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2016 中國行:百鳥朝鳳

攝影的意義

我是一個平凡的上班族,一直以來,我沒有厲害的攝影技術,很單純地覺得拍照就是紀錄自身所見,但是我很喜歡分享,因為人與人之所以不同,就是我們都有自己的故事。

2013年我去了肯亞拍攝動物大遷徙,2014則到了中亞吉爾吉斯,一直到2015年,來到了甘孜藏族自治州的色達。

我走了些地方,試圖想把自己的照片分享給許多人,但當我想舉辦攝影展時,我才知道自己的貧瘠與缺乏,今年初,因緣際會認識了一位攝影師,他提到攝影是一種歸納,在眾多的照片中,經常的回顧整理,或許你會找到你拍照的理由與主軸為何,不諱言,我還在整理與思索,但這次短短的六天,我想我有一些所見,能與版友們分享。


China:色達五明佛學院 by Wen Yen Lin, 於 Flickr



Kyrgyzstan :Eye by Wen Yen Lin, 於 Flickr


Kenya : Safari by Wen Yen Lin, 於 Flickr


先有目標再想途徑

我們總是這樣,對於那些想去的地方,總有著百萬個理由,老婆不放行、老闆不準假,或許自己逆使然吧,我花了兩個小時的時間,確定了這趟中國行,就在端午前夕,我出現在松山機場的侯機室,看著一群中國人欣賞著飛機。


20160607-R0000526 by Wen Yen Lin, 於 Flickr

杭州印象

一個小時又二十五分的時間,來到了杭州,拖著一個24吋的行李箱,我好奇看著專賣絲綢的服飾店,假人、中式服裝、睡衣間的違和感,讓人不禁多看了幾眼。


20160607-R0000549 by Wen Yen Lin, 於 Flickr


入住的青年旅館位於吳山廣場一帶,是個經過了大幅改建而成的遊客集散地,然而我挑了一間位於大井巷內的青年旅店,放置了行李,走出外面拐個彎晃晃,感受到杭州的第一印象便是優閒,人的步調不快,喇叭聲雖多,但簷上的貓都還是自在地打盹著。


20160607-IMG_5747 by Wen Yen Lin, 於 Flickr



20160607-IMG_5780 by Wen Yen Lin, 於 Flickr


自行車遊杭州

頭兩天,尚未與朋友會面,便自己辦了張杭州公交卡,可租用類似台灣的U-bike自行車,我便騎到了西湖、小河直街、富義倉等處,然而,G20高峰會舉辦在即,杭州的外貌像是被包了一層華麗的糖衣,所到之處皆經過精心包裝。

不過,還是在住處附近的巷子,找到了一個位於階梯上的老攤,大嬸販售著蔥包燴兒,兩元人民幣一個,將餅皮以鐵板夾烤至焦脆,內夾油條、細蔥,塗上甜麵醬,
包上報紙,便是最道地的小吃,沒有華麗卻盡是紮實。


20160607-IMG_5852 by Wen Yen Lin, 於 Flickr


20160607-IMG_5799 by Wen Yen Lin, 於 Flickr


20160607-IMG_5790 by Wen Yen Lin, 於 Flickr


20160607-IMG_5781 by Wen Yen Lin, 於 Flickr


20160608-IMG_5920 by Wen Yen Lin, 於 Flickr


20160607-IMG_5864 by Wen Yen Lin, 於 Flickr

高氏照相機博物館

第二天,我騎了15公里的路,找到這間位於拱墅區的民宅-高氏照相機博物館。

這間博物館,完全民營、所有收藏不靠捐贈,全都是高爺爺自己賺錢買來,高爺爺知道我遠從台灣來,點了根水菸跟我用兩小時聊著他75年的人生。

高爺爺兒時因為發高燒沒有一起遷移來台灣,長大換了30幾份工作,
靠做苦工、教書維生,300斤的鹽袋、45度高溫的杭州鋼鐵廠都待過,他說苦到我們年輕人無法想像,
但他說,人生碰到再多壞事,總有一天也會變成好事。

高爺爺如今已是中國相當有知名度的相機藏家,這裡有著全世界最早的1810年相機雛形(比歷史記載的還早);光圈F768的相機;以及毛澤東時期杭州所生產的純手工相機,高爺爺為了買下他,45年前花了800人民幣(當時一個月工資30元),母親典當了婚戒,支撐了他對相機收藏的堅持。

「這(相機收藏)是一種信仰了吧」高爺爺邊抽著菸笑笑地對我說。最後,高爺爺請我幫他找一部中國找不到的紀錄片,我們互相擁抱說了再見。


20160608-IMG_5868 by Wen Yen Lin, 於 Flickr


紹興

第三天一早,我與杭州工作的台灣友人見面,他也愛好攝影,然而他提議帶我去安昌古城走走,於是清晨六點多我們便搭著D車,前往紹興。

沒有意外,紹興的魯迅故居如西湖景區般包裝,烏篷船在時代演變下,變成了觀光的元素,走著走著餓了,我們又繞到小巷,找了一間刀削麵,看著水蒸氣環繞師傅,俐落的片下了麵糰,成為桌上的佳餚。


20160609-IMG_5936 by Wen Yen Lin, 於 Flickr


20160609-IMG_5950 by Wen Yen Lin, 於 Flickr

安昌古鎮

安昌古鎮,是紹興四大古鎮,由於較為偏遠,是包裝較不嚴重的地方,古鎮依河而建,曬臘腸與醬鴨為其特色。

我們沿著三里街一帶步行,雖在觀光景區的包圍下,但看見了當地人的活力與氣息,攤販在賣力搓揉著麵糰,老奶奶在端午節掛起艾草,大叔在轉角賣著鴨喜蛋,
修鞋匠在路口商議著鞋子如何處理,好不熱鬧。


20160609-IMG_6027 by Wen Yen Lin, 於 Flickr


20160609-IMG_5977 by Wen Yen Lin, 於 Flickr


20160609-IMG_5984 by Wen Yen Lin, 於 Flickr


20160609-IMG_6037 by Wen Yen Lin, 於 Flickr


20160609-R0000615 by Wen Yen Lin, 於 Flickr


20160609-IMG_6006 by Wen Yen Lin, 於 Flickr


風華背後真正的老上海

第四天,我來找我在上海工作的一名友人,他曾帶著七萬台幣,在中國漂泊了半年,最近在上海外灘找到了一份工作,他總習慣放慢腳步,穿梭各個巷弄之中,
於是我們跟著他,游走上海的一些巷弄。

我們品嘗了油膩的菜飯,在路邊看路人打起了撲克牌,
道地的無可自拔,我一直認為,旅行最重要的,便是融入當地的生活,
而不是那些部落客推薦的美食或景點。


20160610-IMG_6064 by Wen Yen Lin, 於 Flickr


20160610-IMG_6089 by Wen Yen Lin, 於 Flickr


20160610-IMG_6109 by Wen Yen Lin, 於 Flickr


20160610-IMG_6099 by Wen Yen Lin, 於 Flickr


20160610-IMG_6116 by Wen Yen Lin, 於 Flickr


飽餐後,我們走到了幾處即將拆遷的老房,
這些歷史所堆積的建築,最終仍無法抵抗商業利益,
居住在此的老奶奶,19歲住到了此處,
然而,面對即將拆遷再造,
除了無奈外,反抗已經無法換得什麼樣的結果。


20160610-IMG_6127 by Wen Yen Lin, 於 Flickr


20160610-IMG_6136 by Wen Yen Lin, 於 Flickr


20160610-IMG_6139 by Wen Yen Lin, 於 Flickr


20160610-IMG_6151 by Wen Yen Lin, 於 Flickr


百年歲月遺留的時光:孔家弄

下午時分,我們來到了知名的觀光景區:豫園的背後。
這是一個名為孔家弄的地方,它位於上海老城廂的中部,
長268公尺的道路,由上百個單位的石庫門組成了龐大的區域,
而間隙所形成的狹小街道,則是我們所熟知的弄堂。

它有著高樓所沒有的鮮明特色,
橫跨街道的竹竿,那些未乾的衣服,
訴說著街坊鄰居濃厚的情誼與人情。

曾經這裡還未褪色,有著無盡的美好歲月,
然而,時代快速的演進,
箇中滋味,只有老上海時代的某些人知道,
而即便將面臨無情的拆遷,
他們仍挺著那瘦弱不勘的身軀,堅守著此處。


20160610-IMG_6178 by Wen Yen Lin, 於 Flickr


20160610-IMG_6206 by Wen Yen Lin, 於 Flickr


20160610-IMG_6215 by Wen Yen Lin, 於 Flickr


20160610-IMG_6249 by Wen Yen Lin, 於 Flickr

坐下聊聊天,也聊聊這裡的生活

孔家弄深處,看見了打通的兩戶,
大嬸與家人在此處幫人殺雞、老鴿維生,
左邊的房子,將雞放血燙熟後,大嬸在門外處理,
最後拿進115號處理後,放進袋子交給客人。

今年初的冬天,友人曾來過此,
如今回溫暖和了,當時的冷冽與雞血,
在此時此刻又顯得感受不同了。


20160610-IMG_6194 by Wen Yen Lin, 於 Flickr


20160610-IMG_6188 by Wen Yen Lin, 於 Flickr


20160610-IMG_6197 by Wen Yen Lin, 於 Flickr


拐個彎,可以看見金家坊99號,曾經是達官顯要居住的碩大民宅,
然而,遷移過後,如今有近40戶居住於此,
一位老翁正洗完衣服,看著來自台灣的我們,逼問著我朋友是支持台獨、還是統一?
蔡英文上任後對我們的影響是什麼?
隨即99號的鄰居們也陸續加入了對話的行列,
顯得格外有趣。

然而這些申論題我們並沒有作答的打算,
只是靜靜地看著這裡,
想像著曾經在此,也有一些人體會著歲月靜好吧。


20160610-IMG_6235 by Wen Yen Lin, 於 Flickr


20160610-IMG_6233 by Wen Yen Lin, 於 Flickr


20160610-IMG_6238 by Wen Yen Lin, 於 Flickr


20160610-IMG_6240 by Wen Yen Lin, 於 Flickr

關於百鳥朝鳳

最後,我想用這部中國的電影作為總結,這是中國導演吳天明所導的最後一部電影,
講述著嗩吶匠傳承民俗文化卻面臨衰敗的故事。

逝者離開時,嗩吶可分為兩台、四台、八台,由村莊內的嗩吶人評估逝者品格,
決定台數多寡(吹奏人數),然而其中有一顯少聽過的曲調,
若非重大貢獻、德高望重者,無法給予演奏,稱為「百鳥朝鳳」
而歷任嗩吶匠,只能傳承此樂給一人,也因如此,這樣的餘音已不復見。

從前坐在太師椅上吹奏,地位甚高的嗩吶匠,如今卻只能在城市的廣場上靠嗩吶乞討,
有多少文化,也在時代變遷的過程中,逐漸遺忘?堅持,是匠人得以成為匠人的本錢,
卻也因為這樣的堅持,最後仍無法抵抗時代洪流的沖刷。
嗩吶是這樣、製鞋是這樣、電影、攝影或是建築,也是如此。

從杭州、紹興到上海,短短幾天,
我深刻感受有些事物,無法留下。

當我們努力想要留下什麼卻無能為力的時候,比起這些,更重要的或許是我們經歷了什麼、存放了什麼在我們心中,
這趟旅行,看到高爺爺的老相機、孔家弄、老上海最後的身影,
便是最難忘的旅程了吧。

2016-06-12 20:31 發佈
百鳥我有去看
看完真的心一糾
是一部在我心中得獎的影片!!
想想台灣許許多多即將被淘汰的傳產
能否用不一樣的形式存在下去?
hpir416v wrote:
百鳥我有去看看完真的...(恕刪)



您也是在中國看的嗎?這部片似乎沒在國外上映,我覺得整部戲就是想詮釋出那種新舊交替的過程與哀痛,有時很多事情當他成為一個趨勢的時候,許多原本的作法就不得不接受、調整,就像現在的底片機一樣吧。

I enjoy your photo very much.
I do not know what camera gear you are using but allow me to say something, your photography style and subject makes you a perfect candidate for Leica! You should consider that.
This will take you to a higher ground. I am not selling Leica just sharing, cause I feel myself in your style of photography! Good luck!
构图和感觉都有,感觉上您不是个上班族,而是个 journalist。踏遍了一些我做梦都没想过的地方。
今晚回家去您的 flickr 看看其他图片。

celestar wrote:
I enjoy your...(恕刪)



Thanks for your comments and suggestions.
My Camera are Canon DSLR and Ricoh GR.
I Will search the Leica info ( if my budget enough).

喵姆 wrote:
攝影的意義我是一個...(恕刪)


今天最幸福的一件事
就是欣賞到樓主圖文並茂的好文章
拍的真好,喜歡你拍照的風格

isheng5238 wrote:
今天最幸福的一件事...(恕刪)


謝謝您的肯定,這句話讓我覺得分享是一件很開心的事情 : )

喵姆 wrote:
攝影的意義我是一個...(恕刪)

我很喜歡這種深入當地庶民生活的照片
即使是吃飯、曬衣、打盹、買菜這些瑣碎的生活細節
也讓我著迷不已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