝,

既可拍得較佳的照片,又可盡量避免驚擾雀鳥,不妨試試。

afon
有空請到我的afon工房:https://afonsworkshop.blogspot.com/


惜鵲鴝

其實未鳥攝前已有機會接觸雀鳥,但記不起確實時間。大概是初中

時代吧,家中有幾籠鳥,都是老爸的寵物。當中包括有畫眉、俗稱

相思仔的暗綠繡眼鳥,以及有個不雅俗稱(豬屎渣)的鵲鴝。




01.這幾種中,又以鵲鴝令我最有印象,這是因為鵲鴝在澳門算是最常見的

普鳥之一。




02.華南地區人們較喜愛賭博,至於賭的方法真是五花八門,也有以動物

摶鬥來定輸贏,如用蟋蟀及雀鳥。




03.由於鵲鴝在求偶期間,雄鳥為爭取雌鳥的歡心會大打出手,而且戰況

頗為激烈。




04.正因鵲鴝這種特性,賭徒會在雀鳥求偶期間聚集,並將三個鳥籠

(兩雄一雌)放在一起,稍後再將兩雄鳥混處一籠。




05.由於本能的驅使,兩隻雄鳥當然會拼死相摶。




06.汰羽留強本是大自然鐵律,不過利用這種特性來賭博卻是太超過了。




07.在這種摶鬥過程中,流血是少不免的,可惜敗方的飼主是不會在

傷者身上再花飼料和時間的。這時放飛是唯一做法,不過慣於錦衣

玉食的鵲鴝帶著一身傷,能否在大自然存活?

造物主賦予雀鳥一對可以自由翱翔的翅膀,人們卻為私欲將之關在

狹窄的籠子內。無論有甚理由,雀鳥都是不宜當作寵物的。

鵲鴝Oriental Magpie Robin,學名Copsychus saularis,分類為:

雀形目>鶲科>鵲鴝屬

外拍時可自備飲用水,盡量少買瓶裝或盒裝水/飲料,既省錢又環保,不妨試試。

afon
有空請到我的afon工房:https://afonsworkshop.blogspot.com/


我很凶,也不溫柔

一直覺得儘管外觀最漂亮的雀鳥,當您從正面看牠的時候,都會只覺得

牠是惡形惡相的。




01.八哥是澳門頗常見的普鳥,特別在離島空曠地方總見牠們三五成群地聚集。




02.究竟何謂惡形惡相,看這張吧。




03.只要不看正面,一身黑羽色配上一雙橘色的眼睛,加上前額有突出的

羽冠,可說是非常趣緻的。




04.八哥除這身外觀,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相信就是牠們的吱吱喳喳吵過

不停的交談方式。留意牠的下嘴基有點紅色。




05.再來一張,證明說牠惡形惡相不是偏見吧。




06.為何這隻胸前羽色及嘴、虹膜和腳的顏色跟第一隻有頗大分別,而且尾羽

末端還有少部分白色。此外,這隻八哥前額並無突出的羽冠。




07.由於港澳圖鑑均無紀錄,幸好有鳥友贈閱的資料,再在OBI上核對,

這隻應是叢林八哥。又參考另一些資料,原來叢林八哥未成鳥在換羽

階段是沒有羽冠的。




08.更遠一點的紅樹林頂有幾隻外型與八哥相同,而且也在吱吱喳喳的

淺羽色鳥聚會。這是與八哥同科不同屬的灰背椋鳥。

八哥Crested Myna,學名Acridotheres cristatellus;叢林八哥Jungle Myna,

學名Acridotheres fuscus;灰背椋鳥White-shouldered Starling,學名

Sturnia sinensis,3種鳥分均屬雀形目>椋鳥科,前兩種是八哥屬,後者是

椋鳥屬。八哥在澳門屬留鳥,灰背在澳則屬過境遷徙鳥,最奇怪的是,

翻查港澳資料都無叢林的紀錄,原來這種八哥應是在印度及東南亞等地

活動的。

雀鳥需要樹木才能生存,所以在下次外拍時,愛惜身旁的植物。

afon
有空請到我的afon工房:https://afonsworkshop.blogspot.com/


石榴紅

寫帖文時所用標題全是一些當時的感覺,就像今天這篇的〝石榴紅〞。




01.再看這張照片時,就聯想到那些瓷器上的色彩。




02.重看這些照片時,剛好正想知道當時是農曆的哪天,所以就拿這張

弄了這月的月曆。為方便打印,這張的呎吋較大。




03.這輯中個別照片是重新編輯的,自覺效果較好。經過反覆嘗試,所以在

這方面有了點心得。




04.老式編輯的不是不好,相反或許會較好,不過原因只是拍攝的距離較接近而已。




05.雖然上個鳥季本地的環境更差,但鳥況卻不退反進。這是由於使用迷彩偽裝的

鳥友愈來愈多之外,還有的就是鄰近地區(如橫琴)的情況比我們的還糟糕。




06.前兩天去觀察年初拍這輯的鳥點,見約2/3土地被翻得高低不平,小樹也

歪斜了。不知這個鳥季鳥況又如何?




07.這隻是灰林即(鳥)(Grey Bush Chat,學名Saxicola ferreus)未成年雄鳥。

灰林在澳門屬冬候鳥或過境鳥,分類為:

雀形目>鶲科>石即(鳥)屬

〝節能減排〞已是個共識的環保議題,下次外拍時,試試與鳥友分享共乘一部車。

afon
有空請到我的afon工房:https://afonsworkshop.blogspot.com/
  • 179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79)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