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觀前輩達人的提議,事前跑過法雅客再衡量工作+生活,用排除法:
Sony:開機不快、機身握感欠佳、MENU反人類。
Fuji和LUMIX:對焦系統現階段無法信賴。
Nikon:體積重量大、錄影規格剛起步。
Canon:全C家最後剩R8體積最輕巧、史上最有感下放功能、對焦系統非常讓人振奮、電池和閃燈(希望)又通用。
等不及Sony A7C二代,決定買R8繼續蹲在C家了,在這之前鏡頭也是天人交戰,想想工作廣角只會最廣端所以選定焦,再來還有第二顆要取代22mm/F2.0就盤查以下。
RF 15-30mm f/4.5-6.3:體積和畫質還有小光圈,放棄。
RF 24mm F1.8:工作廣角不夠、生活用又太廣,放棄。
RF 28mm F2.8:最超輕薄,原打算頂RF35mm,偏偏近攝23cm很難近拍美食又容易變形,最後放棄。
鏡頭決定這兩顆:
RF 16mm F2.8:工作輕巧跟畫質達平衡、泛用大光圈又可13cm近攝,重點價格便宜。
RF 35mm F1.8:體積雖然比22mm/F2.0長,卻自帶微距和防手震我就妥協了。
真心感謝大家,祝福各位平安喜樂
***以上7/26更新***
我的工作需要持廣角到處拍,等效視角約17mm左右一天要拍2至3處,身上還得扛不同器材,因此設備體積盡可能輕量化,剛好EOS M系列非常勝任,體積小+畫質好操了10年以上出國也超好攜帶,旅遊、生活、工作一路M1、M3到M6mark2直到M6最近送修,才認真思考該不該升級設備?可惜M系列難產後直接被判死刑。
既然要升級有考慮輕量化、高CP的R8,M系電池LP-E17等周邊還能繼續戰,考慮全片幅還有個主因,環境常有高反差畫面,每次回來處理上百張圖會厭世,雖然M6mark2的高動態範圍在APS-C中已是高檔次,卻也達物理上限了只能轉向全幅機。

回到挑選廣角鏡,我似乎找不到可滿意取代11-22mm MTF和體積取之平衡的解決方案?功課了國內外資訊,也細看原始RAW,初步結論:
EF-M 11-22mm f/4-5.6 IS STM:現役中,畫質優異、體積輕巧。
RF 16mm f/2.8 STM:體積最合適、中央銳利,但影像校正後邊角過軟。
RF 15-30mm f/4.5-6.3 IS STM:體積稍大,畫質接近16mm,室內光圈小可以撐ISO或IS。
RF 14-35mm f/4L IS USM:畫質最接近11-22mm,就是體積巨大也價格數倍。
RF 15-35mm f/2.8L IS USM:體積恐怖大無法考慮。

不知道還有沒有我疏漏的盲點?感謝高人指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