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

原廠副廠殘酷 PK 戰 Canon EFS 17-55 v.s. Sigma 17-70 Macro

feng wrote:
看到lcying.tw 大這篇在下就拿起相機測試了一下...(恕刪)


哇塞,沒比較都不知道,比下去原來差這麼多...

當初 400D 剛入手的時候,我就覺得有點怪怪的,似乎 400D 拍出來的相片都很「圓滑」,看起來銳利度還不如我的小 DC 好... 當時就一直覺得很納悶,到底是鏡頭的關係呢? 還是千萬畫素的關係呢? 還是太菜了拍不好呢? 結果原來是機身直出 JPG 的關係呀...


P.S. 有各位熱心的大大們不斷投入進行各種測試,讓這個討論串的附加價值變得越來越高,真是感謝各位~



美是一種永無止境的追求。 http://blog.xuite.net/lcying/A710 http://lcying.pixnet.net/blog
說真的. 不知道是不是我的LCD的關係還是眼拙.
由縮圖我真的看出出來C/P王那裡有比較黃一點. 直到樓主切裁後才看的出來那微小到不行的差距. 當然在切裁後也能看到細節的描寫能力還是有差. 但是三倍的價差就為了那一點要切裁後才能看的出差別的效果真的值得嗎? 或許我不是專業攝影家看不出到底這兩隻鏡在樓主拍的照片下有何差別. 但以我業餘用家的觀點.就為了那一點差別要多花那麼多小朋友實在不值得. 如果不說那張圖是那個鏡頭照的. 要我來分我還真分不出來.
當然為了那C家數位鏡皇掛在機身上的那個爽度當然是跟掛著副廠鏡是有不同的.

不過室內改成手持的時後有IS跟沒有IS還是有差的.

不論如何上面只是每個人價值觀的不同. 還是要為樓主的用心比較拍拍手先. 這更讓我堅定寧可拿3萬多買17-70 +30 F1.4 的決心
台北/ Steve Lee
我想這一點點的差異,如果輸出成海報的話應該會更明顯吧。

只是在電腦上看照片的話,差價的確要考慮進去。
我想普羅大眾會買APS-C片幅的通常都是業餘玩家居多吧. 通常都是存在電腦保存跟觀看居多.
洗成相片也頂多洗個4X6或5X7. 輸出成海報的需求應該非常低.就算有這種需求應該也是買FF+L鏡為主.畢竟專業用途跟業餘攝影在畫質,發色各方面的要求還是有一點差距的. 不過這是我個人的想法啦.不代表全部的人
台北/ Steve Lee
小弟的組合是40D+17-55 F2.8
這偏文章提醒我光線充足時關掉IS
昨天去八里左岸外拍小女兒 果然銳利度有所提昇
那種程度是眼睛馬上可以查覺到的 如果以後再改成用RAW拍攝 爽度可能要爆表了
唉~ 17-55 f2.8是我錯怪了你

這隻鏡頭讓我可以一鏡到底 的確是L鏡以外的絕佳選擇
我和許多人一樣 不會為了不知道多久以後的FF而FF
雖然塊頭大了點 但至少可以不用頻頻換鏡 實用度增加了許多
換來的是恆定F2.8的大光圈快感和IS的便利性 我覺得值得
至於s牌的17-70 小弟不便置評 因為沒用過

不過樓主說的偏黃 肯定是拍了許多張之後的親身感覺
這種感覺不是幾張比較圖可以在站上表達出來的
畢竟把17-70換成貴貴的17-55是要一些決心的
stevelee1203 wrote:
那一點要切裁後才能看的出差別的效果真的值得嗎?...(恕刪)


嗯...這個嘛...我覺得花三萬元買一次震撼教育,值得......

呵呵,其實沒那麼慘啦~ 至少鏡皇入手到現在,我還沒有真正後悔的感覺...

如果買鏡頭的目的,完全只因為一個「畫質」的話,坦白說,我也會覺得不值得。 以 Sigma 17-70 的表現,如果近拍物品,用軟趴趴的機身直出 JPG ,再用 PhotoShop 簡單作一下銳化,原圖 100% 檢視就已經比用高倍放大鏡看實物看到眼睛脫窗還精彩了~ 再往上追求更高的畫質,其實邊際效用真的是很低...

但是...在畫質之外,我還是要不斷重申,我真的是很介意那個濃濃 Sigma 風格的發色..... 對於後製能力薄弱如我者,光是讓我省掉很多力氣去調色、調曝光,就已經是值得到爆了...

當然啦,畫質和色彩都是見仁見智的問題,兩支鏡頭的表現真的是差異不大,但是覺得沒差的人就是沒差,覺得很介意的人當然還是會很介意... 花錢買這種實際上有差但是差沒多少的東西,確實是比較看不出價值,不過鏡頭的成像表現除了最基本的畫質和發色以外,其實還有很多方面,例如抗耀光、變形抑制、散景、...等等,也都是還有待去測試的。(但是我不會去比這些,反正兩支鏡頭我都覺得滿好用的,而且萬一再測下去,變成"C民公敵",那被殘酷 PK 的對象就換成是我了...)

除了成像之外,其實兩支鏡頭還是有一些差異的,在差異的比較上,不外乎是這些老套的項目:

1. USM: 其實有沒有 USM 這一點,我是覺得沒什麼差,只要對焦速度能夠達到我的期望就夠了,例如 Sigma 17-70 的對焦速度我就覺得滿不錯的。但是直到 EFS 17-55 拿到手上,我才真正體會到 C 家名聞遐邇的「暴力對焦」究竟是怎麼回事,那幾乎是「瞬間」完成的對焦,真的是用過之後就會念念不忘... 而且那對焦不只是快,我覺得精準度也比 Sigma 17-70 好,迷焦也不會像 Sigma 17-70 一樣拉風箱,當您發覺沒聽到「嗶嗶」聲時,馬上又可以再重新對焦了,一整個使用起來就是又快又舒適不過,我覺得鏡皇的對焦速度似乎不完全是 USM 的功勞,而是和它的對焦行程很短也有關係。 (這句話請當作沒看到... 因為我實際轉了一下 Sigma 17-70 和 EFS 17-55 的對焦環,發現兩支可以轉動的角度都差不多... 所以有沒有 USM 是真的差有夠多...) 至於我怎樣看出它的對焦行程呢? 圖還是要看一下的:


這張是鏡皇的正面照,我們可以清楚看到裡面有一圈凸出來一塊、一圈凹進去一塊,凸出來的一塊在凹進去的一塊裡面能夠轉動的範圍,就是對焦環從 35 公分的位置轉到無限遠的距離,目測亂猜一下,大約在 30 度左右。

2. IS: 這東西真的就是一分錢一分貨了, EFS 17-55 可以讓我 1/15 秒手持用望遠端拍出清楚的相片,而 Sigma 17-70 用望遠端在室內拍,我的手得要有東西撐住才行...

3. 恆定大光圈: 這個對像我這種光圈幾乎都是 F5.6 起跳的人,是比較不那麼有吸引力啦... 但是俗話說得好:「光圈到用時方恨小。」而且即使不常用,光圈大一點在對焦上也比較有利,所以有大光圈還是有比沒有好啦...

所以,在鏡頭的實用性上,鏡皇確實是比較優的,但值不值得拿錢來換取這些額外的優勢,當然還是見仁見智的問題...

至於「爽度」方面,雖然我對原廠比較有好感,但我不搞「C牌崇拜」,一切還是以「實用」為考量,所以我覺得爽度和原不原廠倒不那麼有直接關係(君不見那 Tokina T124 大樓已可與天爭高乎?),反而還是要回歸到「一分錢一分貨」這個命題來探討。

以我手上現有的四支鏡頭來說,剛好是四種不同的價位、四種不同的等級、四種不同的爽度:

Level 1: Canon EF 50mm F1.8 II → 這支比L還紅的鏡頭,不必介紹,大家絕對都認識它~ 布丁杯的質感,自動對焦的聲音,好像裝了一個「發條玩具」在機身上,如果要覺得它裝起來有「爽度」,大概只有買不起好鏡頭的人吧...

Level 2: Sigma 17-70mm F2.8-4.5 DC Macro → 這支鏡頭除了令人驚豔的畫質以外,既然您用「國民鏡頭」的價格買了它,得到的當然也就是一支「國民鏡頭」,不會有特別好的地方,當然也不會有特別差的地方,反正,就是一支人人都有能力擁有的鏡頭。

Level 3: Canon EF 70-300mm F4-5.6 IS USM → 這支鏡頭就很有趣了~ 它的外表看起來的確比前 2 支體面得多,雖然它有 IS 也有 USM ,但是 IS 的聲音居然不輸 Sigma 17-70 的馬達聲... 如果您想體驗「USM 的震撼」,一定要弄一支來玩玩,自動對焦時那強大的後坐力,保證讓您大呼過癮,尤其拉到 300mm 時,一支比小小白還長的大黑管(加遮光罩就更雄偉囉~),好像手上真的握著一把槍~ 這小小黑真的是一隻「爽度」大於實際表現的鏡頭~

Level 4: Canon EF-S 17-55mm F2.8 IS USM → 「安靜、快速」是它最大的特色,高級的鏡頭就是有高級的質感,「一分錢一分貨」的真理在此得到充分的印證... 如果「舒適優雅的拍照樂趣」這種東東也可以拿來當做賣點的話,那它能給您的絕對不是只有「原廠鏡皇」的光環而已...

Level 5: ......呃... 怎麼冒出一個 5 來呢? 這個人家真的不知道啦,得要等我有L的時候才寫得出來...

所以呢,與其說是「爽度」,我覺得用「品味」來形容會更貼切些,因為使用起來的感受真的就是不一樣,好鏡頭就是能讓您感到「拍照是一種享受」,而不是只有那麼粗淺的「爽度」差異而已... 當然啦,這個充其量也依舊是見仁見智的問題,值不值得也是看個人的想法啦...

但綜合來說,除了我介意的「黃」以外,誘使我跳入火坑的因素,大概就是 1. 實用性高、 2. 有 IS、 3. 表現不能比 Sigma 17-70 差,還有......嗯...「4. 想東想西」這幾項吧...

以上是我的小小心得,提供給大家作為敗家前的參考~





馬賽克0445 wrote:
畢竟把17-70換成貴貴的17-55是要一些決心的...(恕刪)


是的,真的是要非常「巨大」的決心...


馬賽克0445 wrote:
這偏文章提醒我光線充足時關掉IS...(恕刪)


我的文章對您有幫助,讓我覺得很開心~

當然,因為我的文章讓很多大大堅定對 Sigma 的信心,我也覺得很開心...




stevelee1203 wrote:
不過C/P王真的還是要頒發給17-70這隻.
對我們新手來說真的太好用的練習鏡頭...(恕刪)


非常同意~

尤其是如果想要享受 DSLR 的高品質,又要同時兼顧 DC 的便利性、多功能,真的只有這支鏡頭最能夠勝任。





美是一種永無止境的追求。 http://blog.xuite.net/lcying/A710 http://lcying.pixnet.net/blog
那個布丁杯實在不知該怎麼說. 偏偏以新手來說他又是最適合拿來練習大光圈定焦鏡的不二人選.
我想很多人在入手S30 F1.4 或EF50 F1.4後大多數的人都會選擇封印這個布丁杯. 話雖如此但這個布丁杯在戶外拍起人像卻又比很多變焦鏡漂亮很多. 而且很多時後你可以把這個便宜的布丁杯放在外套的口袋中以方便隨時更換鏡頭.反正他就是布丁杯了.

還有說真的又要恆定大光圈,又要掛上C家的MARK , 又要有IS , 又要有USM . 其實還真的沒得選擇.
其他副廠不是焦段差了一點(18-50輸給17-55) . 不然就是缺個IS 或USM的. 所以當然價錢有差距囉.
真的到了室內. 那個IS可是好用的很. 爽度真的跟副廠沒得比. 不過C/P王真的還是要頒發給17-70這隻.
對我們新手來說真的太好用的練習鏡頭
台北/ Steve Lee
S牌的黃疸,小弟我也是很難接受
之前每次都要調,真是累啊
自訂白平衡可以解決?
換鏡頭時怎麼辦,要再動一次嗎?
嗯....我也是懶人一族
我想大家也都希望便宜又大碗
可惜常常事與願違
不知何時開始,我就相信一分錢一分貨了(除了詐騙...

話說回來...有沒有同好買了覺得不值得,想要出售的啊....我要進一支17-55 IS 啊
我就是青 wrote:
S牌的黃疸,小弟我也...(恕刪)


小弟的方法是拍RAW檔回去在拉白平衡(不知道對不對)~~
免免強強囉~因為Canon EFS 17-55好多小朋友喔!!
wenly5752 wrote:
小弟的方法是拍RAW檔回去在拉白平衡(不知道對不對)...(恕刪)


原則上是拉白平衡沒錯啦...

但是...

有時候因為人已經不在現場了,沒有實物可以比對,也不知道拉出來的顏色到底對不對...

有時候拍出來灰濛濛的天空,拉到變藍天也不知道對不對...

有時候沒拉覺得怪怪的,拉完還是覺得怪怪的,其實拉拉白平衡滑桿只能 cover 一部份,剩下的怪怪的部分還得再進行微調才會對...

所以...

拉白平衡是對,但是人太龜毛就是不對...

嗯,總歸還是一句話:「木眼的人最幸福。」



-------------------------------------------------------------




剛剛看到一篇40D新手開箱,覺得滿有意思的,在他的「學校隨手拍」裡面,我不知道是不是全部都是用 Sigma 150mm Macro 拍的,但是從這些相片的色彩是可以看得出 Sigma 的味道出來,而且很奇妙的是我用很爛很爛的液晶螢幕,還是可以看得出來有些相片偏黃、有些相片卻沒有... 我簡單列一下我觀察的結果,給看不出偏黃的大大們參考看看~

從「學校隨手拍」的第一張玫瑰花開始,依序如下:

1. 偏黃。
2. 偏黃。
3. OK。
4. 在爛螢幕上感覺勉強可以接受。
5. OK。
6. 疑似有偏黃,但爛螢幕看不太出來。
7. 疑似有偏黃,但爛螢幕看不太出來。
8. OK。
9. OK。
10. 在爛螢幕上感覺勉強可以接受。
11. OK。
12. OK。
13. OK。
14. OK。
15. 在爛螢幕上感覺勉強可以接受。
16. 黃到不行。
17. 黃到不行。
18. 黃到不行。
19. OK。
20. OK。






美是一種永無止境的追求。 http://blog.xuite.net/lcying/A710 http://lcying.pixnet.net/blog
  • 2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2)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