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

移軸鏡圖集大樓

af86818 wrote:
我有16-35. ...(恕刪)


倒是覺得善用17的移軸及俯仰功能,會比11mm拍出來的畫面更有震撼力~
11mm是光學上的突破,算是指標性的產品,一旦取景不合宜畫面反而容易讓大腦會產生不適的暈眩感.
https://www.flickr.com/people/richard_lai/
七星山夢幻湖

TS-E 24mm f3.5L II

霧景, 模擬後板二張接圖


霧散了~
https://www.flickr.com/people/richard_lai/
原來如此 , 感謝 R 大解說 ,

想起之前看過一本建築攝影的書 , 作者說拍建築能站多高就站多高 ,

可能就是這個意思 , 降低鏡頭原生變型的機會


rlai wrote:
上寬下窄的狀況是無...(恕刪)
任任a wrote:
我一直都覺得好像頭寬腳窄,....


頭寬腳窄,會不會是您觀看圖片角度的關係?圖面中心點的垂直法線方向,有沒有對準兩眼的中間點?

如果螢幕的高度不好調整,把螢幕調傾斜一點試試看.

另外還有一種可能,就是人眼已經看習慣底大頂小的狀況,看垂直線完全平行的圖片,會產生頭寬腳窄的錯覺.是不是錯覺,可以拿把尺在螢幕上量一量垂直線是否平行.解決方法,也是把螢幕調傾斜一點.

(這篇有錯,請下兩樓)
任任a wrote:
原來如此 , 感謝...(恕刪)


在別樓的11-24超廣角和17tse的pk討論

我也是覺得跟拍攝位置對被攝物的相對位置有不小的關係

鏡頭能夠水平對正被攝物正中點才能有最小變形

只是在現實環境中就是這點最難,對於大的被攝物大都會有仰角的出現

變形問題就會存在。

這也是移軸鏡在這時的優勢吧





我之前的回文錯了,我忽略了你們用的是"移軸鏡"!

以一般鏡頭視點在畫面中心線方向的方式,來看移軸鏡拍的建築圖,上寬下窄是自然現象,就像"透視變形"一樣.

移軸鏡就是視點偏移.所以在觀看移軸鏡拍攝的圖片,要特別注意觀看視點高度就是同畫面消失點的水平面的高度.一般拍建築,鏡頭往上移,畫面的視高水平面就會往下跑,所以觀看移軸鏡拍攝的建築透視圖,眼睛的視點就要跟著降低,以略微仰角的方式看圖片,自然會修正上寬下窄的感覺.

今天收獲不小 , 需要一些時間再來吸收嘗試 ,


2003大叔 wrote:
我之前的回文錯了,...(恕刪)
還有一個為人所忽視的重點,就是觀看的距離也對了,就可以修正"透視變形"!

不要在別人的版上談,如果您有興趣,再說吧.

2003大叔 wrote:
我之前的回文錯了,...(恕刪)


感謝提供這訊息,觀看也是一種竅門,長知識了,感謝!
https://www.flickr.com/people/richard_lai/

2003大叔 wrote:
還有一個為人所忽視...(恕刪)


我想了想也是覺得在室內拍攝

或是戶外可以在水平對準被攝物正中心時的情形下應該是可以實現大叔你先前的想法

一般室內樓層大都不會超過4m高(挑高樓層的算例外吧)

一般架腳架水平高度大都可輕易的到達被攝畫面的正中間所以超廣角鏡的變形可以得到最好的控制

本身變形控制也已經很優秀的11-24在這樣的場景下的確會有不小的便利性上優勢

不過小弟不像大叔是建築專業相關所以對建築空間理論的東西還是很多無知~

但是在這些分享後開始有些基本觀念。真的要謝謝你們的分享
  • 2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5)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