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

5D III 的腳步近了,終於CR3了 !


R6.2 wrote:
個人覺得之後可能會有FF超過低階中片幅的解析,但扎實度理所當然的會落後,就像apsc與FF一樣(恕刪)


以目前Pentax 645D的解析來說,Sony的A900/A850(2460萬)和Nikon的D3X(2450萬)就已經超過它的解析了.

Pentax 645D的4000萬/(44X33)X(24X36)=135全片幅的2380萬畫素
魯獅相簿 http://www.flickr.com/photos/lu_s/
感覺就很讚,大家都在期待著,但要買的話也要荷包夠深阿!那7D會出7D 2嗎?
終於....

賣掉5D忍著不買5D2等了一年多

終於快等到了...
魯獅 wrote:
以目前Pentax ...(恕刪)

畫素密度差很多,ccd,cmos差很多,你講話真的很跳痛
Canon機身鏡頭年份持續整理 ericanon.blogspot.tw

魯獅 wrote:
D800在畫質和高I...(恕刪)


魯大大
常常聽您說高畫素不等於高畫質
我的理解是
畫素與感光元件的對應關係
若是1對多畫質就好
反之若畫素多於感光元件 畫質就不好 雜訊就多

我的問題是
一般相機都有picture size的選項
那我如果不選最高畫素的size
畫質應該要提升呀
還是我這種單純的想像
相機廠很難設計出來

表達不好
不知您了解我的意思?
雖然CCD和CMOS是不一樣的感光元件,但解析度是單位面積內有多少感光單元而定,也就是說畫素密度越高的,解析度就越高,但不等於畫質就越好,而單位面積內畫素(感光)單元越多,則畫素單元面積就越小.

Pentax 645D的畫素單元面積是6.5233μm
D3X的畫素單元面積是5.49μm

您說D3X的解析是否已超越120的Pentax 645D了.

在同世代感光元件下,畫質的優劣決定於感光(畫素)單元的面積大小,因Pentax 645D的畫素單元面積6.5233μm(假設也是CMOS)大於D3X畫素單元面積5.49μm,因此Pentax 645D畫質優於D3X.

在同一台機身,無論是使用全畫素拍照還是半畫素拍照或1/4畫素拍照,它的感光單元面積都是一樣的,因此畫質都是一樣的,不會因為沒有使用全畫素拍照,畫質就會提升.

除了IQ180能夠以4個畫素單元合而成為一個畫素單元使用,這樣的方式它的畫質才能提升,但相對的,它的總畫素只有原來的1/4而已.

魯獅相簿 http://www.flickr.com/photos/lu_s/
toe1122 wrote:
我的問題是
一般相機都有picture size的選項
那我如果不選最高畫素的size
畫質應該要提升呀


舉個例子好了
同樣135FF尺寸的感光元件
在控制變因下
製成36MP及18MP的兩個感光元件

理所當然的,在高ISO下
36MP會有較高的雜訊

可是,如果36MP可選擇降畫素18MP(或拍攝後縮至18MP)
它的雜訊會不會等同於18MP所拍的??

答案是不會的!!

主要有兩個原因

一是畫素與畫素之間不可能做到零間隙
而間隙就是浪費的面積
畫素越高總間隙所佔的面積越大
真正感光的面積是要扣掉浪費的面積
因此以有效面積來講
36MP是小於18MP
所以就算36mp降畫素至18mp
畫質仍舊不敵18mp

另一個因素是
畫素越高越容易產生噪熱問題
溫度越高,noise當然越高

asdfzcb wrote:
舉個例子好了
同樣1...(恕刪)


魯獅 wrote:
雖然CCD和CMOS...(恕刪)


雖然仍不太懂
還是謝謝解答
但總覺硬體應該有能力解決畫素與感光元件最佳化的問題
也就是不論在高畫素或低畫素模式下都可善用感光元件

話說我的20D 已經陪我N年了
傾家蕩產等5d3

魯獅 wrote:
以目前Pentax 645D的解析來說,Sony的A900/A850(2460萬)和Nikon的D3X(2450萬)就已經超過它的解析了.
Pentax 645D的4000萬/(44X33)X(24X36)=135全片幅的2380萬畫素


你指的應該是密度吧 = =
要比密度APS的7D或A77那些更高
消費機就更不用提了

基本上解析能力還是跟高畫素有關
http://www.wretch.cc/blog/winsun

WinsunChen wrote:
你指的應該是密度吧 ...(恕刪)

WinsunChen 兄:

其實。魯大已經不是第一次這樣談。
雖然很熱心,但很多一些基本觀念認知是有些問題。

順便作一些補充整理。

1.談單位畫素的尺寸,實際上是在談S/N的值,也就是隨著單位畫素的尺寸變小,通常其接收光電訊號會變弱,而S/N就會下降,隨然可以利用一些技術增加signal值,但基本上是這樣。


2.解析力和S/N兩者是完全不同觀念,這個有學過儀器分析的人都知道,像是SEM(掃描式電子顯微鏡)領域,電子束的 SPOT SIZA越小其影像解析力越高,但是相對電流越小其S/N越低,影像品質就越差。 


3.大片幅感光元件,本身是利用本身在輸出放大倍率下可以容許模糊圓條件寬鬆許多,在數位元件上同樣畫素擁有較好S/N值或著同樣S/N值可以獲得較高畫素解析度值,但就算同樣單位畫素尺寸,越大元件的背景雜訊也是較大些。



4.在底片時期,因為顆粒大小一樣,大片幅可以獲得超高解析度,但本身單位顆粒感光性能並不會因尺寸而改變,加上模糊圓較大對鏡頭解析力要求也較低,也不會有感光元件角度等問題造成設計難度。
所以在底片時期大片幅的效應是更遠優於小片幅底片。
  • 29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9)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