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

Canon終於推出新機了 400D

lifaung wrote:
當年MINOLTA的AS算是轟動武林的產品,而AS出現在DSLR身上,震動幅度超過1CM更是讓CANON跌到眼鏡都不知道去哪了


誠心討論一個 CCD 防手震的問題,鏡頭的成像圈投影在感光元件上的面積是有限制的,
如果 sensor 真的能位移一公分,應該是會超出成像圈的區域,這樣對成像會有什麼影響,
大家看法如何,
deeblue wrote:
還是C/N要搞個機身+鏡頭雙防震, 雖然以前有討論過好像不可行, 但是Panasonic L1好像就
把OIS同時作在鏡頭和機身上(MODE1 /MODE2)...(恕刪)


Panasonic是只有鏡頭反手震,機身沒有防手震的功能
MODE1/MODE2的區別只是在於何時啟動
conch wrote:
過不久後出了小白IS2, 小白IS3....小白ISn...(恕刪)

其實我覺得防手振功能夠用就好
一直升級倒也未必是好事...
防手振級數愈高
表示鏡片組/感光元件位移速率或距離就會愈大
除非防手振機構在強度上有相對的加強
不然在物理上是會增加相關組件負荷的...

當快門太慢時
腳架會是最好的工具!
若想完全不必使用腳架
大概只能等到反重力裝置被研究出來的那一天吧!^^
https://www.facebook.com/elepi.joe
如果這次真的就是只有400D和兩隻新L鏡,
說是啥Legend...真是言過其實.

這消息一出現,我乍看之下,完全忘了400D的存在.
兩隻新EF L鏡太殺了!!如果要說這兩隻是Legend...勉勉強強...
可是配上400D一起發表,不搭...

回顧一下之前發表Canon新機時,一起發表的新鏡.
03年 300D與EF-S 18-55mm,
04年 20D,EF-S 10-22mm,EF-S 17-85mm
05年 350D,EF-S 60mm,EF-S 18-55mm II
05年 5D,EF 24-105mm
06年 30D,EF-S 17-55mm

我總覺得要和傳說中的1Ds mkIII或3D一起發表比較震撼!
要配400D??請拿出EF-S 50-150mm IS,EF-S 18-200mm IS之類的鏡頭吧!
雖然如此,新鏡頭還是毒到不行...
50mm F1.2L就當APS的85mm F1.2L用!
小小白IS...千呼萬喚終於死出來了~~~
是不是內變焦,內對焦的啊!?看圖片不太看的出來...
http://tabrisphoto.blogspot.com/ 繁華與落寞的邊境
elepi wrote:
一顆全新Canon ...(恕刪)


所以小白和小小白 IS 不是 Canon 賺太多,就是光學系統不好設計,以致成本太高
怎麼看都是躋身防手震划算

不必幫廠商講話了
如果 IS 比 AS 可以更降個三四級以上快門
那大家一定幫 IS 講話
問題是,根據 KM 用家經驗,並沒有差那麼多
只在伯仲之間

那麼,花那麼多錢去買個 IS 對於消費者而言是有多不划算

而且基於成本考量
AS 研發一次,所有鏡頭機身共同分擔研發成本
IS,VR 可是一顆鏡就要再設計一次光路呀

IS,VR唯一的好處是,軟片機可以用
可是 Nikon 的軟片機大部分都停止生產了,可見用軟片機已經變成小眾市場

至於 FF 會不會被 AS 搖出成項圈?
以一般 AS 在 1/3 秒的快門下操作
如果手震使得 AS 比須把 CCD 搖出成像圈
那張照片也快不行了吧
應該去練練臂力才是

tabris wrote:
如果這次真的就是只有...(恕刪)


傳說中的1Ds mkIII或3D至少要配上傳說中的 EF200/1.8 IS 才稱頭.
「独裁者は出現させる側により多くの責任がある。積極的に支持しなくても、黙って見ていれば同罪だ……」

ATs_yankee wrote:
小弟第一次發言,提供一點關於IS的個人淺見給各位參考

1)數位相機最昂貴的元件,大家都一致認為是感光元件,因此一個浮動的感光元件機構會否容易損壞,目前機身防手振的產品上市都只有一年,個人比較傾向再多觀察。
雖然鏡身防手振機構也會有故障的可能,但至少降低感光元件損壞的機率。

嗯...
KM A1, A2, A200, Z3, Z5, Z6, X1, D7D, D5D
$ony alpha 100
Pantex K100D
原來這些相機都出一年而以...

ATs_yankee wrote:
2)DV攝影機大部份都內建電子防手振,但效果和光學式防手振差很多(實際使用經驗),而機身防振的原理目前看來和電子防手振的原理很類似,只差在電子式
的防振是利用多出來的感光區域,選擇不同區域來顯示,而機身防振則是將感光元件移到偏差位置來取像,這要實際使用過才能評斷效果,但目前我也是持觀望的態
度。

電子防手震僅靠軟體運算,無從偵測實際震動方向,且會有誤動作機率(例如背景有移動物體..)
機身or鏡身防手震都是以光路為主,一個是用鏡片導正光路,一個是讓感測元件自己追光路。
兩者原理天差地別,何來類似?

ATs_yankee wrote:
3)長焦段的鏡頭最需要防振,依據不同焦段設計不同效能的光學防振組,以個人的邏輯來思考是較為合理的作法,但也只是個人的淺見。

一點淺見,還望各位大德給予指教討論。

這點原則上同意。但在KM相機部門轉給$ony之前有情報指出新的AS會根據焦段進行補償運算。
(這段有點忘了,也可能是目前的AS已經做到,未來的會提高精確度...)

三題錯兩題
結論:請多做功課~
塔綠斑網軍頭子已成淡水河浮屍,各位綠網軍繼續助紂為虐不怕成下一位?
沒想到400D的出現讓一堆在01淺水的大大都浮出來換氣了!真是可喜可賀!

我的想法是A100的出現或多或少刺激了各大廠對機身與鏡頭的加速研發及上市,對消費者而言是一項可喜可賀的消息,讓消費者在比較後有了相對的怨言而促使所有的相機製造商有了憂患意識而加速繼續的開發新的技術與產品!這也讓消費者不在老要被牽著鼻子走,給你啥新機你就乖乖用!因為你有鏡頭的包袱....

不過50/1.2看來是來勢洶洶喔!趕快去勸敗我C家的同學吧!(他已經有小白了)

對焦先準再說啦~

不然都 50/1.2 要對到那裡去?
有夢最美,妄想相隨
IS/VR/AS 只是目前有商業化的防手表產品,但真的是最佳嗎?

等五年,十年後再回來看看吧.也許...全出局了.
  • 26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6)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