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e1122 wrote:
雖然仍不太懂
還是謝謝解答
但總覺硬體應該有能力解決畫素與感光元件最佳化的問題
也就是不論在高畫素或低畫素模式下都可善用感光元件
其實很簡單
一片36mmx24mm的白紙(模擬135mm 全幅感光元件尺寸)
當我要把他等分成6個正方格時
只要畫3條黑線(橫線1條,直線2條,雙十字型)
當我要把他等分成96個正方格時
必須要畫出18條黑線(橫線7條,直線11條)
當我要把他等分成3千600萬個正方格時
必須要畫出無計其數條黑線
也就是說,當我要把他分成越多正方格時
必須畫越多黑線
此時白紙的白色區域跟著變少
黑色(線)區域跟著增加
總開口率 = 白色區域/全部區域 = (全部區域-黑色區域)/全部區域
(正方格=畫素;白色區域=實際感光區域,黑色區域=畫素間隙=浪費的區域)
當畫素越高時:
黑色區域越大,白色區域越小,總開口率越低
當畫素越低時:
黑色區域越小,白色區域越大,總開口率越高
=>同樣的全幅感光元件,控制變因下,36MP的感光元件總開口率是低於18MP的
因此,36MP感光元件使用降畫素至18mp方式拍攝
畫質當然不如 18mp
除畫素之外
另外一個不可忽略的因素,就是溫度
CMOS每一個畫素都是由互補型金屬氧化層半導體FET所構成的邏輯閘電路
畫素越高,邏輯閘電路越多,每個電路所占面積越小
電路多且小,更導致通道越窄,阻抗越大,散熱越差
多重因素下,造成溫度越高
感光元件溫度越高時,雜訊越高是無法避免的,S/N 當然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