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9

afon的的佳記日記------再續前文之上高地(2020年11月10日更新)



早餐

5月中竟然有隻落單的牛背鷺在翠湖流連,所以連續幾天都往那邊跑。除了

主角之外,當然順道去探探老朋友---棕背伯勞。




01.幾年來都見棕背在湖畔養兒育女,今年也不例外。




02.只見在接近20米的草地有隻棕背在吃早餐。




03.今年湖畔開放又可供拍攝的地方愈來愈少,希望這樣也不會影響到棕背的

生活。




03.拍攝當天天氣陰晴不定,拍完棕背後,忽覺天空有點雨粉。當機立斷收拾

器材,直奔湖畔的葡式住宅博物館,剛走進館前的有上蓋陽台,天已下著微雨。

正在納悶之際,一隻喜鵲飛落不遠的地下,原來牠發現了目標。




05.牠在開懷暢食,我就猛按快門。

棕背伯勞Long-tailed Shrike,學名Lanius schach,分類為:雀形目>伯勞科>伯勞屬

喜鵲Eurasian Magpie,學名Pica pica,分類為:鴉科>樹鵲屬

兩者在澳門均屬留鳥。

雖然鳥攝不是甚麼劇烈運動,不過卻經常要上山下海。勇往

直前是大部分鳥友的信條,然而,無論如何要切記安全,否則雖拍得美照,但弄致

鏡毀人傷就不划算了。

afon
有空請到我的afon工房:https://afonsworkshop.blogspot.com/


離群的牛背鷺

在澳門要拍得牛背鷺的機會不多。是否跟黑冠鳽般喜愛蚯蚓,故常在地面

覓食?然而,早前也曾拍過在泥灘上的一小群牛背,但當時並未見牠們在

捕魚,只知牛背常蹲在牛等大型吃草動物背上,待吃草動物翻起泥土就

趁機吃土下的蟲子。

5月中收到鳥訊,說葡韻那邊有隻孤單的牛背在流連。記憶中,牛背似乎

不像夜鷺般單獨行事。剛過的鳥季曾出現過落單的黑尾鷗,現在再多隻

牛背。




01.葡韻的翠湖水面比地面低了10多米,所以這隻牛背也就非常放心地覓食。




02.見牠像在後園散步似的在閒逛,神情十分悠閒。




03.然而,當牠伸嘴啄食蟲子時,總見牠搖頭晃腦地擺動頭部。事後有鳥友

發現,牠的右眼似有個黑點。或許這就影響了牠的視力,甚至導致牠未能

跟上大隊。




04.牛背在澳門屬過境遷徙鳥,見牠已長出繁殖羽,希望這點小問題不會

影響牠返回繁殖地開枝散葉。




05.從這張大概可看到牠的右眼中心黑色部分有些微延伸到黃色部分。




06.拍攝時見牠會在生態池的堤圍間作短程飛行,從這張照片見牠整體外觀未有異常。

牛背鷺Eastern Cattle Egret,學名Bubulcus coromandus,分類為:

鵜形目>鷺科>鷺屬

3-8月是雀鳥繁殖季節,牠們可能會因為受到騷擾而放棄回巢育雛。為避免爭相

仿傚而導致慘劇發生,請各位勿在這段時間內貼出有巢、雛幼鳥、親鳥抱卵及

餵飼的照片。

afon
有空請到我的afon工房:https://afonsworkshop.blogspot.com/


淡季算鳥帳

屈指一算,前一次出動已是接近一個月之前了,當然其中包括了梅雨季的

影響,但其實鳥攝淡季早就開始了。在這段無鳥的日子裡,除了為來季作

個人的拍攝計畫外,最多的工作是清理硬盤內的照片。

今天隨意地打開硬盤,竟然找到以下這輯。




01.幾年的體驗得知,每年葡韻總有幾隻黑喉石鵖來訪。然而,剛過的鳥季,

葡韻卻沒有了石鵖的蹤影。




02.究竟真如那邊的管理單位所說的,那邊的工程對雀鳥毫無影響?




03.幸好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有鳥訊說堆填區前的大圓草地有所發現。




04.那個鳥點算是本地鳥友最不喜歡的地點之一,因為經常有大型工程車駛過,

而那堆填區又是專為建材廢料而設的,所以終日塵土飛揚,到那裡拍攝就要當

〝人肉吸塵機〞。




05.記得當日刮著大北風,雖然戴了個普通的紙質口罩,仍弄得灰頭土面的,

回家後還要加倍清理器材上的灰塵。




06.現場尚有隻灰林鵖,而且態度不太友善,所次當這隻石鵖接近時,前者立即示威

驅趕。




07.鳥攝幾年,鮮少有拍得如此純淨背景底色的機會。




08.約兩週前經過這個大圓草地,發現草地上停了幾輛工程車,工人正在操作

機器翻土。唉!看來來季想當〝人肉吸塵機〞也是是未知之數。

黑喉石鵖Siberian Stonechat,學名Saxicola maurus,在澳門屬冬候鳥,分類為:

雀形目>鶲科>石鵖屬

請各位鳥友拍完美照後,記得帶走一切廢物。

afon
有空請到我的afon工房:https://afonsworkshop.blogspot.com/


靚色白胸翡翠

今天再來一輯倉底貨,雖然不敢說是蒼海遺珠,但背景底色卻是非常

純淨漂亮的,加上有偽裝棚的保護,得以少於20米的距離拍攝。




01.記得拍攝當日是陰天,個人比較喜歡這種光線,雲層就起著濾色片的作用。




02.渠口樹林有藍翠到訪的紀錄,一眾鳥友都聚在那邊,而我則在早前曾與藍翠

近距離相聚,所以就騰出位置予未拍的鳥友。




03.渠口偌大的偽裝棚只有我與另一位鳥友,等了不久,一隻紅嘴傢伙飛來蹲在

樹樁上,原來是隻白胸翡翠。




04.渠口最常見的翠鳥是小翠,而藍翠及大翠則很少會停在鳥友預設的樹樁上。




05.經觀察所得,大翠的警覺性比小翠高得多。儘管有偽裝棚,一丁點的

不對勁,牠就立刻飛走。




06.又或許大翠主要以小蟹、小蛙及甲蟲等為食糧,而這預設的木樁是插在

有水的地方,所以當日這隻大翠只在樁上稍停就離開了。

白胸翡翠White-throated Kingfisher,學名Halcyon smyrnensis,白胸在澳門屬留鳥,

分類是:

佛法僧目>翠鳥科>翠鳥屬

一般雀鳥都怕人,但若披上偽裝,您甚至可與牠接近到3、4米。因此,使用偽裝,

既可拍得較佳的照片,又可盡量避免驚擾雀鳥,不妨試試。

afon
有空請到我的afon工房:https://afonsworkshop.blogspot.com/


宣示主權(剛有資深鳥友提示,不排除求偶這可能)

普通翠鳥在澳門屬翠鳥中相對較易拍到的,特別經熱心鳥友在渠口搭建了

偽裝棚後,最算10米左右距離的照片都是唾水可得的。此外,小翠在澳門

屬留鳥,所以基本上一年四季都可拍得到。因此,自去年淡季後,我就一直

將小翠照片放在一邊,打算在淡季時貼出,所以這輯中有些照片是去年7月

拍的。

大部分動物在育幼時都是超細心的,但到子女應自立時又非常無情地對之

驅趕。除了要令子女自力早日更生之外,最重要是非群居動物都會將在其

捕食範圍內出現的同類視為競爭對手。因此,在繁殖及育幼期結束後,就算

親如伴侶、兄弟姊妹及子女均是來搶奪食物的敵人。




01.小翠的領域性很強,所以一枝又怎能容得下二翠!




02.拍攝日期是去年的7月底,由於當時渠口的偽裝棚仍未搭建完成,所以距離

是有點遠的20.7米。只見左側的一隻雄鳥在驅趕另一隻雌鳥,以宣示對這範圍的

主權。




03.經多次觀察,得知小翠在示警時會展開雙翼,並張開長嘴成叉狀。




04.右側的雌鳥也不甘示弱地叉開長嘴,只差沒有展開翅膀,或許自知是入侵者而

理虧吧。




05.另一次的拍攝是在8月初,右側的雄鳥又擺出戰鬥姿態警告左方的入侵者。




06.一般來說,入侵者都會息事寧人,自動離開的。充其量也只會擺擺姿勢,鮮少

真會劍及履及地拼過您死我活。




07.將一組連環鏡頭堆疊成一張照片,可見擺出十字架狀的一方基本不動,而

入侵者則自左繞飛到右邊著陸。

普通翠鳥Common Kingfisher,學名Alcedo atthis,分類為:

佛法僧目>翠鳥科>翠鳥屬

外拍時可自備飲用水,盡量少買瓶裝或盒裝水/飲料,既省錢又環保,不妨試試。

afon
有空請到我的afon工房:https://afonsworkshop.blogspot.com/


捕魚高手

雖然小城的生態保護區的排污渠被環保人士質疑排出超標廢水,但有關部門以

附近泥灘上的動植物暫無異常為由,所以認為水質仍在可接受範圍。自己並無

相關專業知識,但順著官方的說法推想,莫非要動植物都死光光才是超標?




01.普通翠鳥這種羽色漂亮的小型鳥在澳門屬留鳥,經常在渠口一帶紅樹林捕魚。




02.鳥友們在近岸處插下樹枝,小翠就會蹲在其上,伺機插入水中捕獵小魚。




03.小翠動作迅捷靈巧,魚兒自然口到擒來。




04.牠不是在祭天。由於活生生的魚兒不易下咽,所以小翠會以嘴夾著獵物,

再甩向樹枝。




05.待魚兒被撞暈後,再將獵物調整位置,以魚頭向著咽喉吞下。




06.由於拍攝期的跨度頗大,所以照片分別由3支鏡鏡拍成。




07.可從照片底的資訊框得知是由哪支鏡頭拍攝的。




08.除了這張是手持之外,其餘的都有腳架輔助。

普通翠鳥Common Kingfisher,學名Alcedo atthis,與類為:

佛法僧目>翠鳥科>翠鳥屬

外拍時帶備一條毛巾,既比用紙巾實際,又能減少使用紙張,不妨試試。

afon
有空請到我的afon工房:https://afonsworkshop.blogspot.com/
很久之前已經注意到樓主這棟鳥樓, 但直到最近才認真地從第40頁開始看到最後一頁

發覺樓主的技術都一直地進步, 器材也是(7D -> 1D4, 456 -> 540 -> 328)

而且覺得樓主肯和別人交流拍鳥心得, 這是在香港的論壇極少看到的(個人感覺)

首先想問一下樓主從7D轉用1D4時會不會有點不習慣? 因為7D是1.6x, 而1D4是1.3x

1D4像素又比7D小(1600 VS 1800), 那麼在使用同一鏡頭在同一距離下拍同一隻鳥,

1D4拍出來的應該會小一點, 而且像素比7D小, 裁相空間也相對小一點,

不知在使用1D4初期會不會有點不習慣呢?

送上一個見面禮, 是在今年4月在香港的蒲台島拍的棕尾褐鶲. 多多指教

器材: 7D + S120-300 + 2xIII



希望日後可作多點交流
首先感謝您的支持。我是澳門的鳥攝新人,幾年下來的體驗令我感受良多,

所以不想使對雀鳥有興趣的朋友重遇我熱臉孔碰上冷屁股的情況。加上自己覺得

保育是要有誘因的,所以突發奇想,若能引起更多人想認識雀鳥,從而使人們

珍惜大自然。因此,一直堅持以照片及文字去吸引人們的注意。雖然成效不大,

但自覺已是暫時個人所能做到的。

不再硬銷自己,就嘗試回答您的問題。

似乎您在猶疑應否投資在頂級器材上?

答案是肯定的,當然前提是能力所及。

幾年的鳥攝體驗印證了一點,別人說〝鳥攝是器材先決的〞是對的。不要以為

1d4每秒連拍只比7d多兩張,前者像素比後者還低,但售價卻是後者的3倍多。

其實鳥攝要求可說是最高的,不論感光度、低雜訊、高連拍、快對焦,差不多

所有功能都要極致。

或許以上例子較為抽象,讓我說些換用1d4時的感覺。在使用7d(無外接電池)

的後期,已入手了540及懸臂雲台,不過無論怎樣調整,總覺機鏡平衡不好。

由於初時不太懂後製,只裁切少許,背景就一堆顆粒。

這兩個問題在換用1d4就迎刃而解。

還有攝影器材的數字不能套用來四則運算,最簡單的例子是328接了2x就可等同

640嗎?先不說光圈上的差別,就畫質就會有不同,再加上對焦速度等等。

忘了1d4的像素,應比7d的小吧,但在裁切時的效果,肯定不比7d的差。

再補充一點,其實最好是參考我剛貼的小翠照片,若細心看456拍的,在高光位有

頗明顯的紫邊,而328及540的情況會令人接受。雖然是這麼的一點點,但世界上

人及物只拔尖一丁點就是極致(也代表著其價值所在)。

總的來說,個人認為在能力範圍內,入手頂級器材會令您的鳥攝活動事半功倍的。

afon


coconutcat wrote:
很久之前已經注意到樓...(恕刪)
有空請到我的afon工房:https://afonsworkshop.blogspot.com/
漂亮小翠

afon 大是位很熱心的鳥攝前輩
與我拍攝飛羽心態和器材來說,幾乎大同小異。

昨日休特休假,一早去拍荷,準備離開轉陣鳥攝目的地,
赫然發現一對白頭鵯將巢築在路人隨手可得之處,白頭鵯夫妻正在育雛中,
我連拍都沒拍就離開了,不是不想拍,是覺得難過,而不拍,
現場還有幾位看起來就是在拍鳥的前輩,路過民眾將相機幾乎貼近鳥兒拍攝,
我看了都搖頭,連些基本常識都沒,更別談拍鳥或愛鳥了!

假使換成是人,很多人對著你家這麼近一直拍,貼近你的臉拍,感覺肯定不好。
不知為何人缺乏了同理心,那我不禁感嘆。
我深信所有人都不是殘酷的,只是缺乏引導,加上羊群心態,人拍我拍,才會

出現這種情況。這些普鳥已習慣人類行為,希望不會受騷擾而致棄巢。

早前才因多番向鳥友宣傳勿在繁殖季節貼有巢、蛋及雛鳥的照片,對方竟說

我麻煩。低落了一會,但我仍堅持勸導盡量不要在公共地方拍以上所提的照片。

觀察育雛是賞鳥的一環,但拍了可待繁殖季結束後再分享。

afon

jones691122 wrote:
漂亮小翠afon 大...(恕刪)
有空請到我的afon工房:https://afonsworkshop.blogspot.com/
  • 179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79)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