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

Canon終於推出新機了 400D

http://www.canon.com.cn/front/canon/news/backend_news_detail.jsp?id=2322

怎麼看不到了
是不是網頁被移除了

好想看啊
小弟第一次發言,提供一點關於IS的個人淺見給各位參考

1)數位相機最昂貴的元件,大家都一致認為是感光元件,因此一個浮動的感光元件機構會否容易損壞,目前機身防手振的產品上市都只有一年,個人比較傾向再多觀察。
雖然鏡身防手振機構也會有故障的可能,但至少降低感光元件損壞的機率。

2)DV攝影機大部份都內建電子防手振,但效果和光學式防手振差很多(實際使用經驗),而機身防振的原理目前看來和電子防手振的原理很類似,只差在電子式的防振是利用多出來的感光區域,選擇不同區域來顯示,而機身防振則是將感光元件移到偏差位置來取像,這要實際使用過才能評斷效果,但目前我也是持觀望的態度。

3)長焦段的鏡頭最需要防振,依據不同焦段設計不同效能的光學防振組,以個人的邏輯來思考是較為合理的作法,但也只是個人的淺見。

一點淺見,還望各位大德給予指教討論。
phoenix2004 wrote:
20d跟350d/3...(恕刪)


耐用性與手感呢?
之前用300D的時候,光調個對焦點就要把眼睛離開觀景窗,調完再回去。用了30D之後,整體介面只能說比300D強太多了。
至於機身與快門的耐用性,其實那個價差也就值回票價了。以現在數位拍照的習慣而言,出去外拍一次,四五百張是正常的,要是兩三天的旅遊,少說也有一千張。如果是聰明的攝影愛好者,我想還是會選擇30D吧。
再者,兩百萬畫素的差異,說實在的,縮圖都來不及了,那兩百萬的差異應該不是什麼大問題吧!
小豪豬的部落格:http://blog.yam.com/user/porcupinejoe.html
ATs_yankee wrote:
小弟第一次發言,提供...(恕刪)

ccd耐用度剛剛提過了,D7D出了近兩年,出問題的基本上都不是AS部分
CCD防手振和電子式防手振基本上是完全不同的技術
而CCD防手振的效果好不好,用過的人不少,相信不需要懷疑
而防振需不需要依焦段個別設計,我想"應該"是不需要
不然18-200VR和28-300 L IS這種高倍變焦要如何?

VR/IS/AS各有優劣
沒有一家廠商打遍天下無敵手的
FastAF wrote:
loser4925 wrote:
唯一的問題....

400D 跟舊鏡頭會不會有移焦的問題?
不用想了,一定有的拉。說沒有應該也一堆人拿鏡頭去拍尺。

要稍加減輕此傷害

上FF吧

FF另一個重大的優勢


AF sensor 在快門簾之前,FF/APS CCD 在快門簾之後,如果要全幅才能減低移焦機率,那咳膿牌對低階相機使用者誠意可真是夠啊~~~~(挖鼻孔)
有夢最美,妄想相隨
<blockqoute>ATs_yankee wrote:
1)數位相機最昂貴的元件,大家都一致認為是感光元件,因此一個浮動的感光元件機構會否容易損壞,目前機身防手振的產品上市都只有一年,個人比較傾向再多觀察。
雖然鏡身防手振機構也會有故障的可能,但至少降低感光元件損壞的機率。
不好意思...還是來抬槓一下...D7D上市距今幾年了...兄台最好是去詳細查一下喔...
KM的AS系統目前看來還算可靠...
具有鏡身防手震機構的鏡頭高價者多, 還是具有機身防手震的機身價格高?
(參考A100, K100D的價格, 即便是相對價格高的D7D, 對比於高價的鏡頭, 當然也有便宜的
但是到底還是價高者多)

<blockqoute>
2)DV攝影機大部份都內建電子防手振,但效果和光學式防手振差很多(實際使用經驗),而機身防振的原理目前看來和電子防手振的原理很類似,只差在電子式的防振是利用多出來的感光區域,選擇不同區域來顯示,而機身防振則是將感光元件移到偏差位置來取像,這要實際使用過才能評斷效果,但目前我也是持觀望的態度。
各大網站評測的結果無論哪家的防震技術至少都有3級以上的幫助, 兄台所謂的觀望...@@"
(不過新的VR/IS 好像能到四級的樣子)

<blockqoute>
3) 長焦段的鏡頭最需要防振,依據不同焦段設計不同效能的光學防振組,以個人的邏輯來思考是較為合理的作法,但也只是個人的淺見。</blockqoute>
這點, 小弟同意兄台的看法...只是所花費的成本跟相對於能獲得的效果的問題.


還是C/N要搞個機身+鏡頭雙防震, 雖然以前有討論過好像不可行, 但是Panasonic L1好像就
把OIS同時作在鏡頭和機身上(MODE1 /MODE2)


ATs_yankee wrote:
機身防振的原理目前看來和電子防手振的原理很類似


我覺得他們兩者之間的原理還差滿多的...,電子防手振是透過軟體比對 CCD 每單位時間得到的影像,藉此由軟體修正得到清晰的影像,多半沒有真正的 Sensor 去感知振動的幅度,只憑得到的畫面作純軟體運算。

各家的鏡頭防手振或機身防手振都是透過 Sensor 感知振動幅度並回傳給修正元件修正光線軌跡,很明確的倚賴物理特性作為補償基準的基礎,要說原理的話,機身防手振跟鏡頭防手振還比較相似一點點吧?
關於大家說的道理, 如果有真正相機研發人員, 我想會更有說服力一點,
至於機身或鏡頭, 應該各有優劣, 每家的選擇除了技術、成本當然還有市場的考量,
至於硬要說誰壞了不能拍, 我覺得機率是一樣的, 一般人反正就帶一套, 壞掉不都什麼都沒了..
BTW...O記和S記會賣的那麼便宜, 就是因為是市場老二要搶市場,
那個市場都一樣, 老大永遠都是定價一方....看看Intel, Nokia, MS,哪一家那個產業不是一樣....
大家都認為好的鏡頭是可以用很久的
因為光學技術的改良不是這麼容易

而機身就像電子產品一樣...過沒多久就會好更強更好的功能

而IS/VR這種防手震的技術
我相信進步的空間應該還很大

把這功能放在機身上
當你要換機時
可以得到不止是更好的IS/VR還有更強的機身性能
一舉數得

但是把這功能放到鏡頭上
我想只是在減少鏡頭的生命

例如:現在買了一個小白IS
過不久後出了小白IS2, 小白IS3....小白ISn
相信有人就會這樣想換鏡頭了吧
原本可以用10幾年的鏡頭...還會想用到10幾年嗎...
porcupine.jr wrote:
之前用300D的時候,光調個對焦點就要把眼睛離開觀景窗,調完再回去。用了30D之後,整體介面只能說比300D強太多了。...(恕刪)


這個敘述很奇怪,要改對焦點的話,
右手姆指按對焦點按鍵,右手食指轉轉輪就行了,
不用離開觀景窗.
唯一要離開的是調ISO,因為300D的觀景窗資訊沒有這一項.
http://tabrisphoto.blogspot.com/ 繁華與落寞的邊境
  • 26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6)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