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龍在天:最強行動工作站微星CreatorPro X18評測終篇

應某位臺灣朋友的邀請而來發文,雖然在mobile01註冊多年,但並不熟悉mobile01的所有規定,如有不對之處,敬請指出,馬上修正。

本篇8千餘字40+圖。
本篇是終篇,是下篇發佈一天之後的緊隨其後,筆者就不再做承上啟下的前言鋪墊了,直接開門見山!
飛龍在天:最強行動工作站微星CreatorPro X18評測終篇

魚龍曼衍:能源管理環境排放

整機功耗
CreatorPro X18在性能超高發揮的同時,整機總功耗也非常驚人,依據連接在標配400瓦電源輸入端的電力監測儀的記錄,在進行雙壓力測試之時,峰值功耗高達455瓦!
所以官方標配400瓦電源並不是虛張聲勢。
飛龍在天:最強行動工作站微星CreatorPro X18評測終篇

在壓力測試時,將上文的資料,加上外部電力監測儀記錄的資料,統合起來就會得到如下圖表:
飛龍在天:最強行動工作站微星CreatorPro X18評測終篇

在不同顯卡的模式之下、不同運行狀態、關機睡眠休眠開機之時,依據外部電力檢測儀的記錄,整機功耗如下圖表所示:
飛龍在天:最強行動工作站微星CreatorPro X18評測終篇

從上圖可以看到,CreatorPro X18在睡眠、休眠和關機之時,依然存在著峰值10瓦多、均值1瓦多的功耗。

關機時和休眠時功耗兩者差不多,均值分別為1.01瓦和1.02瓦。
關機時600秒記錄的功耗數值,如下圖所示:
飛龍在天:最強行動工作站微星CreatorPro X18評測終篇

其中,睡眠狀態的功耗均值為1.85瓦,其600秒記錄的功耗數值,如下圖所示:
飛龍在天:最強行動工作站微星CreatorPro X18評測終篇

這三個狀態下的功耗,就是筆電在關機/睡眠/休眠之後一直不連接電源,其內置電池電量會緩慢下降的主要原因。

在獨顯直連模式、最高性能加風扇全速設置時,滿載運行的CreatorPro X18,在開始到900秒記錄的功耗數值,如下圖所示:
飛龍在天:最強行動工作站微星CreatorPro X18評測終篇

綜上資料,可以看出:
CreatorPro X18在滿載時,整機功耗峰值能達到爆表級的455瓦,而長時功耗均值也逼近350瓦。
官方為其配備輸出功率為400瓦的電源,確實是有備無患。


工作溫度

空載(Idle)狀態
將CreatorPro X18設置為獨顯直連+狂暴模式(Extreme Performance)+自動散熱(Auto),Windows電源模式設置為最佳性能(Best Performance);
在溫度為20攝氏度左右的室內環境中,開機進入Windows桌面,不運行任何程式保持空閒狀態1小時後,然後進行溫度測量,得到的結果如下。
電源:最高處為36.2攝氏度;
飛龍在天:最強行動工作站微星CreatorPro X18評測終篇

C面溫度分佈
掌托:均為32攝氏度左右;
鍵盤:均為36攝氏度左右;
在靠近C面的螢幕下方中心偏右處,存在著高溫點,溫度達48.7攝氏度;
飛龍在天:最強行動工作站微星CreatorPro X18評測終篇

D面溫度分佈
底部在對應掌托下方的區域,均為32攝氏度左右;
底部在對應鍵盤下方的區域,左右為36攝氏度多一點,中央溫度較高達到39.6攝氏度;
底部後方左右兩部溫度不高。只有34攝氏度左右,但中部靠近底部中央處,為整個底部溫度最高點,達到40.0攝氏度。
飛龍在天:最強行動工作站微星CreatorPro X18評測終篇

就以上測量溫度來說,在空載狀態,其底部就有部分區域的溫度超過了36攝氏度.
所以,CreatorPro X18就算不管其體積和重量,光憑其機體外部溫度,就不適合於放置在膝上使用。

滿載(Load)狀態
將CreatorPro X18設置為獨顯直連+狂暴模式(Extreme Performance)+極速散熱(Cool Boost),Windows電源模式設置為最佳性能(Best Performance);
在溫度為20攝氏度左右的室內環境中,開機在Windows之下,運行AIDA64 Stress FPU+ FurMark GPU Stress Test,進行CPU+GPU雙拷持續兩小時之後,不停止雙拷,馬上對其機體表面進行了溫度測量,結果如下。

電源:最高處為38.7攝氏度,比空載時只高了2.5攝氏度;
同時發現熱點出現在鍵盤和掌托的交界中央,溫度高達42.5攝氏度。
飛龍在天:最強行動工作站微星CreatorPro X18評測終篇

C面溫度分佈
掌托:為26攝氏度左右---比空載狀態反而低了約6度---這個並不奇怪,因為滿載之時散熱風扇極速轉動,能高速帶走機體內部的熱量,造成掌托部位溫度下降很多;
鍵盤:同上原因,左右兩側的溫度也非常低,左側最低處只有27.6攝氏度,右側最低處為30攝氏度----這兩處下麵正是兩個散熱風扇所在之處;
C面在空載狀態時熱點是在靠近C面的螢幕下方中心偏右處,此時此處的溫度也有所下降,溫度為43.2攝氏度,比空載狀態低了約6.5攝氏度;
然而,新的熱點誕生:鍵盤和掌托連接處的正中央的溫度達到45.1攝氏度,以至於其周邊的溫度都被連帶升高。
在此處出現這樣的高溫,用戶絕對是無法舒適地長時間操作鍵盤的;
儘管此時,掌托和鍵盤大部分區域的溫度確實非常涼爽,但如此巨大的溫差,用戶是在體驗冰火兩重天。
飛龍在天:最強行動工作站微星CreatorPro X18評測終篇

D面溫度分佈
此時,底部的溫度分佈可以說是和C面一模一樣,只是溫度更高。
掌托:均在33攝氏度左右;
鍵盤:左右兩側較低,中央被上下兩個熱點包圍;
最熱點依然是在鍵盤和掌托交接處中央的下方,溫度達到52.3攝氏度,次熱點位於機身後部中央,溫度達到50.4攝氏度。
飛龍在天:最強行動工作站微星CreatorPro X18評測終篇

此時可以發現,在滿載狀態下,CreatorPro X18 C面和D面最熱點對應位置相同。
原因就是CreatorPro X18主機板上顯卡供電模組正在此處,如下圖標注的橙色方框部位。
飛龍在天:最強行動工作站微星CreatorPro X18評測終篇

從RTX 40系列開始,NVIDIA對顯卡供電有強調要求:
必須提供動態電壓調整(VRM)、多相(phases)電流、專用的電源模組設計、更高級的電源介面,用來確保其高性能顯卡適應多種功耗模式,保證顯卡在高性能和低功耗之間的平衡。
這樣的硬性要求,帶來的後果就是顯卡供電模組在主機板上佔據面積膨脹。
所以,從CreatorPro X17 HX採用RTX 5000 Ada lp/3500 Ada lp顯卡開始,微星被迫去掉了一個硬碟位元,變成了三個硬碟位元,這點在後文會繼續詳談,此處略過。

筆者承認MSI這套由雙風扇四散熱口均熱板+“3D冰川支架設計”腳墊的散熱系統,對CreatorPro X18的CPU和GPU的散熱非常不錯,使得其在雙壓力測試和實際使用中,CPU的性能發揮能遙遙領先,GPU的性能發揮能緊隨其後。
下圖是雙壓力測試時,在CreatorPro X18上方的俯視圖,可以看到從四個散熱口排出的滾滾熱浪如黃河之水滔滔不絕。
飛龍在天:最強行動工作站微星CreatorPro X18評測終篇

但是,顯卡供電模組部位散熱非常不佳,是一個比較令人意外的遺憾之處。
這個遺憾之處並不致命,但非常令人難受。
下圖是雙壓力測試時,從遠處觀察CreatorPro X18和周邊,可以看到兩側排放出的高溫氣流,已經使機身兩側遠處的物體都產生明顯的溫升。
而滿載之下顯卡供電模組散熱不足造成的高溫,使得CreatorPro X18的C面中央,如同有一個小太陽一般,在持續地放射著白灼的光芒……
飛龍在天:最強行動工作站微星CreatorPro X18評測終篇

綜上,筆者認為,CreatorPro X18的CPU和GPU的散熱表現非常優秀,掌托和鍵盤的多數區域的溫度控制得也很好,甚至在滿載之時還很涼爽,值得點贊!
但是,主機板上顯卡供電模組部位散熱明顯嚴重不佳,這使得其無論是在空載狀態下、還是在滿載狀態,鍵盤和掌托連接處的中央部位,始終存在著高溫點----如果此時需要長時間操作鍵盤,使用者是比較不舒適的,除非是在低溫環境(比如冬季的戶外)使用。

工作噪音
在風扇全速轉動散熱的狀態下,在使用者常用位置測量到的音量(聲壓)逼近60 dB(A)/分貝。
這是一個令人難以長時間忍受的噪音,如果需要長時間滿載運行,必須處在用戶位置的人,最好是戴上頭戴式耳機。
依據散熱的需要,風扇噪音的提高和下降,都非常明顯而又回應快速;
在中等程度或更低程度的負載之下,CreatorPro X18的散熱系統足夠強大,風扇幾乎都在低轉速或停轉狀態,此時就算可以聽到風扇發出的噪音,也沒有太多令人不適。


音訊播放
筆者的音訊播放品質測試系統尚在搭建調試中,暫無儀器記錄的客觀資料。
僅憑筆者耳朵傾聽,主觀上覺得CreatorPro X18的音訊的音量(聲壓)很大,音訊播放品質,在筆電中算是比較優秀的。
畢竟其6揚聲器系統,和普遍筆電的雙揚聲器或4揚聲器相比,在數量上就存在先天優勢。

電池續航
CreatorPro X18內置的鋰離子電池採用4芯設計;
額定容量是6250mAh x 15.2V = 95瓦時;
設計容量是6578mAh x 15.2V = 99.99瓦時。

儘管這樣,各位讀者看了上文功耗部分的內容,就能預感到其電池續航時間一定堪憂。

PCMark 10 Gaming Battery Life
下麵連結可在3DMark官網查看認證成績對比:
https://www.3dmark.com/compare/pcm10blg/21803/pcm10blg/21531/pcm10blg/12143/pcm10blg/12730/pcm10blg/11326/pcm10blg/11226#
飛龍在天:最強行動工作站微星CreatorPro X18評測終篇

從上圖對比可以看到:
CreatorPro X18在獨顯直連模式下,性能設置為平衡,螢幕亮度設置為50%,取得的電池續航只有1時4分;
不過,就算是將性能設置為最強的狂暴、急速散熱,加上螢幕亮度100%,電池續航成績還是有1時2分。
說明在僅靠電池運行之時,其整機性能已經被嚴重壓制----CPU 的PL1和PL2、顯卡的TGP乃至於螢幕刷新率都自動下調,使得整機平均功耗不可能突破100瓦,不然99瓦時的電池無法支援使用1小時。

這點從下圖所示的FPS變化曲線就可以看出:
在Gaming基準測試中,從測試開始的70多FPS,到電量下降到約60%左右時迅速下跌,到後段只能維持在20FPS多一點。
飛龍在天:最強行動工作站微星CreatorPro X18評測終篇

經過實測,在使用電池運行時,最強性能急速散熱設置之下,其整機功耗不會突破80瓦。
如下圖所示,這是筆者在進行雙壓力測試之時,突然拔掉外部電源,記錄下來的電池放電資料:電池放電功率峰值為79.815瓦,均值為71.178瓦。
飛龍在天:最強行動工作站微星CreatorPro X18評測終篇

當然,作為對比的機型都是性能機型,各自的成績其實也彼此彼此:
只有雙顯卡混合模式下的HP ZBook F16G 9,在這個基準測試中,其幾乎依靠相對功耗更低的集顯來應對此測試,獲得了1時29分的“好”成績----其他處於獨顯直連狀態的機型,都在1小時左右。

PCMark 10 Idle Battery Life
下麵連結可在3DMark官網查看認證成績對比:
https://www.3dmark.com/compare/pcm10bli/21535/pcm10bli/12097/pcm10bli/12128/pcm10bli/11439/pcm10bli/12751/pcm10bli/12643/pcm10bli/12634/pcm10bli/11327/pcm10bli/11319/pcm10bli/11261/pcm10bli/11234
飛龍在天:最強行動工作站微星CreatorPro X18評測終篇

空載(Idle)場景電池續航測試----設置為集顯模式、性能為最節能、螢幕亮度0%,CreatorPro X18取得的電池續航成績也只有4時58分鐘;
這個成績和設置為自動顯卡模式的機械革命曠世X、雙顯卡混合模式的DELL Precision 7770差不多,都是4時30分多一點;
雙顯卡混合模式的HP ZBook Fury 16G9和ThinkPad P16 Gen 1的成績,則明顯好了很多,分別為8時8分、13時40分----可見這兩者在僅依靠電池運行時,性能和功耗壓制得更多;
作為上上代的CreatorPro X17(i9-2900HK+RTA A3000),在雙顯卡混合模式和獨顯直連模式的電池續航成績,分別為8時59分、5時57分。

PCMark 10 Applications Battery Life
在應用(Applications)場景電池續航測試中,CreatorPro X18沒有得到認證的成績.
因為在測試過程的最後環節,PCMrak 10報錯說測試途中連接了電源,所以無法得到認證的分數。
多次重複測試,包含全新安裝系統,依然如此,筆者只能放棄。
飛龍在天:最強行動工作站微星CreatorPro X18評測終篇

不過,筆者還有同步使用外部碼錶進行記錄。
CreatorPro X18的電池續航成績是4時20分。
https://www.3dmark.com/compare/pcm10bab/12676/pcm10bab/12644/pcm10bab/12141/pcm10bab/12112/pcm10bab/11448/pcm10bab/12770/pcm10bab/11340/pcm10bab/11336/pcm10bab/11280/pcm10bab/11242
飛龍在天:最強行動工作站微星CreatorPro X18評測終篇


PCMark 10 Modern Office Battery Life
在現代辦公(Modern Office)場景電池續航測試中,出現同上故障,同樣只能採用碼錶記錄的資料:
飛龍在天:最強行動工作站微星CreatorPro X18評測終篇

CreatorPro X18的電池續航成績是4時30分,和上文的Applications Battery Life相差無幾。
https://www.3dmark.com/compare/pcm10blb/11317/pcm10blb/12756/pcm10blb/12656/pcm10blb/12646/pcm10blb/12071/pcm10blb/12136/pcm10blb/11332/pcm10blb/11320/pcm10blb/11276/pcm10blb/11237
飛龍在天:最強行動工作站微星CreatorPro X18評測終篇


需要提示的是,上面兩個電池續航基準測試時,已經將CreatorPro X18設置為集顯模式,再加上Windows電源平衡、MSI Center沉靜模式、螢幕亮度50%、螢幕刷新率60Hz的設置,可以說是處於比較節能的狀態了。
如果還要節能,就是將Windows電源改為節能(Best Power efficiency)、使用MSI Center節能(Super Battery)、螢幕亮度設置0%----這算在這樣最節能的狀態下,筆者認為。CreatorPro X18也無法實現一個工作日(8小時)的電池續航時間。


UL Procyon Idle Battery Life
設置為Windows電源節能、MSI Center節能、螢幕亮度0%、螢幕刷新率為60Hz----即最低性能最低功耗狀態,UL Procyon空載(Idle)場景下的電池續航成績如下:
https://www.3dmark.com/compare/idlblb/42/idlblb/43/idlblb/41#
飛龍在天:最強行動工作站微星CreatorPro X18評測終篇

集顯模式成績:4時54分;
兩個獨顯直連模式成績:3時20分多一點。
另外,這三個成績,是UL Procyon Idle Battery Life基準測試的全球第41、42、43辨識號----在2022年初,筆者曾對UL提出建議,UL Procyon必須支援線上認證並記錄成績才好,
UL現在已經實現。


UL Procyon Office Productivity Battery Life
辦公生產力(Office Productivity)場景的電池續航測試成績如下
https://www.3dmark.com/compare/opblb/95/opblb/96#
飛龍在天:最強行動工作站微星CreatorPro X18評測終篇

Windows電源平衡,MSI Center沉靜,螢幕亮度50%,螢幕刷新率60Hz,集顯模式成績為3時49分;
Windows電源平衡,MSI Center均衡,螢幕亮度50%,螢幕刷新率60Hz,獨顯直連模式成績為2時38分。


UL Procyon Video Playback Battery Life
視頻播放(Video Playback)場景的電池續航測試成績如下:
https://www.3dmark.com/compare/vpblb/64/vpblb/63#
飛龍在天:最強行動工作站微星CreatorPro X18評測終篇

Windows電源平衡、MSI Center均衡、螢幕亮度100%、螢幕刷新率120Hz、音量100%,集顯模式成績為3時39分;
Windows電源平衡、MSI Center均衡、螢幕亮度50%、螢幕書信率60Hz、音量100%,獨顯直連模式成績為2時28分。

要高性能就離不開電源,雖然官方400瓦電源體積重量有盡力優化,但其重量在旅行之時確實累贅。
CreatorPro X18機身右側靠後的雷電4埠支援100瓦、140瓦的PD3.1電源充電,算是一個解決方案。
有使用140瓦的PD3.1移動電源進行測試,如下圖所示,確認可以實現接近140瓦的輸入。
飛龍在天:最強行動工作站微星CreatorPro X18評測終篇

但無論如何,140瓦和400瓦之間的差距非常大,在使用140瓦USB-C供電之時,整機性能還是受限的----原因之一,可以參看在中篇:在不同場景、不同供電下、CPU的PL值比較表。


電池充電
經過多次實測,發現CreatorPro X18的電池充電方案偏於保守:
無論是使用官方標配的400瓦電源、還是使用65瓦或140瓦的PD3.1電源、甚至使用780瓦的電源進行充電,其外部最大充電功率都只有40至50瓦多一點。
飛龍在天:最強行動工作站微星CreatorPro X18評測終篇

並且,不是始終一直這樣;
在充電指示燈亮三秒暗三秒的階段,保持有40至50瓦;
當充電指示燈變為長亮之時(即電池電量達到87%),就會下降到30瓦;
之後隨著電池電量的增加,還會不斷慢慢下降----即進入所謂的緩充階段。
最終發現,無論使用什麼電源(當然不要低於65瓦),無論是在開機、還是關機、或是睡眠休眠狀態,CreatorPro X18的電池充電所需時間如下:
從0%至87%,需要約2小時;
從0%至100%,需要約3小時。

筆者建議,如果攜帶CreatorPro X18外出,為了減重可以不用帶官方400瓦電源,而是帶一個140瓦的USB-C PD3.1氮化鎵充電器即可,它不能維持全速運行,但日常使用沒有大問題;
或者是極限減重方案:帶一個65瓦的USB-C氮化鎵充電器也可以勉強應付----因為有65瓦的輸出,足夠CreatorPro X18在關機時滿速充電了。

最終評價:飛龍在天葉公好龍

筆者從9月10日拿到CreatorPro X18,到本文發出之時,剛好用時整整一個月。
飛龍在天:最強行動工作站微星CreatorPro X18評測終篇

筆者認為:
CreatorPro X18是當下性能最強的行動工作站(唯一),也是當下性能最強的筆電(之一),更是一款個性鮮明的筆電,其優缺點毫不含糊。

優點:
CPU性能發揮屬超一流水準:單壓力瞬爆220瓦,長時不低於180瓦!
GPU性能發揮屬一流水準:175瓦問題不大;
CPU+GPU雙壓力之下性能發揮,屬一流水準:270瓦可以實現;
18吋16:10 mini LED螢幕巨大亮麗、黑值、對比度和色域表現優秀,亮度均勻性頂級;
埠種類豐富、數量足夠,其中一個雷電埠還支持最高140瓦的PD3.1充電;
機體剛性非常不錯,和上兩代相比縱向尺寸大大減小;
記憶體插槽四個,容量可當下峰值。

缺點:
硬碟插槽數量被閹割為兩個,而且缺乏令人信服的理由;
顯卡供電部位散熱嚴重不足,造成機體外表相應部位高溫;
螢幕色准不優秀,而且色彩均勻性在最高亮度時表現奇怪(此點存疑);
風扇在全速散熱時,風扇噪音逼近60dB(A);
機身外形和風格偏囂張粗暴,螢幕上蓋不能實現180度展開;
記憶體實際運行頻率受限,且官方不正式支援XMP 技術;
上前兩代相比少了一個miniDP介面,可連接的外部顯示器數量降到3;
鍵盤的功能按鍵縱向尺寸過小;
電池充電還不夠快速。

對於其優點,當然要表揚,但此時已經無需多言;
對於其缺點,必須要批評,但如果有讀者說“你行你上“……

所以,對於任何事物,光批評指責還不行,能同時拿出解決問題的方案,才是最好的。

首先,筆者依據某位深海人士的無私奉獻,再加上相關資料,製作了一張CreatorPro X18系統架構佈局分析圖。
飛龍在天:最強行動工作站微星CreatorPro X18評測終篇

能認真全文看到這裡的讀者,應有的電腦技術水準對上圖中的標注都很熟悉。

其中兩個全黑方框的文字標注,由於排版考慮沒有完整輸入,在這補充:
第1個,是標注“Parade”的晶片,它位於GPU和CPU共同輸出視訊訊號到eDP和HDMI介面的中間位置----它是譜瑞出品的Parade PS8461晶片,即MUX(多工器,是CreatorPro X18能實現“獨顯直連、雙顯卡混合、集顯”三個顯卡模式的關鍵。
注意,它不是Parade PS8469晶片----DEMUX(解複用器),雖然兩者形狀大小一樣,均為5x10mm 66針QFN封裝,功耗低於50微瓦;

第2個,是標注”Maple Ridge”的晶片,它是Intel JHL8540雷電4控制器,支援2個雷電4(Thunderbolt 4)介面 (USB-C 4),頻寬為40Gb/s。

有了這張系統架構佈局分析圖,筆者就可以開始好好地談談以下問題了:

記憶體頻率問題
CreatorPro X18使用的PCH晶片組是Intel HM770----本來嚴格來說,行動工作站應該使用Intel為行動工作站準備的Intel WM790晶片組。
但是,微星採用和自家遊戲本公用主機板的策略,為了進一步節約成本,連WM790比HM770只貴三美元的成本,也一併考慮進去了。
這沒關係,WM790支持而HM770不支援的ECC記憶體、ISM、vPro和ITET以及SIPP,只是在穩定性和管理功能方面的增強,就理論上而言,使用WM790在性能方面並不會比使用HM770有優勢。
HM770反而在性能上還有優勢----其支援記憶體超頻。

Intel 14代筆電版CPU,是明確支持DDR5 5600MT/s加同時最大192GB的記憶體的,DDR5 5600MT/s和最大192GB之間,沒有標注有排斥關係。
雖然有標注“最大記憶體大小取決於記憶體類型”,但並沒有說DDR5 5600MT/s之時,最大記憶體是96GB。
飛龍在天:最強行動工作站微星CreatorPro X18評測終篇

接下來,繼續看系統架構佈局分析圖,CreatorPro X18的四個記憶體插槽直連CPU,HM770晶片組不直連記憶體,是否支援記憶體超頻的關鍵點,在於BIOS的設置是否支援----當然,記憶體本身的素質、供電和散熱等因素都會影響到超頻是否能順利實現。
DELL、HP和Lenovo三家的行動工作站都採用了WM晶片組,不支援記憶體超頻是intel的限制,有意見也應該對Intel說去。
但微星CreatorPro X18採用的,是名正言順支援記憶體超頻的HM770晶片組。
所以,四記憶體插槽不是其記憶體降頻運行的理由,微星BIOS沒有正式開啟記憶體超頻才是問題所在。

硬碟數量問題:
下圖是CreatorPro X17第一代,筆者在2022年購買過兩台,支持同時內置4個M.2 2280 SSD,其中,綠色方框處的插槽支援PCIe 5.0 SSD:
飛龍在天:最強行動工作站微星CreatorPro X18評測終篇

下圖是2023年的CreatorPro X17 HX,原本可以在藍色方框處可以安排一個M.2 2280 SSD的空間,被應因NVIDA要求而面積大增的顯卡供電模組加上部分散熱熱管佔據了部分,在機體和主機板佈局都不想大改的情形下,只能減少了一個內置M.2 SSD插槽:
飛龍在天:最強行動工作站微星CreatorPro X18評測終篇

到了現在,CreatorPro X18原本可以和Titan一樣有三個M.2 SSD位,官方閹割掉一個,只能內置兩個M.2 2280 SSD:
飛龍在天:最強行動工作站微星CreatorPro X18評測終篇

而且,CreatorPro X18使用的HM770晶片組,PCIe通道數和上代、上上代晶片組一樣,最大值都是28,也沒有新增使用PCIe通道的設備,PCH完全有足夠的PCIe通道同時連接3個PCIe 4.0 x 4的SSD。

據此,結合上面筆者自繪的CreatorPro X18系統架構佈局分析圖,仔細測量物理尺寸,得到了可實現內置4個M.2 2280 SSD的優化佈局方案,如下圖所示:
飛龍在天:最強行動工作站微星CreatorPro X18評測終篇

首先,將原本為連接PCH的1號位置的PCIe 4.0 M.2 SDD插槽,位置保持不變,但改為直連CPU的PCIe 5.0 M.2 SSD插槽----這樣做佈線長度並不會增加,而且遠離了GPU供電模組,更利於將來真實可用於筆電上的PCIe 5.0 SSD的散熱;

其次,在1號位置和電池倉之間,安排上第2號M.2 SSD插槽,是連接PCH的PCIe 4.0,與此同時,必須將原本在此位置的M.2 Key A/E WLAN+BT模組移動到如上圖左邊的黃色方框位置;

接著,將原本在Titan 18上面存在的3號和4號位置的M.2 SSD,平行對齊向右側稍移,更靠近PCH,因為此時這兩個都將是連接PCH的PCIe 4.0 SSD----同時,將原本位於3號M.2 SSD插槽右側的主機板COMS電池安裝位置,移動到如上圖所示的黃色圓框位置---即將其放置在內置主電池下方的電池倉中,CreatorPro X18本來使用的主機板COMS電池就是偏小號的CR1220紐扣電池,直徑12毫米厚度2.0毫米,這樣的體積放在電池倉中毫無壓力。主電池充放過程發熱問題也無需擔憂,筆者見過多款如此安排的筆電。甚至還有直接放棄了COMS電池的筆電,如筆者評測過的機械革命Code 10就是。

至此,就實現了內置4個M.2 2280 SSD插槽,而且主機板上關鍵的雷電主控/音效卡和BIOS/EC/TPM/等晶片的位置都不用動,機身埠佈局也完全不用改。
如下圖所示橙色方框中就是雷電主控Intel JHL8540:
飛龍在天:最強行動工作站微星CreatorPro X18評測終篇

至於原來WLAN+BT所在位置,在WLAN+BT移走之後,還存在著鍵盤排線介面佔據空間的問題(如下圖如所示),也不用擔憂,可以直接將此鍵盤介面去掉。
飛龍在天:最強行動工作站微星CreatorPro X18評測終篇

因為Titan 18、Raider 18和CreatorPro X18公用主機板的策略,在上面第二張圖中,藍色方框位置,有著第二個鍵盤介面(右側標注了FPC 6)----此FPC6排線介面,原本是給Titan 18的櫻桃Cherry MX超輕薄機械鍵盤使用的,在實現內置4硬碟的新佈局之後,當然可以拿來直接啟用。

最後,各位請說,這不是就是一款內置4個M.2 2280 SSD的CreatorPro X18 Ultimate Edition嗎?
飛龍在天:最強行動工作站微星CreatorPro X18評測終篇

現有硬碟方案:
從評測上篇開始,筆者就多次提到要在CreatorPro X18實現3個、甚至4、5、6個PCIe M.2 SSD。
最現實最佳的,當然是將被閹割沒有留下第三個M.2插槽補焊上,同時補焊上周邊相應的電子原件,就可以恢復內置第三個M.2 SSD。
至於第4、5、6個PCIe SSD,看上面筆者繪製的CreatorPro X18系統架構佈局分析圖,就明白了----兩個雷電4埠可以各連接一個PCIe 4.0 x 4 SSD,SD卡插入SD 7.0卡成為一個PCIe 3.0 x 1 SSD。
這樣的話,不算只有SD 7.0卡帶來的PCIe 3.0 x 1 SSD,CreatorPro X18就實現了5個PCIe 4.0 x 4 SSD:
其中一個直連CPU,其他4個均連接PCH。
這樣,就可以組建多種方式的RAID 0,1,5了----不過,組裝RAID 10是不能的----Intel注明:WM790和HM770晶片組,PCIe通道只支持RAID 0,1,5,只有SATA才支持RAID 0,1,5,10,如下圖所示:
飛龍在天:最強行動工作站微星CreatorPro X18評測終篇

風扇噪音問題:
對於這個問題,在現有的技術之下,筆者也沒有好的解決方案。
使用水冷屬於是輸液治療開外掛----如下圖所示的機械革命耀世16,其16吋機體憑藉外掛水冷,機械革命官方宣傳可以實現100+175=275瓦的功耗釋放。
但其CPU單壓力依然只能170瓦,不如CreatorPro X18可長時180瓦,說明就算其開了水冷外掛,還加上液金,還是比無外掛無液金的CreatorPro X18稍勝一籌。
飛龍在天:最強行動工作站微星CreatorPro X18評測終篇

使用扇葉面積更大、扇葉數量更多的風扇,會使機體尺寸增加;
飛龍在天:最強行動工作站微星CreatorPro X18評測終篇

使用液體金屬增強,屬於是短跑運動員不是長久之計;
降低功耗降低溫度,又會壓制性能……
只能期待AMD、Intel和NVIDIA三家,早日發展出更高性能功耗比的產品了……

機身造型問題:
上文所說的優點和缺點,其排序都是按重要性排序的----缺點的第5點,就是說機身造型的問題:
其機身外形和自家遊戲本一樣風格,偏囂張粗暴(部分喜歡這樣風格的遊戲玩家,大約是會說是“霸氣超酷”吧?),而正統的行動工作站,是偏低調商務的。
而且,其螢幕上蓋,三代都一直不能實現180度展開。
飛龍在天:最強行動工作站微星CreatorPro X18評測終篇

微星的行動工作站,主機板和機身都採用遊戲本公用、只在局部稍作變動和修飾的策略,其原因其實很簡單----節約成本。
公用主機板和機身這種方式無可厚非,其他廠家多有採用。
但是,將遊戲本和行動工作站的機身也公用,很多場合總覺得不是很好。
雖說有“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典故,也有“買櫝還珠”的典故,但心靈美的同時、能外表也美,不好嗎?
飛龍在天:最強行動工作站微星CreatorPro X18評測終篇

到底什麼問題:
每一款微星的行動工作站旗艦,幾乎都是同代行動工作站中性能最強、甚至同時是功能最多的。
比如:筆者自2020年7月份開始使用的WT75,幾乎24小時開機到現在已經4年多了,依然是筆者工作的主力機,期間筆者每年幾乎都購買DELL、HP和Lenovo的年度行動工作站旗艦機型,但最終都沒有留下自用,原因就是因為這四年來,WT75的性能對於筆者依然夠用,而且最關鍵的是其支持同時安裝3個M.2 SSD和兩個2.5吋SATA SSD,CPU是LGA,GPU是MXM現在可以升級為RTX 4090 lp。
飛龍在天:最強行動工作站微星CreatorPro X18評測終篇

性能耀眼一流、功能豐富多彩,微星行動工作站的實際市場,可以說是一直不溫不火。
為什麼呢?
是品質不行?是價格太貴?是售後不好?是外形不商務?是品牌影響力不足?是微星根本沒花心思?
飛龍在天:最強行動工作站微星CreatorPro X18評測終篇

這些也許都是因素之一,但筆者認為,首當其衝的因素應該是微星根本沒花心思。
微星就不想自己的行動工作站旗艦賣得好嗎?
當然想。

但……比如:機身和主機板不共用,採用全新設計,結果銷量提升有限,投入高額的設計和開模費用,誰負責?

所以……筆者覺得,微星在這點上勇氣不足,沒有四個完全自信……

可能會有讀者打破砂鍋問到底:
那麼,微星為什麼還要孜孜不倦每年生產新款行動工作站呢?

筆者認為:
1.歷史延續和傳統習慣之下,微星行動工作站還是有一定的用戶基礎,還足夠保證Creator家族安康;
2.為了展示技術實力和至高性能,微星和NVIDIA之間可能存在某種協議:其筆電版專業顯卡TGP最高者,由微星負責生產實現用以進行炫技性展示;
3.DELL、HP和Lenovo以及Asus不想為了性能炫技而長期鬥獸。舉個例子:曾經史上最強的筆電版專業顯卡----TGP高達250瓦、顯存高達24GB的RTX 6000----NVIDIA對四家都伸出了橄欖枝,最終只有Asus的ProArt StudioBook One W590G於2019年發佈、2021年才上市,現在還在賣,這期間想來定是波瀾壯闊加折騰無數的。

所以,在這種內無勇氣開拓,外無友商強勢進攻,業界整體市場疲軟的情形下,就算是換成是筆者主政,也是要追求安全第一的:畢竟,沒有強大深厚資本和迫在眉睫危機,真心不敢大刀闊斧。
飛龍在天:最強行動工作站微星CreatorPro X18評測終篇

飛龍在天
何為飛龍在天?
來自於中國八卦之中的乾卦:
飛龍在天:最強行動工作站微星CreatorPro X18評測終篇

飛龍在天是第五階。
當經歷了從初九開始的潛龍勿用龍、見龍在田、夕惕若曆(又稱“終日乾乾“)、或躍在淵之後,就是九五階的飛龍在天。
翻譯一下就是:當通過學習、實踐、磨難與提升之後,就可以在所在領域開始進擊了----如同巨龍一樣飛翔在天空中----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不飛則已,一飛沖天。

葉公好龍
中國成語。
葉公是春秋時楚國貴族,平時一直表現自己喜歡龍,但當龍真的出現時,他怕了。此事成為成語之後,常用來比喻口頭上說愛好某事物,但實際上並不真愛好的人或行為。

筆者想表達的是:
1.期待微星行動工作站早日飛龍在天;
2.筆者不是葉公,而是宋公,見下圖。
飛龍在天:最強行動工作站微星CreatorPro X18評測終篇

是的,下麵沒了,全文結束。
是否有評測之後的深度DIY番外篇,筆者也心裡沒底。
飛龍在天:最強行動工作站微星CreatorPro X18評測終篇
2024-10-15 22:53 發佈
感謝樓主詳細的評測!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