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SI 在今年初的 CES 消費電子大展上發表一系列龍魂電競筆電,小惡魔筆電版這次要介紹的則是兼具效能與纖薄的 Stealth 16 Studio A13V 系列,這個新系列以鎂鋁合金材質打造機殼,在 1.99Kg 重量及 18.95mm 厚度之內搭載了最高第 13 代 Intel Core i9-13900H 處理器、NVIDIA GeForce RTX 4070 8GB DDR6 顯示卡,螢幕方面則採 16 吋 16:10 比例、100% DCI-P3 色域的螢幕,其中 A13VG、A13VF 兩機型分別提供 UHD+ 120Hz 以及 QHD+ 240Hz 的規格,此系列亦搭載 SteelSeries 單鍵 RGB 全彩背光電競鍵盤、丹麥大廠 Dynaudio 獨家打造的六揚聲器音響系統,為使用體驗帶來沉浸感上的提升!
外觀介紹
規格表
硬體效能測試
實機遊戲效能測試
散熱/總合效能/續航力測試
體驗心得
外觀介紹:
- 筆電上蓋

- 星空藍

- 純淨白

MSI 的 Stealth 系列過去都是輕薄電競代名詞,這次在後面綴上 Studio 一詞,似乎少了分電競味,官方強調其為「多變型態打造」、「為商務與電競而生」,簡單來說就是全新的混血效能機種啦

Stealth 16 Studio A13V 系列共有兩型號─A13VG 與 A13VF,兩機除了硬體規格不同,顏色也迥異,前者為星空藍、後者則是純淨白。以鎂鋁合金打造的這個系列,上蓋僅具備 MSI 龍盾 Logo (星空藍為白色、純淨白則是亮橘色)的雷雕,算是較為內斂一點的設計風格,至於表面則是採霧面磨砂質感,表面並不容易有指紋沾黏這點算是蠻不錯的!
- 尾端燈效(開)

- 尾端燈效(關)

說到 Stealth 16 Studio A13V 系列的設計特色就得看到筆電尾端轉軸了,此處採用鏡面金屬飾板,中央的 STEALTH 字樣還具備白色燈光效果,是電競筆電少見的設計,考量到設計的一體性,燈效無法調整顏色、亮度算是比較可惜一點

若有拆機需求還得留意不要動到這個部分,以免破壞金屬飾板與筆電的黏著膠劑。
- 筆電尾端(星空藍)

- 筆電前端(星空藍)

- 筆電尾端(純淨白)

- 筆電前端(純淨白)

筆電尾端左右側各有一道散熱孔,前端中央視訊鏡頭模組的位置則有作梯形突起的設計,方便使用者單指掀蓋。
- 筆電前端右側

- 筆電前端左側

筆電前端左右側近看可以發現整齊的蝕刻紋路及隱藏文字,蝕刻紋路會延伸至筆電左右側、並接到揚聲孔處,至於文字部分,右側為刻 MSI 的幾何風 Logo (記得有板友說過像薯條

),左側則是丹麥音響大廠 DYNAUDIO 的字樣,個人很喜歡這樣低調的設計。
- 筆電右側 I/O

- 筆電左側 I/O

再來看到連接埠,筆電右側 I/O 由尾端至前端依序設有 DC-IN 充電埠、USB 3.2 Gen2 Type-A、Thunderbolt4 (支援 PD 充電)以及 3.5mm 音源插孔;筆電左側則配置了 RJ45 乙太網路插孔、HDMI 2.1 (8K 60Hz / 4K 120Hz 連接)端子、MicroSD 讀卡機,以及 USB 3.2 Gen2 Type-C (支援 DisplayPort 功能),看下來該有的都有,若是 USB Type-A 多給一組會比較實用一些吧?
- 顯示螢幕

- 最大開闔角度

- 顯示解析度 (A13VG)

- 顯示解析度 (A13VF)

Stealth 16 Studio A13V 系列搭載 16 吋 16:10 比例 IPS 等級螢幕,為四面窄邊框設計,螢幕轉軸雖可實現 180 度的開闔角度,但由於不具畫面翻轉快捷鍵,JB 是覺得有點雞肋啦(是說電競筆電真的有人會把螢幕攤平用嗎...),其他規格方面,高規款的 A13VG 採用 UHD+ (3840 x 2400) 解析度與 120Hz 螢幕更新率,而 A13VF 則是 QHD+ (2560 x 1600) 解析度搭配 240Hz 螢幕更新率,是說官網上都沒有寫到 NVIDIA G-Sync、Dolby Vision 杜比視界技術的支援,可能真的沒有

- 遊戲

- 抗藍光

- sRGB

- AdobeRGB

- DisplayP3

- 文書處理

- 電影

Stealth 16 Studio A13V 系列一樣內建《True Color》應用程式,在此可以切換不同的顯示模式如遊戲玩家、sRGB、AdobeRGB、DisplayP3、抗藍光、文書處理、電影等,使用者也能針對亮度、對比、RGB 顏色、色溫與 Gamma 值進行微調,而「抗藍光」模式則能自訂藍色明暗度,或設定自動開啟和關閉抗藍光時間的「抗藍光計畫」。順帶一提,按 Fn+方向鍵下鍵即可在螢幕中央叫出 FPS 遊戲專用的瞄準準星。
- 遊戲玩家色域

- Display P3 模式色域

- Adobe RGB 模式色域

- sRGB 模式色域

JB 也透過校色儀 X-rite iDisplay Pro 搭配 DisplayCAL 軟體,分別為幾個常用顯示模式進行色域測試,不同色域覆蓋程度與相關數值整理如下。
「
遊戲玩家」模式得出 99.8% sRGB、86.1% Adobe RGB 和 98.3% DCI-P3 的色域覆蓋範圍,Delta E*76 的值則為 0.05,此模式下預設亮度則是 156.08 尼特(可以調亮)。
「
Display P3」模式測得 99.7% sRGB、87.7% Adobe RGB 和 95.1% DCI-P3 的色域覆蓋範圍,Delta E*76 值為 0.12,亮度則是 454.2 尼特。
「
AdobeRGB」模式得出 97.0% sRGB、85.2% Adobe RGB 和 83.9% DCI-P3 的色域覆蓋範圍,Delta E*76 值為 0.09,亮度則是 400.74 尼特。
「
sRGB」模式測得 96.6% sRGB、68.0% Adobe RGB 和 70.2% DCI-P3 的色域覆蓋範圍,Delta E*76 值為 0.12,亮度則是 455.3 尼特。
- 視訊鏡頭(關)

- 視訊鏡頭(開)

螢幕上緣的視訊鏡頭模組以六角型呈現,在 IR FHD 視訊鏡頭右側還設有實體隱私遮罩,往左撥動即可關閉視訊鏡頭,遊戲中也能隨時維護隱私安全性,那都用上 IR 紅外線鏡頭了,Stealth 16 Studio A13V 系列自然也具備 Windows Hello 臉部辨識登入功能。
- 鍵盤部(星空藍)

- 鍵盤部(純淨白)

- 觸控板

- 指紋辨識器

Stealth 16 Studio A13V 系列採用包含獨立數字鍵的巧克力鍵盤,其中 ESC (Fn 鍵鎖定)、F1 (揚聲器靜音)、F5 (麥克風靜音)、Num Lock 與電源鍵右上角均設有 LED 狀態指示,而上下左右方向鍵,搭配 Fn 鍵則能組合為熱鍵,分別對應使用模式切換、螢幕準星、關閉觸控板、播放/暫停,或許是為顧及商務(或生產力)血統,玩家常用的 WASD 鍵就沒有作特別的造型(例如半透明鍵帽或換色之類),JB 還是有點不習慣,畢竟還是把它當電競在測試

至於按鍵敲擊感受益於偏長的鍵程,則擁有不錯的彈性與觸覺回饋,同時又不會太吵,打起字來準確度頗高。
鍵盤部下緣設有加大的觸控板,其尺寸為 131 x 83mm,置中的設計讓玩家不會在遊戲過程中誤觸,JB 實際使用起來是覺得按壓下陷稍多、發出的聲音也偏大,觸控板右側還可見方形的指紋辨識器,為安全性帶來另一道保障,此外,鍵盤部左右下角也都配置了向上揚聲器開孔,能進一步提升音效的沉浸感。Dynaudio 的六揚聲器環繞音響系統具備 2 個喇叭、4 個低音喇叭,能呈現更明顯的重低音與清晰的中高音域,進而帶來高層次感表現,它亦支援 Hi-Res Audio,並可透過《Nahimic》應用程式來進行音效的細部設定。
- 鍵盤背光

- SteelSeries GG

- Per Key RGB 設定

Stealth 16 Studio A13V 系列具備 SteelSeries 的單鍵全彩背光 (Per Key RGB) 電競鍵盤,在內建應用程式《SteelSeries GG》裡頭可以為個別按鍵設定背光色彩或更換燈效模式,預設的模式 Default 為每個按鍵都發出不同顏色,其他還有 Aqua、Aurora、Chakra、Drain、Free Way、Gold Splash、Plain 與 Rainbow Split 等可以玩,而 Fn+F8 熱鍵組合一樣可以切換背光燈效模式。個人認為,RGB 背光跟星空藍的 A13VG 比較搭,在另一款純淨白上就是有種說不出來的微妙感啊

- 筆電底蓋

- 拆機示意

- 底蓋設計

翻到筆電底部,面積將近一半的散熱孔隨之映入眼簾,可以輕易地看到內部的雙風扇運作,卸下 7 顆螺絲(包含中央的 Factory Seal),並搭配工具撬開就能拆下底蓋,JB 可以說這台是今年目前為止最難拆的一台筆電,主要撬開的動作一個不小心就可能刮傷 C 件

建議各位如果要更換內部組件,沒把握的話還是交給原廠的維修人員來處理會比較好喔!而拆下底蓋後可看到主板四周是沒有內壁保護的,重新裝回底蓋需先對準各連接埠位置才能一次卡好...
- 筆電內部組件

- 記憶體與 SSD 插槽

- 無線網卡

- 鋰電池

- 散熱結構

由於實在太難拆,JB 就先以 A13VG 來作示意(但我想兩台應該是差不多的配置就是),內部組件上緣為雙風扇、五根散熱導管組成的 Cooler Boost 5 散熱系統,這個全新的動態散熱模組,散熱導管同時通過 CPU 與 GPU,能夠提供長時間的穩定性能,而內部組件中央的方形則是兩個 SO-DIMM 記憶體插槽的所在,其下緣則是 M.2 PCIe Gen4 SSD 硬碟插槽兩個,以 2TB 規格的 A13VG 來說也只用上一條而已,算是有很不錯的擴充性,無線網卡則為 Intel AX211NGW,即 Wi-Fi 6E AX1675 規格,該機亦具備藍牙 5.3 的無線連接。
- 變壓器

- 變壓器與充電線重量

- A13VG 重量

- A13VF 重量

Stealth 16 Studio A13V 系列隨附 240W 的薄型變壓器,為 Chicony (群光)製品,連同充電線放上電子秤量測得出 730g 的重量,A13VG 本體經量測為 2.005Kg,A13VF 則是重一點的 2.010Kg,不過以小惡魔筆電板今年測試的 16 吋電競筆電來說,還算是最輕的一款

不過若要將筆電與充電配件都帶出門,重量總和則是 2.74Kg 左右,仍舊有點負擔就是了...
- 使用情境

- GPU 超頻

- 風扇設定

- 進階風扇設定

- 智慧降噪

- 硬體監控

- 一般設定

- 功能集

筆電內建的中控應用程式《MSI Center》在 A13VG、A13VF 兩機上沒有差別,我就隨便挑一台來示意了,其功能可分為硬體監控、功能和支援三大類,「功能」中的「使用情境」最為重要,提供有智慧自動、極致效能、平衡、安靜、超級省電共 5 種模式,極致效能可選擇散熱加速,在 GPU 調整核心頻率與 VRAM 頻率、或在進階裡自訂風扇轉速,在使用情境 UI 下方的「顯卡模式切換」則能即時在獨立顯卡模式、MSHybrid 模式和內顯模式之間變換,一旦確認切換就會立刻重新開機。「一般設定」則可啟閉尾端燈效、螢幕節能模式等。
另外在「硬體監控」介面可查看 CPU、GPU 的使用率及溫度、磁碟與記憶體的狀態、兩顆風扇的轉速等數據,至於「支援」就是硬體掃描、韌體更新那類的內容。《MSI Center》右上角的方形圖示則是「功能集」,可以下載更多功能像是 True Color、Mystic Light 燈效等,如此一來就不必在其它應用程式中開啟了

功能介紹到這邊,以下也整理了 A13VG、A13VF 兩機的規格比較供各位對照~
規格表:


處理器效能測試:
- 處理器資訊 (A13VG)

- 處理器效能 (A13VG)

- 處理器資訊 (A13VF)

- 處理器效能 (A13VF)

由於這次 Stealth 16 Studio A13V 有兩款,A13VG 與 A13VF 分別搭載 Intel 第 13 代的Core i9-13900H、Core i7-13700H 處理器,這邊就分開介紹。Core i9-13900H 為 14 核心 (6P+8E) 20 線程架構,搭配 24MB L3 快取記憶體,Turbo 時脈為 5.40GHz、效率核心時脈為 4.10GHz;另一款的 Core i7-13700H 的核心線程架構、L3 快取記憶體維持不變,Turbo 時脈為 5.00GHz,效率核心時脈則是低一點的 3.70GHz。
|
A13VG (Core i9-13900H) |
A13VF (Core i7-13700H) |
CPU-Z 單執行緒 |
822.6 |
780.2 |
CPU-Z 多執行緒 |
9103.8 |
8460.9 |
CINEBENCH R20 多執行緒 |
7723 |
7202 |
CINEBENCH R23 多執行緒 |
18453 |
17526 |
X264 FHD 影音轉檔效能 |
91.9 |
90 |
V-Ray 渲染效能 |
13605 |
12768 |
Blender CPU 渲染效能 |
277.54 |
253.34 |
A13VG、A13VF 兩機的處理器效能還請各位參考上表,這邊就不放截圖了。可以發現 Core i9-13900H 在單核心最高有 7.23%、多核心 7.6% 的效能優勢,而在 3D 創意軟體 Blender或 V-Ray 渲染插件的效能測試上,(i9 對比 i7) 效能優勢最高則來到 9.55%。
記憶體與快取記憶體效能測試:
- A13VG 記憶體效能

- A13VF 記憶體效能

記憶體方面兩機都採用 DDR5-5200 規格,並可藉雙插槽來擴充,最高可達 64GB,差別在於 A13VG 內建 2 條 16GB、而 A13VF 則是 2 條 8GB,以下我都是以 AIDA64 軟體進行主要記憶體、L3 快取記憶體的測試,三項數值的單位依序為讀取、寫入、拷貝,而延遲時序的單位則是 ns。
|
A13VG (32GB DDR5) |
A13VF (16GB DDR5) |
主要記憶體 (MB/s) |
68590 / 65785 / 63910 |
61609 / 55821 / 55484 |
主要記憶體延遲時序 (ns) |
97.0 |
103.6 |
L3 快取記憶體 (GB/s) |
518.48 / 321.91 / 461.93 |
432.80 / 242.44 / 339.66 |
L3 快取記憶體延遲時序 (ns) |
22.7 |
25.2 |
硬碟讀寫效能測試:
- A13VG 硬碟讀寫效能

- A13VG 儲存硬碟效能

- A13VF 硬碟讀寫效能

- A13VF 儲存硬碟效能

儲存硬碟方面,A13VG 和 A13VF 均內建一條美光 (Micron) 製造的 M.2 NVMe PCIe 4.0 SSD 固態硬碟,前者容量為 2TB、後者則是 1TB。這邊我一樣跑各位熟悉的《CryatalDiskMark》、《TxBench》、《AS SSD Benchmark》等測試軟體,以及《3DMark》的 Storage Benchmark 儲存硬碟基準測試項目,後者主要模擬 PC 遊戲的安裝、移動、載入、儲存與錄製等。
|
A13VG (2TB SSD) |
A13VF (1TB SSD) |
CrystalDiskMark 讀取/寫入 (MB/s) |
6464.50 / 5079.54 |
6477.48 / 4745.40 |
TxBench 讀取/寫入 (MB/s) |
6325.512 / 4848.832 |
6470.944 / 4051.553 |
AS SSD Benchmark 讀取/寫入 (MB/s) |
5177.80 / 4628.94 |
5105.25 / 4479.95 |
AS SSD Benchmark 效能分數 |
7930 |
7330 |
3DMark 儲存硬碟效能 |
2698 |
2514 |
3DMark 儲存硬碟平均花費時間 (μs) |
67 |
72 |
3DMark 儲存硬碟頻寬 (MB/s) |
465.39 |
434.20 |
圖形效能測試:
- A13VG 顯示卡資訊

- A13VF 顯示卡資訊

而在 GPU 規格方面,A13VG 與 A13VF 分別採用 NVIDIA GeForce RTX 4070、RTX 4060 筆電顯示卡,均搭配 8GB GDDR6 VRAM 以及 Intel Iris Xe Graphics 內顯,個別顯卡的 CUDA 核心、Tensor 核心與光追核心有興趣可上 NVIDIA 官網查看啦!RTX 40 系列顯示卡採用最新一代 Ada Lovelace GPU 架構與 Max-Q 技術,並支援 DLSS 3 (深度學習超級採樣),後者可在支援的遊戲上帶來全新功能「DLSS 畫格生成」,其藉助 GPU 中的光流加速器和 AI 進行高品質的畫格生成並對低解析度影像進行取樣、進而重建原生畫質影像,最終使得幀率表現有感提升!當然,兩機也都具備 MUX Switch「獨顯直連」功能,幫助效能全面釋放

|
A13VG (RTX 4070) |
A13VF (RTX 4060) |
3DMark Fire Strike |
25135 |
23934 |
3DMark Fire Strike Extreme |
13288 |
11847 |
3DMark Fire Strike Ultra |
6699 |
6082 |
3DMark Time Spy |
12196 |
10476 |
3DMark Time Spy Extreme |
5648 |
4958 |
3DMark Port Royal |
7174 |
5796 |
3DMark Speed Way |
2867 |
2527 |
我將兩台 Stealth 16 Studio A13V 電競筆電接上電源,在《MSI Center》啟用「獨立顯卡」GPU 模式(即獨顯直連)、「極致效能」模式與散熱加速功能來進行一系列圖形效能測試,結果請各位參考上方表格。在看 DirectX 11 圖形效能的 Fire Strike 三模式中,搭載 RTX 4070 的 A13VG 在 Fire Strike Extreme (解析度設定為 2K) 項目中領先最多,達 12.16%,而看 DirectX 12 圖形效能的 Time Spy 部分,A13VG 在 2K 解析度勝出 A13VF 約 16.42%,測試光線追蹤效能的 Port Royal,高規版則有 23.77% 的領先幅度。
- A13VG NVIDIA DLSS 效能

- A13VF NVIDIA DLSS feature 效能

在 RTX 40 系列至為關鍵的 DLSS 深度學習超高取樣功能,我也透過 3DMark 軟體跑個測試,A13VG 在未啟用前平均幀率為 1.32fps,而 DLSS 啟用後則會拉高到 37.6fps;作為對比,A13VF 的測試結果則是 1.31fps 與 52.24fps,提升幅度比前者還要高

但這點也在下面實機效能測試中獲得了佐證。
- A13VG Unigine Superposition 效能

- A13VF Unigine Superposition 效能

Unigine Benchmark 系列這次我就挑
Superposition 項目來測試,
A13VG 在原生解析度與 4K Optimized 著色器、High 圖形材質下,跑出了
7835 分的效能表現,平均幀率為 58.6fps,此時 GPU 的使用率為 100%,最大溫度為 72 度;
A13VF 方面,以其原生的 2560 x 1600 解析度、Extreme 著色氣和 High 圖形材質來跑分,在 100% GPU 使用率下最終獲得
3417 分的效能表現,25.56fps 的平均幀率,最大溫度則是 72 度。
- A13VG Octanebench 效能

- A13VG Keyshot 效能

- A13VF Octanebench 效能

- A13VF Keyshot 效能

既然都以 Studio 為名了,這邊也拿幾個針對創作的基準效能測試軟體來驗證一下,首先是基於 GPU 的 3D 算圖引擎《Octanebench》,開啟 RTX 功能以 4 種不同的 3D 場景進行渲染(分別跑直接照明 direct lighting、光線追蹤 path tracing、信息通道 info channels 等測試),A13VG 獲得了 387.21 分,而 A13VF 則是 349.85 分;再來看到同樣是 3D 渲染軟體的《Keyshot》,A13VG、A13VF 分別取得了 63.06、55.64 (此為測試基準之倍數)的表現。JB 另外也使用《Blender》、《V-Ray》等 3D 渲染軟體,以及 Procyon 的影音剪輯效能測試項目來為兩台筆電進行測試,其結果我一併整理在下表。
|
A13VG (RTX 4070) |
A13VF (RTX 4060) |
Blender GPU 渲染效能 |
3846.49 |
3578.54 |
V-Ray GPU CUDA |
1182 |
1167 |
V-Ray GPU RTX |
1648 |
1721 |
Octanebench RTX 效能 |
387.21 |
349.85 |
Keyshot Benchmark (GPU) |
63.06 |
55.64 |
Procyon 影音剪輯效能 |
6375 |
5711 |
- A13VG《FFXV》效能 (4K)

- A13VG《FFXV》效能 (2K)

- A13VF《FFXV》效能 (2K)

再來看到模擬遊戲圖形的效能測試軟體《
Final Fantasy XV Benchmark》,我以 High 圖形效能為兩台筆電進行跑分,
A13VG 在 4K 跑出
4652 分「相當高」的評級,降解析度到 2K 則取得 8321 分的「高」評級;而解析度最高 2560 x 1600 的
A13VF,在相近的 2K 環境下測試則取得
7231 分「高」的效能評級

實機遊戲效能測試:

進入到 Stealth 16 Studio A13V 系列實機遊戲效能測試的環節,JB 將以遊戲內最高的圖形品質分別測試 A13VG、A13VF 兩台筆電,為方便閱讀(?),圖片說明處的 3840 x 2400 容我註記為 UHD+、2560 x 1600 則是 QHD+。是說,高規的 A13VG 因為要以 8GB VRAM 來跑 UHD+ 遊戲畫面,在部分遊戲大作上會顯得有些吃力,我會將解析度降到 QHD+ 再測試、方便各位跟 A13VF 作比較!至於已成定番的 DLSS 畫格生成功能同樣也會作展示。
▉古墓奇兵:暗影 ▉
- A13VG 效能 (UHD+)

- A13VG 效能 (QHD+)

- A13VF 效能 (QHD+)

首先看到的是許久沒有推出系列新作的《
古墓奇兵:暗影》,我將垂直同步關閉、並啟用「最高」圖形品質為
A13VG 測試,其在 3840 x 2400 解析度下平均幀率為
46fps,降解析度到 2560 x 1600 則翻倍到賞心悅目的 93fps

;而最高解析度為 2560 x 1600 的
A13VF 這邊,經測試則是獲得
83fps 的平均幀率表現。
▉極地戰嚎6 ▉
- A13VG 效能 (UHD+/高)

- A13VG 效能 (QHD+)

- A13VF 效能 (QHD+)

接下來看到 Ubisoft 動作角色扮演遊戲《
極地戰壕6》,我為原生解析度 3840 x 2400 的
A13VG 選擇「極高」圖形品質,此時 VRAM 就爆掉了(8.22/7.78GB),此時硬跑僅得出 3fps 的超悲劇效能,換成次一階的「高」圖形品質後 VRAM 就沒有過載,平均幀率測得
51fps,只能說 UHD+ 要順跑這款大作還是有點難的

如果降解析度到 2560 x 1600 就可以使用「極高」圖形品質,最終則交出 79fps 的效能表現;而另外一台最高解析度 2560 x 1600 的
A13VF,沿用上個圖形設定則是跑出
71fps 的成績。
▉虹彩六號:圍攻行動 ▉
- A13VG 效能 (UHD+)

- A13VG 效能 (QHD+)

- A13VF 效能 (QHD+)

FPS 電競玩家必定玩過的《
虹彩六號:圍攻行動》,我一樣將圖形品質設為「超高」並關閉垂直同步,
A13VG 在 3840 x 2400 解析度下跑出了
148fps 的平均幀率,同時可以發現其 GPU 負載為 97%、VRAM 負載為 60%,倘若將解析度降至 2560 x 1600 則效能將提升至 276fps;另一台
A13VF 經測試,在 2560 x 1600 解析度則也能取得
250fps 的幀率表現。
▉電馭叛客2077 ▉
- A13VG 效能 (UHD+)

- A13VG 效能 (UHD+ / DLSS FG)

- A13VG 效能 (QHD+)

- A13VG 效能 (QHD+ / DLSS FG)

- A13VF 效能 (QHD+)

- A13VF 效能 (QHD+ / DLSS FG)

換到公認最吃效能的 CDPR 角色扮演大作《
電馭叛客2077》,我將圖形品質設為「光線追蹤:最高」進行測試,在高規
A13VG 的原生 3840 x 2400 解析度下,平均幀率只有
29.37fps,屬於玩起來會卡頓的程度,此時開啟 DLSS 畫格生成功能僅可提升到
35.84fps,幫助其實不大;再來降解析度至 2560 x 1600 重新測試,則取得 44.5fps 的幀率表現,開啟 DLSS 畫格生成後則飆到 66.82fps,畫面動作明顯順暢不少。最高解析度 2560 x 1600 的
A13VF 這邊,DLSS 畫格生成關閉、開啟分別交出
39.49fps、
57.08fps 的表現,若要順跑可能得將圖形品質再調低一點即可。
▉漫威蜘蛛人 Remastered ▉
- DLSS 畫格生成

- 光線追蹤開

- 光線追蹤關

最近甫公開實機遊玩預告的 PS5 當家動作遊戲《漫威蜘蛛人2》,再次引起玩家熱議,自《
漫威蜘蛛人 Remastered》這部 PC 移植版我們當然也要測一下,使用的是「非常高」圖形品質並開啟光線追蹤為兩款 Stealth 16 Studio A13V 系列筆電進行測試,由於本作沒有內建基準效能測試,因此無法截圖,我則是使用 FrameView 測試軟體紀錄遊玩「費斯克犯罪據點戰鬥」3 分鐘的平均幀率,光線追蹤啟閉的差異十分明顯,JB 甚至覺得是目前我測試的遊戲中,圖形設定最為複雜的一款。
首先,
A13VG 在 3840 x 2400 解析度下測出
50.32fps,在開啟 DLSS 畫格生成後則提升至
79.223fps,而以大於 4K 解析度來遊玩,無論是蜘蛛人在大樓間擺盪、或是高速戰鬥都沒有出現掉幀或卡頓的情形

將解析度降為 2560 x 1600 再測一次,DLSS 畫格生成關閉、開啟分別為 68.172fps 和 73.476fps。至於最高解析度就是 2560 x 1600 的
A13VF,平均幀率取得了
61.688fps,開啟 DLSS 畫格生成後也有
74.827fps 的表現。
▉Returnal ▉
- 內建基準效能測試

- 影像設定

- 圖形設定(一)

- 圖形設定(二)

- A13VG 效能 (QHD)

- A13VG 效能 (QHD / DLSS FG)

- A13VF 效能 (QHD)

- A13VF 效能 (QHD / DLSS FG)

再來看到我新入手、今年二月才登陸 PC 的 PS5 移植作《
Returnal》,這款效能吃重的第三人稱射擊遊戲以異星為背景,玩家將扮演太空人主角與外星生物交戰...本作除了圖形設定選項豐富,內建基準效能測試更詳列了 7 種不同的情境,不過由於 16:10 解析度最高僅對應 1920 x 1200,這邊就以 16:9 最高的 2560 x 1440 (QHD) 解析度來測試,搭配的畫質為最高的「極佳」預設品質,
A13VG 獲得了
50fps 的平均幀率,在開啟 DLSS 畫格生成、NVIDIA Reflex (Boost) 之後則上升到流暢的門檻
63fps;換到
A13VF 在進行一般測試,其所得出的結果為
43fps,開啟 DLSS 畫格生成後則略升至
55fps。
▉極限競速:地平線5 ▉
- A13VG 效能 (UHD+ / 極端)

- A13VG 效能 (UHD+ / 超高)

- A13VG 效能 (UHD+ / 超高+DLSS)

- A13VG 效能 (QHD+)

- A13VG 效能 (QHD+ / DLSS FG)

- A13VF 效能 (QHD+)

- A13VF 效能 (QHD+ / DLSS FG)

有索尼的第一方大作,自然也不能漏了對手微軟,最後看到 Xbox 本家開放世界賽車遊戲《
極限競速:地平線5》,
A13VG 在原生解析度 3840 x 2400 下,最高圖形品質選項「極端」跑一下就會跳出「顯示卡記憶體 (VRAM) 不足」的字樣,其在啟閉 DLSS 畫格生成也幾無差別,幀率經我多次測試取最高為
50fps,實際玩起來則是略為卡頓,JB 先把圖形品質降一階到「超高」排除 VRAM 過載的可能,此時幀率得出
68fps,啟用 DLSS 畫格生成更有
77fps 的流暢程度,為方便比較也跑了一次 2560 x 1600 極端圖形品質,該機在 DLSS 畫格 生成功能啟閉之下分別得出 77fps 與 83fps。
另一款
A13VF 同樣以「極端」圖形品質進行測試,則得出
69fps 的平均幀率,DLSS 畫格生成加持過後來到
74fps,提升幅度並不大。整體看下來,Stealth 16 Studio A13V 雖然給出 3840 x 2400 這個 UHD+ 面板的規格,但 RTX 4070 顯示卡那 8GB VRAM 的不足還是破壞了部分 3A 遊戲體驗,而在搭載 RTX 4080、4090 的旗艦機皇上面就沒這個煩惱了(畢竟 VRAM 直接給你 12GB 或 16GB...),所以要在該系列遊玩部分大作,就得降圖形品質或解析度來換取流暢的效能表現了,這也是中高階薄型電競機需「妥協」的地方

散熱效能測試:
- A13VG 待機時硬體溫度

- A13VG 待機時機身溫度

- A13VF 待機時硬體溫度

- A13VF 待機時機身溫度

散熱與系統穩定度方面,我一樣使用 CINEBENCH R20 和 FurMark 兩款燒機軟體來進行測試,在筆電待機時透過 HWMonitor 監控軟體可發現,
A13VG 的
CPU 溫度最高為
62 度,而
GPU 溫度則是
39 度,此時透過 Flir 溫度測量儀器實際量測機身溫度,待機的狀態下的平均溫度為 31.3 度,當下最熱的地方出現在尾端的散熱孔處,達 45.8 度,玩家常用的 WASD 鍵則是 34.5 度;至於
A13VF 待機時的
CPU 溫度最高為
59 度,而
GPU 溫度則是
40 度,Flir 的熱圖顯示機身溫度在待機的狀態下,平均為 28.7 度,當下最熱的地方出現在尾端的散熱孔處,達 41.2 度,玩家常用的 WASD 鍵則是 29.3 度。
- A13VG 測試時硬體溫度

- A13VG 測試時機身溫度

- A13VG 風扇運轉噪音

- A13VF 測試時硬體溫度

- A13VF 測試時機身溫度

在 FurMark 與 CINEBENCH R20 兩軟體同時運轉 30 分鐘之下,
A13VG 的
CPU 溫度最高來到
96 度,
GPU 溫度則是
69 度,CINEBENCH R20 經過五輪 CPU 測試後效能分數為 4,116 分,較正常測試時有約 46.7% 的降幅,而從 Flir 熱感應相機的熱圖可以發現到,平均溫度為 35.4 度,最高溫處為鍵盤部上緣的散熱孔,達 54.2 度,WASD 鍵則是 36.5 度。在以「極致效能」模式全力運轉的同時,我透過分貝計所測得的散熱噪音值為
52.4dB,風扇運轉聲稍大。
在同樣手法測試下,
A13VF 的
CPU 溫度最高來到溫度牆的
100 度,
GPU 溫度則是
78 度,CINEBENCH R20 經過五輪 CPU 測試後效能分數為 3,228 分,降幅超過 50% 以上,根據熱圖所示,機身表面平均溫度為 36.4 度,最高溫處為鍵盤部上緣的散熱孔,達 57.7 度,WASD 鍵則是 38.5 度,顯然比高規款還要熱個 1~2 度。
筆電綜合效能與續航力測試:
- A13VG 筆電綜合效能

- A13VF 筆電綜合效能

筆電綜合效能方面,我依舊使用
PCMark 10 基準測試軟體模擬一般筆電日常工作的 Modern Office 測試模式(例如瀏覽網頁、視訊會議、應用程式開啟、文書處理、圖片及影像簡單編修等作業)來跑分,
A13VG 和
A13VF 分別獲得
7,512 分及
7,834 分,都勝過 95% 的受測裝置,無論是進行文書處理、生產力作業,或是影像處理與 3D 渲染都是能夠應付的!
- A13VG 電池容量

- A13VG 續航表現

- A13VG 充電時間

- A13VF 電池容量

- A13VF 續航表現

- A13VF 充電時間

最後一項測試項目是
電池續航力,兩款 Stealth 16 Studio A13V 電競筆電「號稱」都內建 99.9 Wh 的 4 芯鋰電池,實際在 BatteryInfoView 應用程式查看則是 95Wh,而續航時間的測定方式,我都是使用「MSHybrid」GPU 模式搭配「安靜」模式,同時將螢幕亮度調為 40%,並把鍵盤與機尾燈光、藍牙傳輸與定位功能都關閉,僅保留 Wi-Fi 連線,來執行 PCMark 10 的 Modern Office 電池續航力測試。
A13VG 自 98% 起始電量至筆電自動關閉的 2% 電量,中間經過
5 小時 17 分鐘;
A13VF 由 97% 起始電量至自動關閉的 3% 則是經過
4 小時 40 分鐘,續航力是高規款更勝一籌

透過隨附的 240W 薄型變壓器充電,從 5% 充至 100% 全滿電量需要 2 小時 21 分鐘左右,可能考量到薄型的定位而在充電效率上做出妥協,速度感覺是蠻慢的...
▌體驗心得

總結一下 JB 的體驗心得,MSI 全新的「Stealth Studio」系列從名字便能感受到它的「斜槓」、電競與創作定位融合的特性,但畢竟屬於 Stealth 薄型電競的範疇,我仍舊會把它當作電競筆電看待就是啦...Stealth 16 Studio A13V 系列的造型相比去年 Stealth GS66、GS77 的簡約風,則是多了分個性,這要歸功於尾端的白色背光燈效,而機身厚度也壓在 19mm 之內,甚至比布萊恩今年稍早測試的 Stealth 15 A13V 薄上 1mm

同時它在筆電正面也有作出差異化,除 100% DCI-P3 廣色域面板外,16:10 長寬比也進一步放大了筆電的沉浸感。
Stealth 16 Studio A13V 系列還擁有不俗的擴充性(記憶體與硬碟各有雙插槽)與安全性,後者擁有臉部與指紋「雙重」Windows Hello 生物辨識登入選項,是同級電競筆電中少有的特性,再者,Dynaudio 六揚聲器音響系統就直觀聽感來說,也有一定的升級幅度。

效能方面,A13VG 雖然具備 UHD+ (3840 x 2400) 最高解析度,但部分 3A 遊戲在最高畫質下即便開了 DLSS 畫格生成,效能還是不到流暢的 60fps,主要的原因推測是 RTX 4070 筆電顯示卡搭配的 8GB GDDR6 VRAM 不太足夠,若要玩得順就得降圖形品質或解析度,因此,以 QHD+ (2560 x 1600,同時也是 A13VF 的原生解析度)遊玩基本就能解決啦!
這邊也照慣例分享缺點,首先是上段提到 A13VG 原生解析度存在「順跑 3A 遊戲」的瓶頸;再來則是燒機測試(對應高負載情形)時效能降幅較大,但就我拿它來玩遊戲或修圖,是沒有特別感覺到什麼就是;第三點則是偏慢的充電速度。總的來說,MSI Stealth 16 Studio A13V 在纖薄的機身內塞進第 13 代 Intel Core H45 處理器與 NVIDIA RTX 40 系列顯示卡,賦予它難憑外觀看出的高效能,再加上多重隱私安全機制,無疑是款為多變生活型態而生、瞄準「電競 / 創作者 / 商務」等斜槓族群的高效能薄型筆電


最後照例跟各位分享售價資訊,高規的 A13VG 在電商上售價為 82,900 元,而 A13VF 則是 61,900 元,純以 CPU、GPU 硬體等級來看的話好像不算便宜,不過考量到它的高色域面板、單鍵 RGB 全彩背光鍵盤、較大的 SSD 規格等用料優勢,再加上最薄 16 吋電競筆電的特性,賣這樣也算是合理啦,如果銀彈充足的話,MSI Stealth 16 Studio A13V 系列絕對值得列入敗家清單之中~
MD:
糖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