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價格昂貴的鏡頭在特定的情況下絕對有其必要。
例如生態攝影,沒有1:1 以上的微距鏡,很多東西拍不出來,微光下、逆光下、動態中、飛羽,許多環境下我們必須仰賴鏡頭的規格才能達成任務,攝影不是只有記錄生活或是描寫感動,商業攝影、新聞攝影、生態攝影、軍事攝影,很多時候攝影必須達到特定的功能才有意義。(叫你拍個空軍基地你拍到手震,然後回去跟長官說你覺得這樣很有味道,不知道會不會被關緊閉. . . 囧)
2. 後製不能把兩隻不一樣的鏡頭修正成一樣的狀態。
也就是說,後製並不能取代特定鏡頭所能帶給攝影者的特定效果。因此若攝影者需要淺景深,而且在無法拉開背景跟主題的距離下,大光圈的鏡頭就出現其必要性,即使你用後製處理,算出來的散景也不會跟鏡頭產生的散景一樣,因此,對於攝影藝術工作者而言,如果後製達不到他要的效果,更換鏡頭就是他的唯一選擇。
最後,到底後製重要還是鏡頭重要?
簡單說,兩樣都重要,如果你只玩其中一種,只能說有點可惜,因為小弟認為兩個領域都有他的專業跟趣味,都蠻值得去投入的,你的技巧越多,設備越齊全,你可以應付的現場狀況就越多,但是只玩其中一種也沒有什麼錯誤,只能說青菜蘿蔔吧
後製的確有許多空間,如果沒有錢買好鏡頭,靠後製可以加點味道也是很好,早期我們沒有Photshop的年代,一張底片為了要處理高反差部份,得要在相紙上曝兩次光,如果要修正特定的部份,就得要自己做遮罩,白平衡的調整更是地獄般的痛苦(用手工放大彩色照片是一件很麻煩很麻煩的事,而且需要很多經驗才能求得正確的曝光,光是買藥水跟相紙就可以搞到快破產. . .更不要提大量的時間,一個下午可能曝出20張只有一張是比較接近你的要求的. . .)
現在有電腦輔助,一切都可以預覽真的很方便,當然數位的結果就是限制了動態範圍,但是為求方便,有時候也是得做點犧牲. . .
總之,學習鏡頭的特性也好,學習後製也好,多學總是不會吃什麼虧低 ~ ~
請想想
如果今天有任一家(如c或n)
它們擅自把手上的大三元或任何其他您認為昂貴的鏡頭降到幾千元~
那所有原廠副廠與競爭對手的銷售價格勢必會有一場市場價格的風波
一分錢就有一分貨~
如果該鏡沒有這樣的價值~沒有夠好的銷售量~沒有符合他們的研發成本與利潤~
它們還能夠持續活在市場上嗎?
供需是相依的~不當的售價不當的定價勢必影響銷售量~最後也會影響它的存活或售價~
所以理論上只要是已經上市一段時間的產品~它的價格多少都會反應出買方賣方市場的供需現實與現象~
一分錢一分貨是有其一定的道理在的(只要不有佛心來的廠商不計成本的壓低價格來刻影響市場)
否則這些廠商還是有一堆股東與員工要養...
現在01神壇都不用正名了? 一堆神來神去的文章不管~雙重標準!不曾認真~所以不會輸
Kyogo wrote:
以小弟一個新手來說, 第一顆鏡頭就是35L, 的確是有點奢侈, 也可能無法發揮它,
但是當初為了這個決定, 小弟爬文爬了將近一個半月,
因為大家都說這是顆好鏡頭我才下手的,
也因為是新手開始什麼都不懂, 只能參考別人的意見來作選擇,
...(恕刪)
關於這點小弟我跟大大也有相同的狀況,小弟我當初因為從小對父親的憧憬,而對單眼相機有著濃厚的興趣,所以小弟我是受了怪醫前輩的影響買了我這新手的第一個鏡頭35mm F1.4L,結果因為不常用到而賣了他,但是最後又把它給買了回來,原因無他,只因為它的發色與成像,都深深吸引小弟我,所以........每個東西都有其存在的價值,端看自己怎麼去使用它....共勉之..^^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