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有40D和GF1,過去多年一直很希望能上5D2,目前也一直很渴望5D3,但經過這些年的內心煎熬(以及不斷的努力想把手上的不完美機拍好),得到了一個小小心得:
"剛買進DSLR的新手(請恕我以新手稱呼),很多都是崇尚高ISO和大光圈的",因為這兩項最能讓新手從自己拍的照片感受到成就感!而毫無疑問FF是最能滿足這個小小(卻昂貴)需求的最佳答案~~
只是現在我的拍照習慣和過去最大的不同是,光線不足時我寧願上腳架也不願開高ISO讓畫質更好,寧願縮光圈也不願開放光圈藉以取得更多的景深記錄場景的全貌,,,,,當然啦,我偶而也會為家人拍幾張糖水照,這時候又會感慨"唉~還是FF好"
以上是我的小小感觸,而我個人覺得APS-C和FF的最大差異在於:
"在不考慮經費的限制下,使用APS-C系統含鏡頭擴充的上限,頂多只是FF系統的下限(多一點)而已",但僅僅是設備性能的層面,對懂概念的人而言,並無關"拍出的照片意境好壞"
如果是以"拍出具意境有感情的照片"而言,我不認為這兩種系統有甚麼差異!更重要的是光線以及按快門當下自己想表達的心情~~~當然啦,前提是那個瞬間必須要有相機在手上!
我覺得01的朋友真的太重視"設備"了,不過這不也是01最讓人流連忘返的原因不是嗎?
PS:如果我的40D有一天掛掉,下一台我應該還是會上FF吧,為什麼?因為我也是01的鄉民呀~哈哈
● Fra
abbr.縮寫
=Federal Railroad Administration (美國)聯邦鐵路局
=Federal Reserve Act (美國)聯邦儲備法
● me
pron.代名詞
1. (I的受格)我
2.【口】(作主格補語, 代替I)(是)我
3.【口】(用於as或than的後面, 代替I)我
有什麼兩樣????? 真是會硬凹!
binglien wrote:
相對於 Full(全) Frame (幅), APS 比較小, 稱為片幅, 並無不妥
一切還是意氣之爭, 不需被誤導...
● 片
1. 平而薄的物体:卡~。名~。
2. 切削成薄的形状:~肉片。
3. 少,零星:~段(整体当中的一段)。~刻。~面。~甲不存。
4. 指较大地区内划分的较小地区:分~儿开会。
5. 〔~假名〕日本文所用的楷书字母。
6. 量词,指面积、范围、景象、心意等或成片的东西:两~药。一~新气象。
幅
1. 布的宽度:~面。双~。宽~。
2. 泛指事物的宽度:~度。~员(“幅”是宽度,“员”是周围。指疆域或领土的面积。如“我国~~广大”)。振~。篇~。
3. 边缘:边~。
4. 量词,用于布帛、图画等:一~画。五~布。
歡迎來我的 Blog: http://www.masaru-vision.net
小呆倫 wrote:
PS:如果我的40D有一天掛掉,下一台我應該還是會上FF吧,為什麼?(恕刪)
我是把40D換5DII的用家,為什麼?
因為有時需要輸出如月曆,廣告看板之類的大圖,5DII檔案比較夠用,不過平時99%只需要600萬畫素輸出A4呎吋左右及更小的圖,40D/400D就夠用了,畫質也不比5DII差.
其實平常拍照,40D/400D已經很夠用了,一般拍照以上腳架,小光圈,低ISO為主.5DII的高ISO,恐怕連萬分之一用到的機會也沒有.
那為何不買1800萬畫素的APS-C機種呢?一句話回答:畫素密度太高,畫質不佳-我是不買超過1200萬畫素以上APS-C的,最近兒子剛入手一台1200萬畫素1100D網拍用,本來想買40D的,但找不到品相好又在6000元以下的40D.
魯獅相簿 http://www.flickr.com/photos/lu_s/
jack.f3f wrote:
To: DEREK4...(恕刪)
魯大言論看看就好。
實際上,鏡頭設計時候,成像圈越小可以讓鏡頭解析力提高,只是同樣越小片福需要越高解析力。
實際狀況是像這樣

成像面放大率是不一樣。
另外就是什麼叫做<100%>,這個並不是原始尺寸,原始尺寸就是成像面尺寸!
對於35mm格式機身原始尺寸都是36X24mm,這個才是真正尺寸,而<100%只是讓1個顯示器畫素去顯示一個照片畫素>,也就是畫素越大,實際上100%就會放大。
也就是您在不同螢幕下結果是不太一樣,很多在近代相機LCD上面看到往往覺得還蠻銳利,但是在電腦螢幕就比較差些。
也就是越高畫素意義,本身就和高解析低ISO底片一樣,它可以記錄鏡頭內較多資訊,但他不管怎麼樣,他還是只是原本尺寸格式。
感光元件或成像面的大小,其實是在一開始時候,影像放大率就不一樣,越大片幅往往同樣畫面,其實是用較長焦距與較大放大率去成像,這個問題就和為何會覺得微距鏡感覺是類似。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