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

商務人士的行動辦公室: Toshiba R500 羽毛機

不知道樓上這位您有沒有摸過 R500 實機

如果有,您會有這樣的評價我感到很訝異

如果沒有,我想您的憶測非常的偏離事實


R500 雖然沒有極高的質感,但整體鋁鎂合金的外殼,質感是非常高的,實機完全沒有塑膠感覺

另,R500 主打是半透式LCD與內建光碟機 (您可能沒有看清楚介紹文)

老實說,一個一公斤的NB可以內建光碟機,如果這不是設計,其實我知道什麼是設計:p



至於 TOSHIBA 大大的 LOGO 我也頗不認同,所以我會買日本版的 dybabook:p



關於耐用,這點我略有異見,若大家有興趣,可以查查看 sony timer :p
R5002的外表整體都是鋁金屬板包覆,整體的質感其實相當不錯。
至於外觀為什麼一定要用【TOSHIBA】我只能說是公司的文化吧,
其實這台的質感跟12"螢幕、光碟機都擠在1kg的機身內,

說真的,我還滿想買一台的!比T系列硬幕較扁長好用多了。
如果有鏡面處理外殼的人.請注意.不要用那片附的布來擦拭..會傷到喔..一個想要去除指紋.
卻多了好幾道傷痕的人的慘痛教訓...
vaio的品質要撼動toshiba 頂尖的 PROTEGE 系列..
真的是不可能...TYPE T 最大罩門在底部,他的南橋晶片散熱是緊貼機身底部做散熱,
稍為一撞擊或是不慎掉落,就有可能造成南橋晶片悍點脫落,電腦就會當機連連..
VAIO品質即使是MIJ 其實也不怎麼可靠,靠的是那美型外觀..
不過現今的VAIO 已經不像早期VAIO有那麼多的獨創性..
變的只是台美麗的NB...
TOSHIBA 很早就在大陸廣州有設廠了,雖然說這次的R500直接是由廣州廠出品,
這卻是讓我有點小意外,過去的R150還是先遣部隊是MIJ, 後期改為MIP..
不知道日本市售的RX1會是哪生產的?
還是説只有高階配置SSD 的,才是MIJ, 其餘都是MIC..
這在我心中就有些些的不完美....


Ted2006 wrote:
看到樓主的t27tp...(恕刪)
MIC MIJ 其實只是組裝的地點而以 完全跟設計,品質無關
裡面的零件來自四面八方,就像文中介紹電池是MIJ
說不定硬碟是來自菲律賓 面板是台灣 ..........
不要再有MIX的迷思啦
嗯~小弟想法比較直接,沒其他的意思,只是沒有什包袱,我也不是說VAIO多好。

小弟前文也說了,塑膠感是指R200的部分。還有原本不想提到VAIO的部分,富士通就好,就怕大家最後還是把焦點拿來跟VAIO"比爛"?

MIC跟MIJ現今的差別小弟也不是跟不上時代,食古不化的人,但是一台來台灣要賣8萬的電腦,別人更便宜的都能打上MIJ,為什妳還是是MIC?解釋再多還不是這樣?那為何富士通,VAIO別人就要打上MIJ?
可見,MIC,MIJ這種東西還是有一定的規範,不是想打上什麼就什麼。

或說回來,小弟對toshiba只有批評?那是要看這台的定位,價位,至少我個人覺得並不過份。
看完讓我想到ASUS的U1
其實筆電太小
個人認為反而難用呢....

個人觀點啦
簽名是吧?!
我自己有R200, 我查了一下資料, 把前後三代的體重整理一下,

R100
12.1 多晶矽XGA TFT 高解析度螢幕(1024X768 16.7M全彩)
體積 : 286mm x 229mm x 14.9mm[F]/19.8mm[R]
電池 : 1800 mAh
1.09kg (含電池)(無光碟機)

R200
12.1”XGA TFT 低溫多晶矽彩色液晶螢幕(解析度:1024x768)
體積 : 286mmx 229mm x 9.9mm
電池 : 3800 mAh
機身重量950g;主機含電池1.2Kg(無光碟機)

R500
12.1”XGA TFT 半穿透式彩色液晶螢幕(解析度:1080x800)
體積 : 283mmx 215mm x 19.5-25.5mm
電池 : 5800 mAh
主機含電池及光碟機1.09Kg

可以看得出來, 一樣在12.1螢幕, 而且體積幾乎沒有差異之下, 電池容量逐代增加, 現在更加入光碟機, 這在機構設計的挑戰很大, 我看到的是"觀念", 在超輕薄電腦的觀念從R100就已成型, 而且不斷貫徹

再看看R500 的C/Net Review


文章裡有列了一些缺點, 朋友們自己看, 反正是說 R500大概是目前最棒的超輕薄筆電了, 沒有3.5G有點可惜
(資料來源新禾網站與 C/Net)

ROLEX19710820 wrote:
MIC MIJ 其實只是組裝的地點而以 完全跟設計,品質無關


目前不是部分國內品牌也會把生產基地外移嗎? 譬如說Asus
我是把產地作為衡量爽度的一項啦, 有日本最好, 但是我R200就是中國的...

就像我之前有一個消費者說, 你們日本原裝的機器, 裡面怎麼有中國製的零件? 我要告你們詐欺...
令我無言, 我也試圖跟他解釋, 全球生產的機器, 裡面零件百百種, 說不定有非洲零件, 亞洲零件, 只要他符合製造產地判定的規定, 就會被判為日本製造啊

鄭蛋蛋 wrote:
這讓我好驚訝, 先不提品質的聯想, 我蠻驚訝日系廠商會讓這麼high end的電子產品(相較其他品牌)的技術流傳到大陸去做~


Toshiba目前最大的組裝工廠在無錫還是杭州吧(應該是杭州),只不過是它自己的工廠
大部分的日本公司就像殖民(抱歉我用這個字眼)一樣,產品技術、製造管理還是抓在自己手上,在中國的日商工廠通常就是幾十個甚至上百個日本幹部在那邊;他們只是利用中國相對廉價的勞力和有效率的供應鍊而已。
現在越南起來了,加上日商因為歷史&情感因素不敢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裏,所以很多零件廠商已經向/在越南移動了。

在國際分工的時代,MIC不一定差,MIJ也不一定好,端看品牌本身對於商譽的維護到什麼程度
但是很現實的,在commodity的3C商品,現在才想去中國的已經是晚了

日本人強是強在材料應用技術的基礎和基本功紮實,相較Foxconn這類精實的台商,兩點輸了,
1.Cost Down的能力
2.1-stop shopping/垂直整合的能力 (日商文化是走專業分工)

個人所知,現在機構零件方面的工藝和技術,日商還是走在前面(他們跟不上半導體時代的EE速度了...),
所以只要掌握零件技術,日商也只能習慣不在意系統組裝交給代工了

BTW,突然想到手機的例子。當Moto V3從15K變成5K的時候,裡面cost down了多少東西? :)

郭台銘說企業不賺錢是罪惡,個人相信的是,如果不能活下來(賺錢),說什麼都是假的。

唉...還是得感嘆幾句,因為我也在這個輪迴之中,雖然是在最底層
各位兄弟姐妹們

MIJ、MIT、MIC爭論一直以來都沒有定論,每個人都會對其有自己的觀感,也不少人為此吵了很久
我當然不想加入MIX的爭論裡,我只想題醒一點,不是MIJ就是依定在日本組裝,或是日本製造
例如:主機在大陸組裝完成,一直到完整包裝好--------------------------->會打上MIC
主機在大陸組裝完成,整批運回日本, 在日本完成最後包裝------->可以打上MIJ
所以有差別嗎?不管是J還T或C其實哪裡製造影響都不大,看企業對Q的重視度而已
實例來說DC有某知名廠牌不是都是MIJ嗎,可是他大陸也有工廠,他大陸廠難道養蚊子?
  • 7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