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也都有更新到了第9代的產品和新一代的顯示卡了
價格方面更是相當的有競爭力I7-GTX1650的版本
不到3.5萬就有辦法入手了,單看規格就非常的以CP值
GTX1650的效能基本上只是小輸給GTX1060
玩遊戲方面可以說是同級的產品
運作功耗和發熱量都低了相當的多
GTX1650=50W,GTX1060=78W,在筆電來說可以說是差很大呢
當然散熱條件一樣的情況下,肯定就是GTX1650會好上很多的
供電輕鬆,散熱也可以更好,當然溫度就會比較低
風扇轉速就會比較慢,更安靜,C面操作使用面也更低溫舒適
相同的散熱器有使用到超過100W的顯示卡,廢熱處理起來當然輕鬆愉快
這就是高階散熱器下放的最大好處

這張圖就是GL73 9SC的拆背蓋的實拍圖
骯然PCH和M.2 SSD的散熱片都是後來我這邊加上去的
PCH基本上保內不會壞(不貼散熱片是增加客戶過保後換機的意願)
因為過保後PCH壞了,原廠就是換板處理,價格基本上跟筆電也差不多
會高負載使用筆電的人,還是建議貼一下散熱片吧
因為沒有固定螺絲,所以貼的散熱片不建議用銅的因為太重容易脫落
用鋁的夠用了也比較輕和安全,導熱雙面膠建議用3M 9448A或是以上的等級
不然久了掉下來短路到主機板一樣是會GG的喔
M.2的SSD有加散熱片基本上才不會掉速和卡頓
對使用體驗也是會有明顯的差異的,有加就是比較好
當然中間還是要墊軟質的導熱貼的,因為主控/DRAM/FLASH不是一樣高的
這一組散熱器一共有7隻導管,2個風扇和4個出風口
初期是設計給準高階GE73使用的可以輕鬆搭配到GTX1070
應用在功耗不到一半的GTX1650當然非常的輕鬆
這組散熱器也是這一台筆電最關鍵的領先優勢
CPU的供電部份有旗艦級機種才有的導管經過散熱處理

這是捷元的15H的散熱器對CPU供電散熱設計,銅片連接到導管
算是第2個等級的供電暗熱設計,只有輸給微星這種有導管經過的設計
更之後的設計就是跟CPU銅體連接在一起的銅片或是鋁片了
當然最差的就是甚麼散熱都沒有作,長時間高負載運作就容易因為供電過熱
掉電掉效能了,其實很多筆電都是有那樣設計的
就如ASUS的FX系列,基本上CPU供電就都是沒有做散熱處理
其實長時間功耗是可以拉的出來的就因為供電的散熱沒有做
這也是微星的筆電玩遊戲能比較穩定體驗比較好的重要關鍵

其實看散熱器正面那一面的資訊很重要,反過來的資訊也是非常的重要的
這一組的散熱器我們可以看到,CPU的熱應該是只有2隻導管在處理
上面斜經過的那一隻導管,是處理GPU和CPU供電的,基本上對CPU是沒有甚麼幫助的
所以CPU的廢熱是由2隻導管2組散熱片和1個風扇來處理的
顯示卡的散熱就算是壓功耗100W高達2倍了,溫度都能控制在70多度C
講真的拿點散熱能力來給CPU使用應該是非常的好的吧

這樣處理就能讓CPU有效的降溫了,也能更有效率的加強散熱
經過實測也不會拉高GPU運作的溫度,散熱加強處理就那麼簡單
當然GL73 9SC原廠的EC是把CPU的長時間功耗鎖在45W而已
原廠狀況會衝到90多度是因為睿頻功耗放太寬了到90W
如果沒有經過散熱加強處理基本上是一定會飆高溫的
搭配散熱加強和電壓優化調整之後這一台筆電的表現就非常的好了
因為CPU的供電部份有最好的散熱設計,所以運作的穩定度是更有保障的
這也是很多人不知道不了解的部份
當然我這邊是有能力處理微星筆電的運作功耗解鎖的
過去我也貼過很多次R20的跑分可以跑報3200CB左右的實測圖
除了CPU本身的散熱能力要能夠壓的住,更重要的關鍵就是CPU供電的穩定了
基本上這樣的效能實測都不是超頻,只有跑出原本就可以有的效能
非K版INTEL的處理器都是沒有辦法超頻使用的
在供電能力和散熱能力足夠的條件下,其實9750H都能有這樣的效能的

過去我也針對8750H做過不同功耗和電壓優化就有不同的效能的圖表
基本上9750H也是一樣的狀況,經過實測也證明GL73 9SC是有這樣的實力的
供電的能力和供電散熱的能力,原廠都已經處理好了
CPU的散熱加強處理也相當的方便和容易,因為是比較入門的機種
CPU的長時功耗被限制比較低只有45W,調降電壓就能拉高一些效能了
真的要解放該有的效能就還是要解鎖功耗了
其他一些比較表面的規格資訊應該非常容易取得和了解的
我就不在浪費篇幅說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