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許多剛開始使用DSLR的人來說,50mm是他們拍照道路上,往往會面對到的一個焦段。目前市面上的幾個大廠,也都有提供便宜的50mm F1.8的鏡頭,讓使用者可以在不用花太多金錢的前提下,體驗大光圈所帶來的效果。
然而,我今天想要談的鏡頭,雖然也同為50mm家族,但由Sigma所推出的Sigma 50mm/F1.4 EX DG HSM(以下簡稱S50) 。我個人相當喜愛的一顆鏡頭。

許多人總是會先問,在光圈差距不大的情況下(1.8vs1.4),有必要換成50mm F1.4嗎? 老實講,這很難說。畢竟,兩顆鏡頭之間的差異,絕對不僅是光圈這規格上的差別,散景不同,銳利度相異,體積重量和攜帶的方便性也有不同。更別提最現實的不同點,金額。
之所以會購入這顆鏡頭,在於Canon的50mm戰線,雖然有三顆鏡頭可供選擇,但卻令人難以下決定。
最基本的50mm F1.8,售價雖然便宜,但外觀質感塑膠,本身在大光圈下的畫質也偏軟,而散景也是較為雜亂的二線性散景。當然,他的售價,無懈可擊。
再來是中階的50mm F1.4,售價約一萬初頭,但此鏡有個特殊本領,就是使用過了一年後,鏡頭上的馬達有可能會損壞,進場維修一次大約需要三千元。
最後是Canon高階鏡頭,50L,要價將近五萬,但這顆卻是L鏡陣營中,爭議性最大的一顆,本身的畫質和光學性質,在各種測試中都沒能呈現出L鏡的水準,然而,在某些用50L所拍出的照片,卻還是能表現出很特別的氛圍。
我在購買前,特地在網路上Photozone做了50L和S50的比較。
50L
http://www.photozone.de/canon-eos/158-canon-ef-50mm-f12-usm-l-test-report--review?start=1
S50
http://www.photozone.de/canon-eos/392-sigma_50_14_canon?start=1
除了在光圈大於2時,50L的中央銳利有稍微勝出,其餘無論是邊角畫質,暗角,變形,甚至於色散差,都是S50的表現較為突出。
如果把條件轉為全幅機
S50
http://www.photozone.de/canon-eos/522-sigma50f14eosff?start=1
50L
http://www.photozone.de/canon_eos_ff/472-canon_50_12_5d?start=1
50L連中央的銳利優勢也喪失,從頭到尾都落後S50。
S50可說是Sigma反攻市場的第一前鋒,S50和S30這兩顆鏡頭,在這幾年來,替Sigma在市場上搶回不少優勢,畢竟Canon原廠,35mm這焦段,也是面臨和50mm一樣的困境,高檔的太高貴,便宜的令有些人比較無法信任。
可參考我之前寫的文章:http://nthomas.blog124.fc2.com/blog-entry-192.html
在國外,一個很大的Canon使用者論壇,更把S50冠上一個美名,稱為SigmaLux。認同這顆鏡頭有L鏡的水準。
http://photography-on-the.net/forum/showthread.php?t=527827
姑且不論這讚美是過度吹捧或是真實,S50確實在Canon的50mm焦段中,擁立了自己的一片天。
S50的官方基本資料,可查看恆伸網站:http://www.sigma.net.tw/50_14.htm
在一切開始之前,我們可以從規格上,看到S50的幾項小缺點。首先就是重量,505g,我想應該是50mm焦段中,重量前幾名重的。我們無法忽視這重量上的差異,但如果能在自己多練身體的情況下,得到不錯的畫質,我個人是覺得蠻值得的。
還有,那77mm的口徑,代表在購買保護鏡時,需要付出更多一點的金錢,卻也正是這大口徑,有效讓S50的暗角有相當不錯的表現(在此指暗角越少越好)。

此外,這顆鏡頭有的普遍的問題就是移焦,也幸虧Sigma的總代理在恆伸的佛心在台灣是出了名的好,有任何問題就打包寄回去,或像我一樣,每回去台中遊玩時就順便繞去大墩六街,沒有要調焦,順便跟那邊的阿姨聊天打屁也好XD這調焦服務是終身免費的。
官網中有特別提到,因為本身內建了圓形光圈葉,使得S50的散景偏向奶油,有別於比較雜亂的二線性散景。若散景中有光源,也會偏向圓形的光點。



散景,一直是大光圈定焦鏡頭的必備,也是許多人購買定焦鏡時,所會考慮的重要元素,而S50在定焦鏡群中,表現的更為精進,使前景和背景可以很自然的融合。




這顆鏡頭的發色偏稍微濃郁,即使依舊是偏暖的色調,卻有別於過去Sigma為人所詬病的偏黃。





在APS尺寸的相機上,使用50mm最常遇到的一個問題就是50mm換算成等效焦段是約80mm左右(依不同廠商的sensor大小不同有些微差異) 有些人總認為,在室內使用起來會略有不便,尤其是在餐廳吃飯時拍攝食記需要特地站起來甚至往後退。
我想,這等效80mm的存在是不可否認及忽視的。官網中的最短對焦距離43公分也不算太短,但藉由本身等效80mm的本領,有時拍攝餐桌上的食物還算可以接受。

我想這最大的問題在於大家總是被表現上的數字所掩蓋,因為鏡頭上所寫的50mm讓大家頓時以為在室內會是很好用的焦段,基本上在過去底片的時代,50mm確實是許多人使用的標準焦段。

如今因為感光元件變小,原本的50mm,等效變成了80mm。其實,如果能自我說服拿的是全幅機+85mm的組合,或許就可以減少出現這種和自我預期不符的情況。



S50具備有Sigma自己研發的HSM,在對焦速度上更為增進,和Canon最便宜的50mm F1.8相比,對焦更為快速,且對焦聲也更為安靜,而對上Canon的50mm F1.4的玻璃馬達,我想自然也是佔有些許優勢。當然,和Canon自身的L鏡相比,那速度和寧靜還有一點差距,但畢竟S50可不是L鏡般的價格,能有類似於L鏡的畫質,我想就已經足堪欣慰了。
此外,在運用這種大光圈鏡頭時,對焦務必格外小心,大光圈就像一把銳利的雙面刃,容易傷人,卻也會傷到自己。有時多幾次的半按快門是基本,在使用周邊的對焦點,因為周邊的對焦能力不若中央對焦點,更須格外注意。當然,有些人會選擇用機身來克服,高階機種的周邊對焦能力,還是比低階機種的周邊對焦能力好上不少。



我還蠻常單獨只帶這顆鏡頭就出門了,畢竟這焦段算是囊括在標準焦段中的一員(別忘了,kit鏡是18-55的)。在路上突然隨機的亂拍,也能夠讓距離保持在不侵略拍攝者的情況下,捕捉到畫面。




在適當的距離和調整下,更能拍攝風景,我想,沒有必要去限定一顆鏡頭的定位,即便他的取向就是大光圈散景奶油發色漂亮的人像鏡,但風景還是能夠拍,不會爆炸的,但記得要稍微縮一下光圈XD,別因為大光圈用慣了,就直接光圈1.4下去拍風景囉。





很難得會這麼由衷的愛上一顆鏡頭,拍照拍出對鏡頭很有愛,對我來說也是第一回。所以就把這愛用鏡頭介紹的系列第一篇獻給了S50。

許多人在選擇自己的第一顆定焦鏡時會迷惘,尤其對Canon的使用者來說,抉擇就如同我前面所寫道的,此時,別忘了還有一顆相當不錯的S50在等著你。


當然,每顆鏡頭絕對都有其好與壞,善與惡,最深的黑暗,往往來自最光明的地方。

選擇了,就不要有遺憾和悔恨。拍照,就是為了,不留下遺憾。











同文刊登於我的網誌
一號愛用鏡 Sigma 50mm F1.4 EX HSM D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