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90D】150日的期盼 | 2020松雀鷹育雛紀錄(上)

|前言|

上次與大家分享的白腰鵲鴝育雛紀錄一文中,有提到在錄製白腰鵲鴝雛鳥叫聲時,背景音中有松雀鷹母鳥於巢位發出的叫聲。而此文便是自今年3月起,校園中松雀鷹的觀察紀錄與拍攝心得
在此特別感謝前輩們不吝於分享去年長期觀察的心得,使我受益良多

※小提示:部分照片含有動物屍骸與血液,不適者還請見諒

|器材|

  • Canon EOS 90D
  • EF 400mm f/5.6L USM

|內文|

松雀鷹 Accipiter virgatus 是台灣體型最小的鷹類留鳥,相比於長相類似但更為普遍的鳳頭蒼鷹(沒錯,就是那個在巢位直播中拿食物砸小孩的那個),松雀鷹的體型更小(公鳥約25公分;母鳥約35公分)且生性較為隱蔽,其他明顯的特徵差異包含:頭上無明顯飾羽、叫聲不同、腳與趾較為纖細。
【90D】150日的期盼 | 2020松雀鷹育雛紀錄(上)
公鳥 ISO400 f/5.6 1/25s

其實去年時校園內也有一巢松雀鷹成功繁殖,但當時獲知消息時幼鳥已成長至一定大小。因此,為彌補缺漏的部分生活史,今年每當經過去年巢位附近時總會特別留意是否有松雀鷹停棲在制高點。
【90D】150日的期盼 | 2020松雀鷹育雛紀錄(上)
去年成功離巢的幼鳥 ISO1600 f/5.6 1/500s (EOS 650D)

一如預期,三月初時便發現一對松雀鷹時常停棲在稜線的樹上,有時飛進密林覓食後便會回到原先停棲的樹上交尾。
【90D】150日的期盼 | 2020松雀鷹育雛紀錄(上)
母鳥站枝 ISO200 f/5.6 1/800s

【90D】150日的期盼 | 2020松雀鷹育雛紀錄(上)
公鳥站枝 ISO200 f/6.3 1/125s

松雀鷹的公母除了可以藉由體型大小區分(公小母大),兩者眼睛虹膜的顏色也不同,公鳥為澄紅色,母鳥則為黃色。
【90D】150日的期盼 | 2020松雀鷹育雛紀錄(上)
公鳥 ISO400 f/5.6 1/640s

【90D】150日的期盼 | 2020松雀鷹育雛紀錄(上)
母鳥 ISO200 f/5.6 1/1000s

4月初時,這對松雀鷹終於開始築巢了
【90D】150日的期盼 | 2020松雀鷹育雛紀錄(上)
公鳥咬枝 ISO6400 f/5.6 1/1600s

松雀鷹通常會選擇樹幹三叉處築巢,在築巢初期主要由公鳥負責,進入築巢尾聲時,則由公母鳥輪流咬枝回巢。
【90D】150日的期盼 | 2020松雀鷹育雛紀錄(上)
工事進行中 ISO400 f/5.6 1/125s

【90D】150日的期盼 | 2020松雀鷹育雛紀錄(上)
母鳥咬枝(疊圖)

鳥巢呈盤狀,由乾枯的樹枝(或帶有少許樹葉)組成,樹種包含相思樹、樟樹與光臘樹等。
【90D】150日的期盼 | 2020松雀鷹育雛紀錄(上)
公鳥站在去年舊巢上 ISO400 f/5.6 1/640s

通常松雀鷹會以還在樹上的枯枝作為巢材的首選。
【90D】150日的期盼 | 2020松雀鷹育雛紀錄(上)
公鳥拔樹枝 ISO6400 f/5.6 1/1000s

【90D】150日的期盼 | 2020松雀鷹育雛紀錄(上)
公鳥拔樹枝 ISO6400 f/5.6 1/640s

除了直接用嘴拔樹枝,他們也會利用自身體重將樹枝從樹上拽下來。
【90D】150日的期盼 | 2020松雀鷹育雛紀錄(上)
公鳥用力的拽樹枝 ISO6400 f/5.6 1/1000s

【90D】150日的期盼 | 2020松雀鷹育雛紀錄(上)
公鳥準備拔樹枝 ISO500 f/5.6 1/640

築巢期間,公母鳥除了銜枝回巢,也會在巢位附近交尾。
但今年鳥運似乎......都是背影版
在五月初築巢完成後,便會進入為期約26天的孵蛋期,期間公鳥除了負責維持領域外,還要每天為母鳥送餐。
而母鳥聽到公鳥的叫聲後便會與公鳥交接,再躲去隱密處進食。
【90D】150日的期盼 | 2020松雀鷹育雛紀錄(上)
交接 ISO4000 f/5.6 1/1600s

【90D】150日的期盼 | 2020松雀鷹育雛紀錄(上)
母鳥進食中 ISO250 f/5.6 1/320s

【90D】150日的期盼 | 2020松雀鷹育雛紀錄(上)
母鳥進食中 ISO400 f/5.6 1/160s

除了進食外,母鳥鮮少離開巢位,無論晴雨。
【90D】150日的期盼 | 2020松雀鷹育雛紀錄(上)
母鳥孵蛋 ISO100 f/5.6 1/250s

【90D】150日的期盼 | 2020松雀鷹育雛紀錄(上)
母鳥孵蛋 ISO400 f/5.6 1/400s

至於公鳥則是會在送餐後,站在巢位附近的樹上理毛、警戒、打瞌睡與日光浴。
【90D】150日的期盼 | 2020松雀鷹育雛紀錄(上)
公鳥發呆 ISO400 f/8.0 1/40s

【90D】150日的期盼 | 2020松雀鷹育雛紀錄(上)
憂鬱氣質 ISO400 f/5.6 1/320s

【90D】150日的期盼 | 2020松雀鷹育雛紀錄(上)
正在瞪樹鵲的公鳥 ISO400 f/5.6 1/160s

【90D】150日的期盼 | 2020松雀鷹育雛紀錄(上)
公鳥打瞌睡 ISO100 f/5.6 1/25s

【90D】150日的期盼 | 2020松雀鷹育雛紀錄(上)
公鳥日光浴 ISO100 f/5.6 1/200s

直到六月一日時......(待續)

|延伸閱讀|

【90D】150日的期盼 | 2020松雀鷹育雛紀錄(下)

|更多照片|

今年在觀察松雀鷹時,腦海中自然的浮出那個疑問:
今年的松雀鷹與去年的是同一對嗎?

根據觀察我傾向於認為不是,原因如下:
1. 行為模式的不同
去年的母鳥在交接食物後,往往會就地進食,相當大膽;反觀今年的母鳥十分膽小,常常其他晨運的民眾經過就會被嚇跑了,躲進密林中進食。
【90D】150日的期盼 | 2020松雀鷹育雛紀錄(上)
母鳥被嚇跑前瞪著從鏡頭前走過的民眾 ISO400 f/5.6 1/160s

【90D】150日的期盼 | 2020松雀鷹育雛紀錄(上)
躲到樹叢間進食的母鳥 ISO400 f/5.6 1/320s

至於今年的公鳥有著一股菜鳥味,在築巢初期時居然用嘴咬斷自己腳下的樹枝,差點失足
此外,在母鳥剛開始孵蛋時, 公鳥有時空手(腳?)而回,沒帶食物回巢位就在附近發出call聲呼喚母鳥,等母鳥飛至定位才發現被欺騙感情,只能無奈的站在枝頭急促的叫罵著
【90D】150日的期盼 | 2020松雀鷹育雛紀錄(上)
站在制高點叫罵後的母鳥 ISO200 f/5.6 1/1600s

公鳥聽見後也只是站在附近枝上叫一叫,仍然無動於衷。
【90D】150日的期盼 | 2020松雀鷹育雛紀錄(上)
公鳥耳邊風 ISO400 f/5.6 1/125s

【90D】150日的期盼 | 2020松雀鷹育雛紀錄(上)
繼續蓬 ISO400 f/5.6 1/60s

2. 外觀差異
整理照片時發現,不同於去年的母鳥,今年的母鳥的左眼上有著一小塊的黑斑。
【90D】150日的期盼 | 2020松雀鷹育雛紀錄(上)
兩年母鳥比對,箭號標示黑斑位置

基於以上原因,至少母鳥應是不同隻,所以我傾向於認為不是同一對鳥,此外今年居然幸運地捕捉到季節限定的花鳥圖
【90D】150日的期盼 | 2020松雀鷹育雛紀錄(上)
相思樹花鳥圖 ISO400 f/5.6 1/100s

【90D】150日的期盼 | 2020松雀鷹育雛紀錄(上)
相思樹花鳥圖 ISO400 f/5.6 1/100s
2020-07-23 22:02 發佈
Yujiec_ wrote:
其實去年時校園內也有一巢松雀鷹成功繁殖,但當時獲知消息時幼鳥已成長至一定大小。因此,為彌補缺漏的部分生活史,今年每當經過去年巢位附近時總會特別留意是否有松雀鷹停棲在制高點。


很棒的分享, 校園生態真豐富. 是在第一學府嗎?
Yujiec_ wrote:
|前言|上次與大家分(恕刪)


美拍!!90D的畫質比想像來的好的多耶!!
https://www.flickr.com/photos/29070592@N07/
Grant_Kuo wrote:
很棒的分享, 校園生(恕刪)
不是喔,應該算第二學府吧(?)
 
blueneo007 wrote:
美拍!!90D的畫質(恕刪)
 
感謝稱讚
90D的畫質確實還不錯,ISO2000以下都可以當工作值,只需要稍微降噪與銳化。
不過想要有好一點的細節還是得控制在ISO800以下
Yujiec_ wrote:
|前言|上次與大家分(恕刪)

拍得真好
長時間的觀察和紀錄需要耐心和體力
發現第一眼看松雀鷹和鳳頭蒼鷹看起有點像
我不會認鳥
andrea5 wrote:
拍得真好長時間的觀察(恕刪)


看久了就會發現松雀鷹似乎比較呆萌
你好,請問一下你用90D的時候
會容易迷焦嗎?
我用90D拍鳥的時候,很多時候會出現一種情況
就是對焦點在鳥上面,但拍出來就是糊的
VitusMac1398 wrote:
你好,請問一下你用90D...(恕刪)
 
會影響影像清晰與否的原因很多,我覺得你可以往幾個方向檢查:
1. 鏡頭對焦精準度
在其他棟好像看過你是用S156 sport,可以使用鏡頭調焦調好各焦段的對焦精準度。
 
2.快門速度
因為我不知道你沒準焦的環境是如何,但90D的畫素密度算是Canon單眼中最高的,一點微震都會被放大許多,快門不夠快時建議上腳架+快門線。
 
3.對焦模式
90D的光學取景對焦老實說真的不是太可靠,應該算是承襲佳能單眼相機1系列以外機身一貫的對焦吧(偶爾只對景不對主體)像我拍攝的環境中常常遭遇樹枝雜亂的背景與較暗的光源,追焦的效果就會很差。另外對焦模式在光學取景下,我幾乎都用重點對焦而已。所以後來只要不搶時間的畫面,我就會用LiveView,雖然連拍從每秒10張掉到7張但準度真的會好很多。
Yujiec_ wrote:
 會影響影像清晰與否(恕刪)


我鏡頭已經是用Sigma 150-600mm sports
有時候也會用EF. 100-400, EF 70-200 2.8 二代
Sigma那隻我有帶回原廠調過
Canon自己的EF應該沒有這個問題,而且在另外一台FF 機也沒跑焦的問題

很多時候還是會迷焦,我看是對焦系統的問題了
我個人覺得9格那個已經是最可靠的

另外用Live View會掉FPS的問題
其實你去設定,把快門模式從前廉改回機械就OK了
而且連拍速度會去到11FPS
VitusMac1398 wrote:
我鏡頭已經是用Sigma...(恕刪)

不過11FPS似乎只支援單次自動對焦,連續自動對焦還是掉FPS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