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anon 繼上個月發表Powershot V1 後,今天凌晨又發表了三個新品,分別是 EOS R50 V、RF-S 14-30mm f/4-6.3 IS STM PZ 以及另一顆 VCM 鏡頭 RF 20mm f/1.4L VCM。首先 R50 V 可視為 Vlog 版本的 R50,影像核心大致相同但外型卻是大相徑庭,R50 V 完全就是為了 Vlog 作業而生且是首款定位為 EOS V 的機型;至於 RF-S 14-30mm f/4-6.3 IS STM PZ 則是 R50 V 的 Kit 鏡頭,更值得一提的部分就是具備電動變焦功能、同時內建 5 級的 IS 鏡頭防手震。
/// EOS R50 V

R50 V 採用 2420 萬畫素的 APS-C CMOS 感光元件,搭載 DIGIC X 影像處理器,支援 4K 60p(Crop)、4K 30p、FHD 120P 錄影規格,採用雙像素 CMOS AF II 對焦系統,擁有人物優先和自動人物、動物和車輛主體偵測功能。支援 Canon Log 3、HLG、PQ 和 Canon709 的錄影格式,色彩深度最高可來到 4:2:2 10-bit;除了過去的相片風格之外,這次額外加入了 14 種濾鏡,但似乎有點眼熟過去應該也曾出現在舊機種上。
- 機身
- 機頂
- 機背
- 左側
- 右側
- 機底
R50 V 的造型像是一台方塊相機,體積 119.3 x 73.7 x 106.7(mm)/ 重量 370 公克(總重),不過仍舊保留了智慧型熱靴,除了機頂之外機身正面配備第二顆錄影鍵,使用 RF-mount 接環不過要留意的是它採用 APS-C 片幅,搭配 RF-S 鏡頭作業會比較合適;R50 V 簡化機頂模式轉盤,包括「產品示範近攝短片」且提供了三組自訂義功能,前撥桿可用來控制電動鏡頭的變焦功能。
機背採用常見的側翻式液晶螢幕,3 吋 104 萬點期待亮度能應付戶外的豔陽天,至於機背的按鍵佈局我覺得更像是 Powershot 系列,相當的精巧但功能依舊齊全,就連色彩都有預設的獨立鍵可操作;外接埠支援了麥克風孔、耳機孔、支援 Type-C 充電、可惜用上 HDMI Type-D 輸出而非標準 HDMI Type-A。最後一個有趣的地方就是 R50 V 在機身右側也提供了 1/4" 螺牙,方便以垂直角度固定在腳架上,目的用於拍攝直式影片。
/// RF-S 14-30mm f/4-6.3 IS STM PZ

RF-S 14-30mm f/4-6.3 IS STM PZ 正是為 R50 V 而生的鏡頭,搭配 APS-C 機身後等效焦距為 22.4-48mm,可以說兼具了廣角與標準視角,如果真的要手持自拍的話也算夠用,雖然鏡身輕巧但也是小光圈所帶來的附加優勢,最近對焦距離 15 公分,擁有 0.38x 的最佳放大倍率,這在特寫產品時相當實用。

內建 5 級光學防手震,正好彌補 R50 V 無機身防手震的遺憾,採用 STM 對焦馬達;其光學結構為 9 群 10 枚,其中包括 1 枚 UD 低色散鏡片與 2 枚非球面鏡片,光圈葉片為 枚,同時搭載 SSC 鍍膜技術。體積 69.6 x 62(mm),重量僅 181 公克。
/// RF 20mm f/1.4L VCM

RF 20mm f/1.4L VCM 配備手動光圈環和幾乎無聲的線性對焦馬達(稱為 VCM 音圈馬達),VCM 與浮動對焦裝置上的 Nano USM 搭配下可實現極快的自動對焦,且錄影時幾乎感覺不到對焦呼吸效應。20mm 過去在 Canon 的鏡頭歷程中幾乎不曾出現過,這次以 L 鏡的型態出現搭配 f/1.4 的大光圈,在競品中屬於相當特別的存在。

其光學結構為 11 群 15 枚,包括 1 枚超級 UD 鏡片、2 枚 UD 鏡片、1 枚 BR 鏡頭、2 枚非球面鏡片,光圈葉片為 11 枚,同時用上了三種鍍膜技術,包括 SSC、SWC、ASC,這算是相當罕見的配置。最近對焦距離 20 公分,放大倍率僅 0.19x;體積 76.5 x 99.3(mm)、重量則是 519 公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