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GP76 11UG 簡單開箱測試

先前用的筆電是GL75 9SFK,使用上沒有太大的問題,不過兩年一到總感覺好像該換了,剛好親戚小孩準備要上大學,於是就順利脫手。

我從2011年至今都是用微星的筆電(GX740-GE620DX-GT70-GE72VR-GL75),今年已經是第10個年頭,所以還是以微星為主;原本想上GE76,但是價格超出預算,所以只好退而求其次入手了GP76

GP76 11UG 簡單開箱測試

雖然同樣都是17吋,但感覺GP76比GL75體積又變小了,所以2.5吋的硬碟在這一代消失掉(原本GL75上2T的MX500用不了,2T的760P不夠用,只好再買一顆4T的S40G了)

基本上GP76是閹割過的GE76,減了一些配備,但大致上外觀與硬體差不多,但有一點倒是令人傻眼,後面會提到。箱子與滑鼠放在公司就不拍,直接從本體開始吧。

A面(身為男子漢貼張川崎貼紙是很合理的),外面預貼了一層保護貼,畢竟微星筆電非常容易沾指紋;這一代的76龍魂標都採黑化處理,打開的時候也不會像前代一樣亮燈了。
GP76 11UG 簡單開箱測試

B、C面,msi的Mark在這一代也做了修改,螢幕採用夏普的240Hz面板,C面前端沒有GE76的LED燈條。
GP76 11UG 簡單開箱測試

鍵盤依照慣例與SteelSeries合作,從75開始的單鍵RGB鍵盤,原本獨立的電源、鍵盤LED與風扇控制鍵則是融入其中;另外閹掉了GE/GS的Dynaudio喇叭也是慣例。處理器的貼紙改為11代,右方的特色功能貼也從彩色變為黑白。
GP76 11UG 簡單開箱測試
GP76 11UG 簡單開箱測試

D面,由於下半部僅為電池與喇叭,所以這代散熱開孔集中在上面,另外這台是5月生產的。
GP76 11UG 簡單開箱測試

右邊I/O,兩個USB3.2 Gen1,GE上有的SD讀卡槽在GP上被閹割掉了。
GP76 11UG 簡單開箱測試

左邊I/O,一個被GE閹割從Gen2降為Gen1的USB3.2及音源孔,音源孔同時也為MIC輸入。
然後GE在這邊有的Type-C在GP上被閹掉了。
GP76 11UG 簡單開箱測試

背部I/O,神奇的是10代U上的TypeC在11代竟然改成了miniDP,也導致這台GP76完全沒有Type-C
GP76 11UG 簡單開箱測試

筆電最大開度,設計關係比前代又更小了。
GP76 11UG 簡單開箱測試

群電製造的電源供應器,功率從10代U版本的230W提升至280W。
GP76 11UG 簡單開箱測試

新式的電源接頭,目前為GE與GP所採用
GP76 11UG 簡單開箱測試

這代附的背包也與前代不同,外面是銀色的龍魂標誌,掀開後裡面還有紅色的龍魂標誌
GP76 11UG 簡單開箱測試
GP76 11UG 簡單開箱測試

D面內部,重新設計的Cooler Booster5,這次的散熱導管從前代的7根降為6根,不過這代的導管內壁變薄,彎角也較為圓潤,官方表示能提供更好的熱傳導;而在硬碟、記憶體與網卡上均有貼上感覺像石墨烯的貼片。
GP76 11UG 簡單開箱測試

PCI-E硬碟槽有兩個,由於11代Core處理器支援PCI-E Gen4,所以系統碟改用三星PM9A1,為980PRO的OEM版本,容量為1TB,理論讀寫可達7000與5000MB/s,而第二插槽僅支援Gen3。
GP76 11UG 簡單開箱測試
GP76 11UG 簡單開箱測試
GP76 11UG 簡單開箱測試


記憶體為兩條金士頓的DDR4 3200 8G,採用美光的原生顆粒,CL值為22;網卡沒有拍,使用了支援WiFi-6E的AX1675X
GP76 11UG 簡單開箱測試
GP76 11UG 簡單開箱測試

這一代的BIOS介面採用了圖形化UI,也可以使用滑鼠進行操作
GP76 11UG 簡單開箱測試

原本的Dragon Center取消了龍魂UI,改成了簡潔的MSI Center,並改成直接Windows市集進行下載與更新,可以選擇明亮或暗色模式。
GP76 11UG 簡單開箱測試
GP76 11UG 簡單開箱測試
GP76 11UG 簡單開箱測試
GP76 11UG 簡單開箱測試
GP76 11UG 簡單開箱測試

CPU採用Tiger Lake的i7 11800H,L2快取一口氣從前代的256K提升到1.25M,L3快取也從16M來到了24M;單核最高時脈為4.6GHz,全核則為4.2GHz。
GP76 11UG 簡單開箱測試

顯示卡為3070,在如雲如風般的桌機顯卡市場,買台筆電似乎是不錯的選擇?不過對比桌機版的CUDACore從5888閹割為5120,紋理單元也從184降為160,核心時脈則降為與2070相同的1215MHz,有點被桌上型3060Ti摸屁股的感覺。
GP76 11UG 簡單開箱測試

另外在GP76上的3070為滿血版,開2077測試最大功率可以達到官方標示的125W;跑3DMark的時候Dynamic Boost 2.0甚至還出現180W。

GP76 11UG 簡單開箱測試

接下來是一些簡單的測試,這代的i7跟i9非K處理器可以超頻已經不是新鮮事,11800H能夠全部上調0.4來到單核5GHz/全核4.6GHz,如果會調整的話還可以加FSB頻率,所以接下來我會做CPU預設及超頻的測試,電源用極致效能模式,記憶體設定Gear 1。
一般超頻可以利用Intel官方XTU程式進行調整,而我是用BIOS內的進階選單來做修改,電壓調降0.05V,其他先保持不變;另外雖然單核寫最大5G,不過我看在跑單核的時候一樣維持在4.6G,我也懶得改了,其他CPU的細部調教等有空的時候再來做吧。
GP76 11UG 簡單開箱測試

CPU-Z
GP76 11UG 簡單開箱測試
GP76 11UG 簡單開箱測試

Cinebench R20/R23
GP76 11UG 簡單開箱測試
GP76 11UG 簡單開箱測試

PC Mark10
GP76 11UG 簡單開箱測試
GP76 11UG 簡單開箱測試

3DMark Time Spy
GP76 11UG 簡單開箱測試
GP76 11UG 簡單開箱測試

3DMark FireStrike
GP76 11UG 簡單開箱測試
GP76 11UG 簡單開箱測試

數據結果可能不盡理想,不過10奈米的TigerLake架構對比14奈米的確有明顯的改善,而且還可以超頻再提升性能,個人使用至今上一顆能超頻的Core i筆電非K處理器已經是4810MQ的GT70時候了(全核可達4.2GHz)。
回到筆電上,以往常用紅色來點綴電競筆電的微星,到了76系列筆電反而全面以黑白為主,雖然外觀低調但絕不能小覷其優異的性能。上面有提過,雖然重量沒有改變太多,但體積比起我前一台GL75又更小,其實已經快跟公司15吋的技嘉P55一樣大了。
另外電池從原本後方移到前方掌托下面,變成發熱區只在鍵盤上端,使用時手掌基本感受不太到熱量,比起GL75與GE72是一大進步,雖然現在使用都是外接螢幕跟鍵盤就是了
唯一讓我感到詬病就是這台完全沒Type-C,但神奇的是次階的GL跟GF卻有,我實在搞不懂微星的邏輯,不知道後續會不會改善把它加回來,就算跟GL/GF一樣沒有DP/TB輸出也行啊,不然一台6萬以上的筆電上一個Type-C都沒有實在令人匪夷所思......
台灣是寶島,只是住著太多鬼
2021-06-27 1:13 發佈
蝦皮618搶到一台才5W6..但考量許久還是忍痛退掉.5-6W等級沒C口也沒2K屏.CP值太低

GP76港版就有高配版把這些都加回來.不知道台灣會上市嗎?
這台效能真的很讚,我本來是在G733跟G713之間選擇,選了很久最後是購入這台亂入的GP76,真的可惜沒c口可用,可能MSI為了要跟ge、gs系列做區隔吧,不然大家都買這台gp系列就好了XD...
newice97

GS是輕薄系列,用的是殘血版顯卡,GP系列是滿血版的,您沒看到樓主都跑到180W嗎,就算不能買GP也不會跑去買殘血的GS系列吧?您真的懂MSI的產品線規劃嗎?

2021-07-24 22:22
月經前緊張

用一個c口區分產品線的理論真的滿薄弱的 gpu功耗比較有說服力[沒有不敬的意思]

2021-12-06 16:35
螞蟻上樹 wrote:
先前用的筆電是GL7...(恕刪)

10代GP有type c
11代就沒有了

msi很會做生意
知道砍c口不能讓GP太接近GE
螞蟻上樹 wrote:
而在硬碟、記憶體與網卡上均有貼上感覺像石墨烯的貼片。


印象中那個應該只是拿來擋EMI干擾而已
蠻多筆電都有貼
本身對散熱應該沒有特別的幫助
不過GP的效能真的很棒
好優質的外觀,請教一下!

GP76 Leopard 11系列螢幕有高廣色域嗎?

我看網路資料並沒有寫到說

謝謝
錢德勒斯

這個要看你欲購買所搭配的螢幕是甚麼規格,建議直接問一下原廠

2021-11-29 17:47
螞蟻上樹
螞蟻上樹 樓主

我這台240Hz的面板只有72%的NTSC而已

2021-12-08 18:28
恭喜樓主入手新機!外觀真的好看!
這款就是傳說的的滿血版效能機阿!!!!!阿斯阿斯
感恩版主~
請問樓主降壓0.5v這樣子可以有效提升遊戲偵數嗎?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