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機身:CANON EOS R / SAMSUNG NOTE 10+
鏡頭:RF24-105 f/4 & EF17-40 f/4 & SIGMA 35 f/1.4
flickr相簿:flickr
八月,四季分明的歐洲在夏天所散發的熱力也是毫不保留,雖然人生大部分的時間都在台灣招牌的濕黏燜熱中度過,但在高緯度陽光的直射下也只能乖乖屈服,而這也是為什麼多數歐洲人即使早已脫離學生身份卻還是堅持要過暑假的原因。對他們來說,夏天與陽光、沙灘、比基尼是直接畫上等號的名詞,這時候也是所有沿海城市例如馬賽、尼斯一年中迎來最多觀光客的時節,位在西岸的波爾多因為也鄰近大西洋所以也是放暑假的旅遊熱點。
波爾多這個著名葡萄酒聖地的名聲遠播,即使是對平時沒有在攝取酒精的朋友們來說也絕對不陌生,而小弟從開始亂喝以來,對於這個在葡萄酒愛好者心中有著如聖城麥加地位的產區,心心念念著有一天也要跟風朝聖的想法只有越煲越深。
而就在今年夏天,頂著太陽的炙熱和潛伏著虎視眈眈的病毒威脅,總算是劃掉了一項未完成的人生願望清單。
跳上火車,戴上N95,ON Y VA!

從馬賽前往波爾多有三種交通方式,自駕、鐵路或是國內航空,然而因為疫情的緣故航班大減始終找不到合適的班次,然而自駕又太耗時耗力,家裡還有隻貓嗷嗷待哺不能規劃成一整個禮拜的road trip,出於無奈只好選擇了鐵路。
但在馬賽與波爾多間沒有TGV(法國高鐵)的情況下,六個半小時的鐵道之旅在全程不脫口罩、不吃東西的情況下比較像是一種修行。

抵達波爾多後,心裡有種總算看見文明版法蘭西的感覺,因為光是市容之整潔就已經海放了馬賽好幾條街,街上的人們裝扮似乎也來得更精緻一些,路邊的公共設施也少了點缺乏公德心的傷痕。
Check-in後第一件事就是換下全身裝束沐浴淨身(是要幹嘛?),出來玩保護還是作好作滿不然總是要還。
一切就緒,接下來就出門訪問波爾多囉!

很可惜Canon一向完美的人像發色對銅像起不了作用...
這座銅像的主角是名為Modeste Testas的非裔女性,略帶困惑的眼神所見證的是過去那段不堪回首的奴隸制度。

每來到一座新的城市,蒐集教堂彷彿已經變成旅行中的習慣,而歐洲的教堂就跟別人家的貓一樣,總是不會讓你失望,下圖這座是波爾多主座堂(Bordeaux Cathedral)。

雖然17-40mm直面陽光對幹有點越級打怪的無力感,再加上縮光圈製造太陽星芒導致畫質差強人意,但原本就濃郁的發色再加上CPL,天空的藍濃得彷彿可以掐出水來。


有著人畜無害外表的天使其實是個狠角色,腳踩惡人頭、手拿十字杵,頗有+9的狠勁。



這張頗有聖殿騎士收到天堂神諭準備出征的感覺。


開始拍照以後,每當進到一個場景裡看到裡面的事物和空間安排,總會不自覺地開始在腦海裡模擬各種角度的構圖,思考怎樣的畫面才可以呈現出當下身處在那個時空中的感官體驗,而帶來最大的成就感卻往往不是照片本身,而是在取完景後看著身後的阿北默默走到相同的地方用一樣不符合人體工學的姿勢按下快門,而取景的那個位置卻是積著厚厚灰塵許久沒人造訪的角落,感覺自己挖掘到了一個可能還沒有人發現的新的視野。

除了馬賽以外所到過的法國城市都可以輕易看到開放空間的大型裝置藝術,走在街上整個人都感覺有氣質了起來,這顆人頭充份展現出現代社畜為了討生活而不得不壓縮自我的無奈。
這座名為Sanna的雕塑就坐落在波爾多歌劇院前(Grand Théâtre de Bordeaux,下圖),也正好在波爾多最長的商店徒步街 - Rue Sainte-Catherine的起點,基本上很難錯過,據說除了這尊Sanna以外還有其它的系列作品分佈在這座城市中的幾個角落,大家有機會來到波爾多可以蒐集看看。


蜜蜂大哥採蜜採錯地方,試圖想從草莓冰沙機帶點什麼回去進貢給女王,看來今天晚上是要睡地上了。


來到波爾多這個酒鄉,逛逛葡萄酒專賣店是理所當然要安排的行程,我們造訪的這間L'Intendant就在波爾多歌劇院的旁邊,門面雖然不太起眼,但進到店裡隨著梯子迴旋而上,四週的牆面上滿滿都是醇厚佳釀,而隨著樓層越高,陳列的酒款也越高貴,到最上層時一瓶動輒萬把塊起跳的五大酒莊已經是基本款,更稀有、一瓶價格接近一台國產小車的DRC(Domaine de la Romanée-Conti)、滴金酒莊(Chateau d'Yquem)貴腐酒也堪堪在列,看著這面價值上千萬的牆只能感嘆自己當初投錯胎。


這座吉倫特黨紀念碑(Monument aux Girondins)是用來紀念法國大革命時期為了爭取自由而被極權政府處決的犧牲者,上方佇立著的自由女神像表情堅毅而溫柔,小小的立足點看似舉步維艱,但其完美平衡的姿態所呈現出的是為自由犧牲的義無反顧,伸展的雙翅則是在歷史洪流中獻出熱血的先烈們精神的延伸。

晚餐的餐桌上駛來一艘漁獲滿載的小船,這間L'Embarcadère(碼頭)盛盤雖然浮誇但可不是一般騙讚打卡的網美餐廳,船身上滿是斑駁足見經營已經有一段時日,滿滿的海鮮視覺效果十足,可惜的是用料雖然豐富但食材的水準和之前在尼斯與坎城吃過的海鮮相比略低一個檔次,不過已經算是對得起它的價格(這艘船26.9歐)。
酒足飯飽後沿著加龍河(Garonne)畔散步消化過載的熱量,沒帶腳架就只好屏住呼吸、數著心跳的節奏來按下快門捕捉夜色,當然高ISO的雜訊抑制和鏡頭防震還是做了很好的輔助。



這張是把相機放在岸邊的石墩上東墊西喬勉強固定住的成果,白天的加隆河水參雜了太多砂土水色混濁,但夜晚皮耶爾橋(Pont de pierre)上的燈光打下,再多的不完美都消失無蹤,而橋上的光軌則是一列剛駛過的陸上電車(TBM)所貢獻。

同樣是利用現成的石墩當腳架,蒐集了這座城市的摩天輪。
以下進入Joe是要對決單元,平價可麗露對決高檔可麗露,究竟是平價可麗露便宜好吃還是高檔可麗露高貴奢華..........(走錯棚

說到波爾多的代表性甜點,這個鐘型的甜點絕對是唯一指名,在街上的糕餅店隨處都可以看到它們的蹤跡,今天我們買了兩家不同的可麗露 :

上圖是在街邊的小舖 - La Toque Cuivrée 購買,一顆0.7歐

而這間則是北港有名聲下港雄出名的CANELÉS BAILLARDRAN,一顆2.X歐。
那揪~竟三倍的價差有沒有反映在美味程度上呢? 對我來說結論是沒有,因為我對可麗露濕潤的糕體和甜膩帶Q的口感實在是沒有愛,而這兩間所呈現的口感和味道其實相去不遠,只是CANELÉS BAILLARDRAN的可麗露稍微更細緻一些可是個頭也較小,沒吃過的話嘗試看看可以,但我個人的回購機率挺低的就是了。
波爾多大區有著好幾個葡萄酒產區,每個產區在釀造的歷史上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這次我們選擇了右岸的聖愛美濃(Saint-Emilion)而不是諸多大名酒莊林立的左岸。
法國這個國家對於保存歷史有著相當程度的執著,只要有歷史價值,哪怕是一磚一瓦也不能隨意遺棄。聖愛美濃這整個村莊已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在城鎮外圍停好車後只能徒步進入,而當你意識到時,中世紀的黃牆紅瓦早已不留痕跡地取代了原本的現代世界。

照片右邊的城堡是13世紀建成的國王塔(LA TOUR DU ROY)。

這裡的街道與其說是巷弄倒不如說是時空隧道更來得貼切。

古早時代的UberEAT送的不是牛奶而是葡萄酒。

這座巨石教堂是除了國王塔以外的另一個主要地標,同時也是聖愛美濃的城鎮中心。



巨石教堂的塔頂是可以開放參觀的,可是必須要先去對面的遊客服務中心拿鑰匙(鑰匙圈還很應景的用了軟木塞),一次參觀是2歐元/人。


登上塔頂後視野非常開闊,看著這片景色深深慶幸自己今天選擇了聖愛美濃而不是相對酒莊更多的左岸。



這張照片是在當地一間酒莊 - LES CORDELIERS所拍攝,酒莊特色是主人將現代設計融入很有歷史的建築中,外觀看起來保留了原始的建築樣貌但內部陳設則用了黑鐵等鋼材以及玻璃元素帶進現代感。
莊園內也保存了建築遺跡,酒莊也將這些中古世紀遺留下來的羅馬風格拱門和石柱規劃為品飲空間。




一列列橫縱交織的葡萄田不禁讓我想起台灣高山的茶樹景觀,東西方的文化歷史迥異,但卻又能夠在數千公里外的自然風土中找到如此相近的交會點。
結束一天的行程決定用牛排來補一點一天跋涉下來所消耗的卡路里。
這間L'Entrecote,是波爾多的名店,店裡的菜單非常簡單,就只供應一種菜色 - 肋眼牛排,餐點隨附麵包、一道完全體現極簡主義的核桃沙拉以及無限量供應的炸薯條,一份19歐算是蠻平民的價位帶。
現在由於疫情的關係店內採取嚴格的流量管制,也因此讓排隊的等待時間更長了,晚上七點開放用餐,我們不小心晚了15分鐘才到所以第一輪餐期的客人已經入座,但即使如此我們仍然還在隊伍的中後段,因此等了整整一個多小時才就坐,過程中只好看著後方無限延伸到已經繞過街角的人龍自我安慰。
建議各位如果有機會來拜訪,提早在營業前半小時排隊應該有機會趕上第一輪入座,會節省很多時間。

所幸被安排到的是三樓靠窗的位置,景觀無可挑剔,一個多小時的等待至少得到了一些回報。

但這裡的牛排跟大家印象中那種整塊上桌的牛排不太一樣,這裡是採用波爾多的傳統做法,經過炙烤的牛排切片後會加上大量的蒜香奶油再上桌,個人餐盤裡除了薯條以外也有預先裝盤的部分牛排,另外一半的牛排則是在鐵盤裡用燭火保溫,繼續煨在奶油醬裡吸收日月精華。

至於牛肉本身好不好吃呢?雖說是肋眼,但老實說我並沒有吃到印象中肋眼應有的油脂分佈,牛肉雖然烹調得宜,熟度也掌握得恰到好處,但肉質本身並不算太好,口感和牛肉該有的香氣都略嫌不足,可或許這也是為什麼要搭配蒜香奶油醬的原因吧。
總體來說雖然客人很多可是服務人員該有的親切態度都有,不會因為忙碌而忘了禮貌,用餐環境也相當不錯,總地來說絕對對得起付出去的餐費。

回旅館的路上意外再蒐集了一座教堂,夜晚的波爾多處處是美景啊...而且與馬賽相比,波爾多的治安我個人感覺好上許多,走夜路時比較沒什麼心理壓力。

文章開頭的照片中那座奇形怪狀的建築是波爾多的葡萄酒博物館(Cité du Vin),是以醒酒瓶的外型為概念發想所建成,除了呼應葡萄酒文化,高超的建築工藝也讓人折服。
這座建築於2016年落成並對外開放參觀,門票可以透過線上預購,成人20歐元,雖然門票不算便宜但費用已經包含每人一組的導覽機器同時還可以到頂樓的品酒室兌換一杯任意的葡萄酒,此外博物館的展覽內容使用了很多現代科技來呈現,例如互動式投影、360度電影、聞香瓶...等等,將葡萄酒相關的知識以實際的感官體驗傳達給普羅大眾,我個人覺得光是從展區的規劃和透過多樣化媒材所呈現的內容,都足以讓人感受到館方對於傳承這項技藝、文化的熱誠。
20歐的門票,兩個字,值得!





這一個個玻璃盅就是所謂的聞香瓶,裡面有各式各樣不同的媒材,只要把鼻子湊上集香器,你就可以嗅到潮濕書頁的霉味、皮革的氣息、蜂蜜、甚至是剛出爐麵包的香氣,當下聞到真的只有驚奇而已。
至於為什麼要安排這些聞香瓶呢?葡萄酒很迷人的地方就在於雖然每一瓶酒都是用葡萄釀造而成,但這些佳釀卻鮮少具有葡萄的味道,往往在杯裡找到的都是莓果、土壤、礦物、花香、奶油等等八竿子打不著的氣息,而這些層層堆疊的味道就是品飲者對一支酒的第一印象,聞香瓶的存在就是為了讓愛好者們更容易喚醒記憶中味道的索引,未來在品飲時也可以更精準地描述自己杯中物的風貌。

至於這座博物館內哪一部分最吸引我呢?就是這間飽含了世界各主要產區佳釀的展售間了!
除了藏酒五花八門,更讓人驚豔的不用我說你們也看得出來,就是這整個空間的設計,圍繞著中心陳列的酒款,環型的陳設讓你可以隨心所欲的觸及世界每一個角落的醇釀,再加上完美的燈光設計,看到的第一眼真的只有震撼而已。



結束博物館的行程我們的旅程也接近了尾聲,因為還得再接受六個多小時的鐵道修行才能回到馬賽和辛巴團聚(而且回程還碰上鐵道人身事故讓回家的路又更遠了一點

一樣感謝大家看我的文章,雖然這趟旅行有留下一些遺憾,但錯過的還可以用下一次的旅行來完整,只希望下一次的我們都可以不用再戴口罩,配著火車窗外掠過的風景咬下一口三明治、和朋友家人開心談笑,這才是旅行真正令人放鬆的原因。
- 同場加映 : EOS R可以商業攝影? -
老婆大人為了讓自己在家的時間不要閒著,開始了自己的代購小生意,理所當然的我就成了御用攝影師,於是抱著拍不好可能晚餐就沒有飯吃的覺悟,開始嘗試在棚燈、閃燈都沒有(唯一的光源掛在天上),鏡頭兩顆(RF24-105mm f/4 & SIGMA 35mm f/1.4)的有限資源下拍攝商品照片。
至於場景呢? 家裡有什麼用什麼就地取材囉!
先說SIGMA這顆定焦鏡當初可是為了人生第一台單眼、APSC系統的650D所購入,當時已經預想未來可能會進階全幅所以買了這顆可相容的ART鏡。
這顆鏡頭的成像銳利、發色討喜,只是對焦速度和準焦率稍微差強人意,原本在6D上使用完全沒有問題但當以轉接環用在R上時則出現了出乎意料的情況,如下:
- f1.4
- f1.8
- f2.2
- f2.8



另外也是因為預算的關係,別人家的正廠廣告用的不是虎就是豹,我只能用家貓辛巴山寨一下...


















以結論來說,我個人覺得EOS R足以擔綱商攝機,但如果有大圖輸出的需求,三千一百萬畫素可能會稍顯不足,再來就是RF24-105mm的鏡頭解像力略低,在細節以及光影呈現上仍然不到定焦鏡的水準,發色也不夠討喜,作為一顆變焦旅遊鏡絕對及格,但是如果是必須被拿著放大鏡仔細檢視的話定焦鏡仍然是唯一選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