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9

afon的的佳記日記------再續前文之上高地(2020年11月10日更新)



家燕

家燕是澳門的夏候鳥及過境遷徙鳥,而且牠們會在這裡繁殖,甚至在人煙稠密的

住居區也會見到牠們一家大小的蹤影。




01.這隻成鳥剛送完〝早餐〞,就蹲在附近的電線上稍稍休息。




02.雖然半島這邊不及離島那樣變作一個大地盤,但人車密集得很,不過家燕似乎

已適應了。




03.牠們甚至不介意在一間茶餐廳的排油煙口旁建設家園。




04.每天早上去買報章及早餐,路過時總會抬頭看看牠們。




05.牠們總是在電線上吱吱喳喳的吵過不停,不過看著牠們,心裡就愉快起來,

美好的一天亦從此開始。




06.所謂一年一度燕歸來,雖然牠們不居於我家,但大家總算是鄰里。




07.每年夏季我每天早上路過,停步仰望電線已成了習慣。

家燕Barn Swallow,學名Hirundo rustica,分類為:

雀形目>燕科>燕屬

外拍時鏡頭或會被身旁的樹枝遮掩,記得帶備些幼繩,以便將這些樹枝稍稍拉開。

這樣既有利拍攝,又不會折斷樹枝,下次不妨試試。

afon
有空請到我的afon工房:https://afonsworkshop.blogspot.com/


入藥及頻危物種

今天從報章讀到兩則極端的新聞,令我非常感觸。一是新加坡在外島放生三隻

冠斑犀鳥,以豐富該國的野生冠斑犀鳥的基因庫;另一是拱北海關在一名(從

澳門?)入境旅客的行李中搜出76件屬國家二級保護的盔犀鳥頭骨。雖然新聞

沒有說那些頭骨有何作用,估計應是與所謂的入藥又或是民間的食補用途有關。

若基於生存問題,不殺那些動物就得餓死,那也無話可說。否則單純為了所謂的

補益(甚麼壯陽就更荒謬)而吃某些動物,這樣有了市場導致這些物種頻危就是

罪過。

以下也是屬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列表中的雀鳥:




01.褐翅鴉鵑雖屬杜鵑科,但卻不擅飛行,更不具托卵性(即不會像同科的其他

近親般將卵產在別的鳥類巢內,由養父母代為育雛)。由於喜歡在草叢中行走,

所以只會在繁殖季節時較易被發現。




02.翻查紀錄,原來對上一次拍得俗稱大毛雞的褐翅已是兩年前的事了。




03.大毛雞有條長長的尾巴,眼睛虹膜血紅。民間一度濫捕,將之製藥酒,

因此數量大為減少。




04.希望在多方面的努力下,毛雞的數量會穩定下來。




05.在拍攝期間,出現了一隻羽色不同的毛雞。當時先入為主,將之誤判為

小鴉鵑未成鳥。經翻查多本圖鑑及網上資料,原來應是褐翅的未成鳥。




06.除了羽色不同之外,未成鳥的虹膜是淺黃色的。




07.看牠伸展翅膀,像不像在揮舞一對貝殼?

褐翅鴉鵑Greater Coucal,學名Centropus sinensis,在澳門屬留鳥,分類為:

鵑形目>杜鵑科>鴉鵑屬

afon
有空請到我的afon工房:https://afonsworkshop.blogspot.com/
請問樓主這鳥是?

151515151515
請問還有其他角度的嗎?

afon

faifaifaifai wrote:
請問樓主這鳥是? 1...(恕刪)
有空請到我的afon工房:https://afonsworkshop.blogspot.com/


黃葦鳽

幾年來一直希望盡量充實自己的賞鳥紀錄,但事實上以澳門這個小地方,

能見到的雀鳥根本就不多,所以周二就北上去肇慶拍水雉。幸好還拍得些

可見人的照片,不過單是刪掉效果不佳的就要花相當時日,所以還是清清

硬盤吧。




01.去年鳥季開始時,渠口的偽裝棚剛搭建完,又剛好有一段時間,有幾隻黃葦鳽

走到比較接近。




02.以黃葦鳽這種體型大小,相距17米左右仍能拍得不錯的效果。




03.黃葦鳽比較害羞,若沒有偽裝棚,要在這個距離拍攝可說是不可能的任務。




04.拍攝當日烈日當空,幸好白色部分仍不會太〝爆〞。




05.黃葦鳽與池鷺及夜鷺的覓食習慣很相似,都是慢慢接近獵物的。




06.黃葦鳽在澳門屬夏候鳥及過境遷徙鳥。




07.不過從牠的出現率估計,黃葦鳽在澳的數量肯定不多。




08.黃葦鳽Yellow Bittern,學名Ixobrychus sinensis,分類:

鵜形目>鷺科>鳽屬

吸煙危害健康,而且在鳥點吸煙可能會引致山火。下次外拍時,試試不再吸煙。

afon
有空請到我的afon工房:https://afonsworkshop.blogspot.com/
151515151515151515
很抱歉,這樣我只能猜一下,有點像鵲鴝幼鳥。

afon

faifaifaifai wrote:
1515151515...(恕刪)
有空請到我的afon工房:https://afonsworkshop.blogspot.com/


生吞活剝

拍過幾次紅嘴藍鵲後,從牠們的集體行動,以及在人類面前拾取食物的

聲東擊西戰術,覺得牠們是頗有智慧的。然而,在5月的一次拍攝,更

見識到牠們捕獵的本領。




01.在學院山閒逛,偶見幽暗的密林中有異動,仔細一看,原來有隻紅嘴在捕獵,

獵物竟是條超過半米的小蛇。可惜牠與我之間有很多枝葉阻隔,任我怎樣移動,

最好的效果也是如此。當時紅嘴一隻爪踏著蛇腹,而且蛇腹已有個破洞。




02.原來破洞就是這樣造成的。




03.在不遠的樹上有另一隻紅嘴蹲著,看來這隻應是在放哨似的。




04.哨兵低頭喝樹洞內的水,這角度可看到牠頭頂延仲到頸後的淺藍色。




05.牠不時抬頭看著我,這張可看到牠那超長的尾巴。




06.哨兵雖有轉換位置,但卻非常盡責地瞄著附近的動靜。

紅嘴藍鵲Red-billed Blue Magpie,學名Urocissa erythroryncha,在澳門屬留鳥,

分類為:雀形目>鴉科>藍鵲屬

要增加鳥攝興趣,最佳方法是在拍完照片後,識別所拍得的雀鳥。那麼下次

外拍時,就再不會與鳥友說:〝昨天拍得一隻黑色的鳥〞了。

afon
有空請到我的afon工房:https://afonsworkshop.blogspot.com/


倉底白胸苦惡鳥

淡季無新意,就繼續挖硬盤,貼些之前留下來的存貨吧。

鳥攝幾年的體驗令我深知淡季的沉悶,所以在剛過的鳥季開始,每次

外拍時都盡量留下些可供一看的照片,以便在淡季時分享。




01.雖說白胸苦惡鳥沒有同屬的其他近親般難以遇上,但澳門的白胸總是非常

害羞地離開水邊遠遠的。幸有渠口的偽裝棚,得以以最近的11米距離拍攝,

而白胸亦能展現其相對自然的表情。




02.據多次的觀賞,得知白胸喜啄食停留在岩石及葉底的小飛蟲。




03.因此,只要牠覺得安全不成問題時,就要盡量走近水邊。




04.由於有偽裝棚的掩護,牠可以盡情地吃,我也可以盡情地拍。




05.白胸的羽色為黑白棕三色,上嘴基部有大片紅色,外觀非常容易識別。




06.白胸捕食的小飛蟲大概只有芝麻般大小,為了填飽肚子,所以總是

在石間來回。




07.要在泥灘上生活,自然就變成泥腿漢。




08.一般資料都說,白胸多在開闊地帶進食,但如這張的情況在澳門真是

少見的。

白胸苦惡鳥White-breasted Waterhen,學名Amaurornis phoenicurus,在澳門屬

留鳥,分類為:

鶴形目>秧雞科>秧雞屬

每個鳥點都可能有不少鳥友據地拍攝。在拍得美照後,嘗試讓身後等待的鳥友也拍幾張。

afon
有空請到我的afon工房:https://afonsworkshop.blogspot.com/


被遺忘的鴴鳥

繼續發掘硬盤,竟被我找到一些去年鳥季初時拍的數百張照片,估計當時

每天忙於外拍,所以來不及編輯,當中有以下的金眶鴴。

由於有幾種鴴鳥的特徵非常相似,尤其在未成鳥的階段更難識別。昨天貼文時

粗疏地識別全為金眶,幸得資深鳥友指正,現再修正其鳥名。




01.長咀劍鴴Long-billed Plover,學名名Charadrius placidus,在香港屬罕見的偶見鳥。




02.這兩張都是未成鳥。




03.這是長嘴成鳥。




04.這是金眶鴴Little Ringed Plover,學名Charadrius dubius,在澳門屬留鳥。




05.以上這兩張均是金眶未成鳥。




06.而這張的主角縮成球狀,更沒法看到胸部,所以估計是隻金眶未成鳥。

兩種鴴的分類為:

鷸鴴目>鴴科>鴴屬

雖然鳥攝不是甚麼劇烈運動,不過卻經常要上山下海。勇往

直前是大部分鳥友的信條,然而,無論如何要切記安全,否則雖拍得美照,但弄致

鏡毀人傷就不划算了。

afon
有空請到我的afon工房:https://afonsworkshop.blogspot.com/
  • 179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79)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