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CHD wrote:有機三層CMOS實際...(恕刪) 這麼快就放大絕,我還真的有考慮買D800,不過看到左側對焦疑慮......再說原本就是在討論技術,你相信有生之年可以入手SONY的有機三層肉很好啊我也還在等SONY的27吋OLED電視運到台灣咧,上次在橫濱光電展看到印象還挺深刻的,不過那好像是2007年的事了,現在聽說是不賣了,看三爽跟LG的車尾燈就好,希望你的願望可以在今年實現啦。
回到原樓小弟粗淺覺得線寬未必和cmos的表現成正相關2008年台灣的dram廠說要轉型現在已經掛了的茂德就拿出"90nm"的CMOS sensor sample說已經有日系廠要下單了結果當然是船過水無痕茂德的90nm如果真的比CANON的500nm好用會連一張單都拿不到?另外一點就是線寬如果真的那麼重要三星的Sensor不早就跑到外太空去了?
lml640707 wrote:回到原樓小弟粗淺覺得線寬未必和cmos的表現成正相關(恕刪) 線寬是製程的意思嗎?不管是製程或啥影響,以該文來看,技術上的落後就是直接影響CMOS的表現...只是肉眼看照片可能不是那麼容易察覺或是肉眼可有不同的解讀,如彩度不足可稱之為淡雅...但當技術差距擴大,之間的畫質差異會更明顯...從正面來看,技術的改進必然帶來更好更純淨更高寬容度的畫質,讓人期待!
AVCHD wrote:所以啦,搬路透社出來說嘴是行不通的,相機又不是只有一片CMOS零件,輸了一項(導因於硬體投資不足)很多人非要說成跟製程沒關係實在聽不下去 搬路透社的攝影記者出來講很合理的呀使用這些拍攝的記者不是人嗎?應該都是人吧那麼這些專業的使用者在使用相機的考量點有哪些?依照他們的職業特性來看應該是會選擇可以廣泛應用各種狀況的機種既然如此想要買相機的時候參考一下他們的選擇是很明智的而NASA嘛...如果我想學衝浪我應該會去請教衝浪高手而不是書法大師同理可證...等我未來如果有想買太空梭的話嘛我也是會考慮參考一下NASA那些開太空梭的專家意見的啦
aprilinmay wrote:真不知道路透社出版的雜誌是那一本...(恕刪) 少寫了個報社, 主要應用DSLR的媒體採訪者不脫平面媒體, 也就是雜誌社/ 報社.在先前5D/ 1D/ 1Ds時代+ 鏡身馬採達對焦的時代本就是Canon 銷售量大幅領先的世代, 平面媒體在相機機身改朝換代的時候本就要考量原有的鏡頭來改買機器, 弟認識的幾家雜誌社等就是因此沒有改用他家的機器.
canon 不長進但是是誰讓他們不長進....是消費者阿~~~罵歸罵 愛用者一堆何必長進?連號稱外星科技的一直長進~重要的是消費者講多讚多讚路上看的到的又有幾台~感光原件落後sony又如何~連落後銷量都還是很好~其實比較慚愧的應該是sony~
Willy-Lin wrote:canon 不長進但...(恕刪) 其實,sony跟nikon的市場占有率已經增加了許多。在加上打了一個漂亮翻身戰的fuji,還有O,P家......canon的市場占有率已經減少了很多,現在只不過在吃老本而已。雖然很多粉絲不願見到,但百花其放是件好事啊,這樣消費者才會買到好東西。
Willy-Lin wrote:canon 不長進但...(恕刪) SONY有啥好慚愧的也不想想Canon在單眼市場已經有多久了相對市場上當然消費者在選擇的時候當然還是以品牌為主更何況長期建立的老客戶,手上綁住的器材又不是說換就換光看到sony拿出RX1這樣的東西我就覺得很驚人的更別說Canon現在才拿出EOS-M跟N、C兩大廠比起來,Sony這一兩年來的進步真的要另眼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