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到可靠耐用的商務筆電,許多人第一時間聯想到的無疑是 Lenovo ThinkPad。自 1992 年 ThinkPad 700 (當時還是隸屬於 IBM) 問世以來,憑藉著標誌性的 TrackPoint 小紅點、堅固耐用的設計,以及卓越效能,ThinkPad 在全球商務市場穩居領導地位,隨著時代演進,此一經典系列亦不斷衍生出多元機種,持續滿足各類專業應用需求。如今,ThinkPad 迎來誕生 33 週年,適逢 Lenovo 在日本舉辦 AI PC 亞太區媒體活動,JB 我終於有機會親身探訪 ThinkPad 系列的誕生地─大和實驗室 Yamato Lab (漢字寫作大和研究所)。在 Lenovo 安排的參訪行程中,除深入了解 ThinkPad 的開發過程,也見證它如如何透過層層嚴苛的品質測試,鍛造出「可靠耐用」的品牌口碑。
- ThinkPad 發展史
- 塚本泰通
作為這次 Discover Lenovo Aura Edition AI PC 媒體活動的東道主,Lenovo 商用產品解決方案開發部副總裁塚本泰通 (TSUKAMOTO Yasumichi) 率先展示了一張 ThinkPad 的發展歷程,從 1992 年 IBM ThinkPad 700,到 2025 年全新發表的 Lenovo ThinkPad X9 Gen1 Aura Edition,每一代產品都乘載著大和實驗室工程師的心血,而他本人亦是其中的一員。
塚本泰通說明,ThinkPad 始終以「成就客戶成功」為核心目標,即便「成功」的定義隨著時代演變,品牌的宗旨卻從未改變—值得信賴的品質 (Trusted Quality)、有意義的設計 (Purposeful Design)、以及不懈的創新。為了實現這些價值,大和實驗室針對產品進行超過 200 項嚴格測試,並根據使用者回饋持續優化,每年不斷改進設計。他強調:「唯有通過所有測試的產品,才有資格被命名為 ThinkPad。」

這次大和實驗室的參訪內容如上圖,主要針對今年 ThinkPad Aura Edition 筆電所使用的新技術進行安排,包括相機設計、堅牢性、耐久性、無線與聲學實驗室等,另外也有與研發工程師面對面交流,以及回顧 ThinkPad 系列 30 餘年歷史的「Think Space」陳列室的特別行程。JB 將從實驗室的導覽開始介紹起,若對經典 ThinkPad 機種更有興趣的板友,就請利用下面的傳送門來查看了~
▌大和實驗室參訪 ▌
- 導覽團
- 參觀證
大和實驗室的前身為 1985 年在神奈川縣大和市成立的 IBM Yamato Facility (大和事業所),其在 1987 年開始投入筆電的研發,並在 5 年之後推出商務筆電的奠基之作 ThinkPad 700,隨著 2005 年 Lenovo 收購 IBM,這座實驗室也由 Lenovo Japan 繼承、並更名為大和實驗室,迄今都是 ThinkPad 的研發核心所在,2011 年起遷移至橫濱市港未來站的 Minato Mirai Center Building,外觀基本就是座大樓,JB 本來還以為會是工廠的模樣呀!在出發前,Lenovo 先發放印有「大和實驗室見學ツアー」的名牌給我們,而根據領隊的說法,2017 年後好像就沒有帶亞太媒體團參訪,就連日本媒體來也得事先提出申請,機會實屬難得!雖然...在網路上有找到一些


這次媒體團參訪地點主要集中在二、三樓,手扶梯上去映入眼簾的是以生活化圖案拼接的 Lenovo logo 牆,上面提到的測試實驗室則是遍布於各層,實驗室外的小窗則可看到過去大和實驗室開發的筆電歷史介紹。而除了我們參觀的區域外,Minato Mirai Center Building 的 18、20、21 樓則是 Lenovo Japan 的辦公室以及相關研發區。
▒ 無線/音響設計實驗室 ▒
- 音響設計實驗室
- Fiber Lock 設計
- 聲音對照
我這個分組先是來到「無線/音響設計實驗室」,Lenovo 在此打造可屏蔽無線電波和聲音的空間進行相關測試,即上圖的 Hemi-Anechoic Room 半無響室,厚重的門一關起來後所有聲音瞬間歸為靜謐,最適合對機器發出的噪音進行測試,其使用的 VoIP 技術將語音轉換為數位訊號,提供更清晰且完整的音訊數據,而測試的筆電會置在中央的木桌上,後面會擺設假人(就是耳機降噪測試常見的那種),並監測不同擺放方向所收集的聲音。
此處測試的是新機 ThinkPad X9 喇叭模組使用的新設計 Fiber Lock,有別於傳統喇叭模組以螺絲固定,Fiber Lock 則透過類似於魔鬼氈的方式將喇叭模組「黏」在彈簧阻尼 (spring dampers) 上,除了有更好的震動吸收效果外,移除螺絲孔後還增加了 7% 的播放音量,實際播出來確實較對照組 ThinkPad X1 Carbon Gen12 要來得響亮,工程師另外也透過響應曲線圖說明,ThinkPad X9 在中低頻都較 A 牌競品有著更高的響應,簡單來說就是更清晰大聲~
- 天線設計實驗室
- 轉軸裡的天線
- 螢幕邊框對比
一旁是針對筆電天線和無線連接性能進行測試的天線設計實驗室,工程師說明,我們看到的是 ThinkPad X1 2-in-1 轉軸天線最小化的測試,Lenovo 透過將 Wi-Fi 天線整合在轉軸內(上圖二黃色部分即是天線),進一步幫助筆電螢幕邊框縮窄,而從最新的 Gen4 和前代 Gen3 的直接對比不難發現它的顯著進步,如此一來,這款翻轉筆電在筆電、平板或直立模式都能取得一致的穩定訊號體驗。
- 訊號接收測試
- 不同方向的量測
- OTA 暗室外部
這邊利用了 OTA 暗室去進行天線性能、3G / LTE / Wi-Fi 的等向性敏感度與總射頻功率、GNSS 敏感度的測試,進而確保設計能夠滿足全球 WWAN 廣域無線網路業者的規格要求,可以看到 OTA 暗室內部鋪設類似吸音棉的裝置,其可在吸收無線電波並隔絕外界無線電波的情況下,以單一直接的無線電波來測量天線的精確度。
▒ 耐久設計實驗室 ▒
- 耐久設計實驗室
- 開闔測試
ThinkPad 筆電最受到消費者肯定之處無非是可靠與耐用性,在下一站的耐久性設計實驗室,工程師會針對筆電使用情境常出現的各種壓力條件(如彎曲、電磁波與靜電等)進行測試,而我也終於親眼目睹了筆電上蓋的循環開闔測試

我也把握極為短暫的參訪時間(一個點只停留幾分鐘...)錄了一段筆電上蓋循環開闔測試的影片,當然測試的機器不只是影片裡出現的兩台就是。是說 JB 沒看到的「靜電測試」也涵蓋在耐久性設計實驗室下面,日常生活中很難避免的靜電 (ESD,ElectroStatic Discharge) 會導致電子設備產生各種故障,ThinkPad 按照比國際標準值、10,000 伏特電壓以上的高標準在電磁屏蔽室進行測試,除了手機電磁波之外,Lenovo 也模擬包括雷聲、電源噪音、廣播頻率和磁場等隱形屏障,來檢驗 ThinkPad 的耐壓性。
- 轉軸設計分享
- 前後代對比
- 轉軸模型試作
看完螢幕開闔測試後,馬上延伸出「更小的轉軸能帶來什麼樣的改變」的議題,Lenovo 工程師說明,更大的空氣縫隙意味著更佳的性能,開蓋所需的力道應該也會更低(請見上圖二 ThinkPad X9 與 ThinkPad X1 Carbon 的對照圖),同時內部佈線上亦方便許多,舉例來說之前的 ThinkPad X1 Carbon 在轉軸使用纜線連接筆電 B 件與 C 件,到了 ThinkPad X9 則換上扁線、並以更短的距離連接,工程師亦強調,ThinkPad X9 的螢幕轉軸能夠實現 180 度的開闔,較市面上多數商務筆電競品的 135 度更高。
- 耐久設計實驗室
- 加壓測試
在這耐久設計實驗室的另一頭,則可看到針對 LCD 螢幕筆電上蓋的加壓測試 (Static Stress test)、反覆加壓測試 (Dynamic Stress test),這邊的三座機台以模擬各種大小手掌和指尖的圓柱,持續對筆電螢幕作按壓,確保使用者無論按壓上蓋或螢幕的任何部分,ThinkPad 都不會出現面板損壞或顯示問題,話說連接來觀測數據的清一色都是 ThinkPad 筆電


前一篇文章中塚本泰通有提到,最新的 ThinkPad X1 Carbon Gen13 在迎來低於 1 公斤重量的同時並未對耐用性有任何妥協,團隊使用更輕的 CFRP 碳纖維強化聚合物實現輕薄化,並改變了碳纖維的排列方式,由前代 Gen12 的水平方向碳纖維改為垂直方向,更短的纖維不僅堅固,亦能減少變形提升穩定性。奉行 Purposeful Design 理念的大和實驗室工程師,在設計更輕量的 ThinkPad 時皆以精準模擬 (precise simulation) 進行測試並針對弱點優化,包括鍵盤背板、底蓋的蜂巢狀結構都有所提升。
▒ 堅固性設計實驗室 ▒

再來介紹堅固性設計實驗室的落下測試,其測試手法又分為 Free fall testing 自由落體測試、Corner drop testing 邊角落下測試等兩種,藉此檢驗 ThinkPad 在不小心摔到的情況下是否經久耐用,要知道,這不是要看筆電外觀是否完好無缺(當然這也是一部分),而是即便掉落到地上也不會蒙受內部資料遺失的風險。話說同團的香港媒體跟 JB 分享,他朋友的 ThinkPad 筆電有被汽車輾過的經驗,筆電外觀自然多少有所損壞,但內部的 HDD 硬碟在取出後檔案完全能夠救回,也在他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上方影片則邊角落下測試的示意,另外,在我們極短的參訪時間內沒看到的還有 Dust exposure testing 塵埃暴露測試,同樣是使用上圖這種密閉的艙室進行試驗。
- 堅固性設計實驗室
- 反覆衝擊測試
- 多向控制
- 防震測試
這個看起來像機房的空間也是堅固性設計實驗室,這邊的機台體積更為龐大,主要是進行衝擊和震動的模擬,上圖二的反覆衝擊測試將筆電夾在兩個金屬板之間,進行快速的向下衝擊(或其他方向,可由控制面板設定),而上圖四則是將 ThinkPad 筆電置於平面,並讓該平面隨機震動,從而評估在該強度下是否能保護主電路板─特別是其上的 BGA 型 IC 晶片,能否承受底蓋的面臨的壓力,算是模擬筆電在擁擠背包中的情況。
筆電衝擊測試的示意影片參考如上,可以看到它在快速向下掉落後,還會有多次的震盪模擬,可說非常地真實。
- 防震設計實驗室
- 工業 X 光機
- X 光透視圖
這邊的圖組 JB 有點印象模糊了,記得是防震相關的設計,Lenovo 工程師利用工業 X 光機(查過之後發現其全名為高性能微焦點 X 光 CT 系統,它能以 1400 萬畫素的解析度和增強的高輸出微焦點拍攝 CT 影像)去拍下筆電遭遇震動時的 X 光透視圖,進而檢視內部各層板、組件或接線是否有位移脫落的情況出現。
▒ 影像品質實驗室 ▒
- 影像品質實驗室
- 不同光源下測試(一)
- 不同光源下測試(二)
- 不同膚色臉模
- 前後代對比
接著我們移動到三樓參觀影像品質實驗室,此實驗室目的在於重現各種使用環境的光源,以在 ThinkPad 筆電上配置最適合線上會議的高品質視訊鏡頭,這裡的測試除了使用最新技術,更通過了 VCX 與 DxOMark 等權威影像評測系統的認證,其分類顏色、曝光、雜訊和紋理進行去作影像分析,並針對不同膚色的人種更換臉模以打造一致性的體驗,影像品質的判定也納入主體和動態物體偵測、以及可靠的 HDR 情境模擬等,嚴謹程度媲美強打拍攝性能的智慧型手機。
具體測試方式如上圖所示,利用假人臉模、色盤等道具,在各種不同的模擬光源下測試鏡頭的成像和光學品質,上圖一左邊看起來像酒吧的也是用來模擬背景、並可替換成不同場域照片的顯示器,最後再根據測試結果改進設計和測試標準,上圖五示意的是 ThinkPad X9 的 livestreeam 直播效果,相比右邊的前代膚色就自然得多了。

這邊的情境區沒記錯的話是在測試視訊鏡頭的更新率(利用中間那個類似跑馬燈的設備)。
▒ 其他參訪環節 ▒
- 工程團隊交流
- NPU 神經處理單元
- 散熱設計
- Flex Cooling Gen2 (左)
Lenovo 在緊湊的參訪行程中甚至還安排了與 ThinkPad 工程團隊面對面交流的環節,項目涵蓋了新機 ThinkPad X9 的 NPU、視訊鏡頭、邊框、智慧偵測與安全防護,以及 Flex Cooling Gen2 散熱技術等,可見這個相對缺乏系列 DNA (例如拔掉 Trackpoint 小紅點)的新機,正是出自大和實驗室的工程師之手,但如同 JB 在前篇提到的,ThinkPad X9 誕生的契機是要「吸引不曾考慮過 ThinkPad 的商務族群」,追求更簡潔的鍵盤這樣的設計改動我覺得沒有問題~
Flex Cooling Gen2 是全新散熱結構與底蓋進風口設計的結合,Lenovo 透過在兩個風扇和下緣組件之間加入海綿條,進而防止氣流直接吹到筆電前端、並與主板完全隔開,而均熱板上的 Triangular cooling diverter 三角形冷卻分流器與底蓋進風口設計搭配下,能夠幫助導引氣流、將廢熱順利地排到底蓋之外,其結果就是帶來更低的風扇噪音與表面溫度。
剛好負責 Flex Cooling Gen2 的工程師是台灣人(竟然用英文解說完才問我是不是來自台灣


最後展示的是 ThinkPad T14 底蓋的易拆性與底蓋防拆設計,對一般人來說,買了筆電回去幾乎不會去拆到底蓋,但萬一有這樣的機會(我剛開始測筆電時真的一堆超難拆、卡榫超緊的筆電),該怎麼辦?Lenovo 工程師在已經卸除螺絲的情況下,請在場媒體徒手拆底蓋,上圖右的 ThinkPad T14 Gen5 (2024) 幾乎不費吹灰之力就扳開,然而左邊的 Gen4 就得靠工具才能辦到,這也凸顯品牌在易拆/易修復性上的追求,其結果就是在 iFixit 公司的可修復性評級上取得了超高的 9 分


考量到商務人士著重筆電內的數據安全,工程師還為 ThinkPad T14 Gen5 打造 Base cover tamper detection 底蓋防拆偵測,上圖紅圈圈起的地方 tamper switch 可以偵測底蓋是否被拆過,透過 ThinkShield Firmware Assurance (TFA) 韌體保證功能就能在遠端接收通知(過程大概是 tamper switch 偵測到動作傳送給 ThinkShield Engine 與 TFA,接著透過安全溝通管道陸續通知 Firmware Assurance Cloud 與 IT 管理員),進而預防未經 IT 管理員或密碼授權的啟動。使用者亦能在裝置的 BIOS Event Log 看到底蓋拆卸的時間紀錄。
- 電池易拆性
- 新機
- 舊機
為方便使用者或原廠維修,ThinkPad T 系列新機也導入不用完全轉開螺絲的電池模組(上圖一右邊),這能夠在拆卸時確保螺絲不會掉出來,拆卸速度也比傳統設計要來得快上不少。

關於更多 ThinkPad X9 Aura Edition 這台新機的介紹,就請各位參考我第一篇的直擊報導了,裡面也有從主導 Lenovo 開發與設計的長官的視角去談小紅點的取消,在硬體層面之外,作為 AI PC 重要體驗的軟體則帶來了「Lenovo AI Now」個人化 AI 助理、以及主攻圖像生成的「Creator Zone」兩大殺手級應用,這部分則可參考日本直擊系列的第二篇報導。
▌ThinkPad 歷史迴廊 ▌
- Think Space 陳列室
- Think Space 陳列機種
大和實驗室參訪的另一大重點,則是研發主力產品 ThinkPad 的陳列室「Think Space」,雖然就是個房間大小、也沒有到博物館的等級,但 Lenovo 已盡可能地端出重點及珍稀機種將此地打造為歷史迴廊,舉凡 1992 年 IBM 時期的開山之作 ThinkPad 700、鍵盤會變形收納的 ThinkPad 701C (Butterfly)、日式便當盒造型的 ThinkPad 750C,到各種掌上型的 ThinkPad 都一覽無遺。不過,由於參觀時間僅有 15 分鐘,很難把所有 ThinkPad 筆電都拍下來,這邊就以解說員介紹的順序為主了


(點擊可放大,雖然說明語言是日文)
在陳列室牆上則掛了一幅 ThinkPad 發展歷程的圖表 ThinkPad Story,由此可了解這個走過 33 年的筆電系列的各個里程碑,這邊也抓出幾個重要時間點羅列如下─
1992 年|大和實驗室(當時隸屬 IBM) 研發的 ThinkPad 700 問世,為首款 ThinkPad 產品
1994 年|ThinkPad 755C 為全球首款內建 CD-ROM 光碟機的筆電
1995 年|ThinkPad 701C 被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 (MoMA) 收為館藏
1997 年|ThinkPad 770 搭載 14.1 吋彩色液晶螢幕與 DVD 光碟機,為業界首見
2000 年|ThinkPad 全球銷量突破 1,000 萬台
2003 年|ThinkPad 全球銷量突破 2,000 萬台
2004 年|ThinkPad T42 上首度搭載指紋辨識器及安全晶片
2005 年|Lenovo 正式收購 IBM,大和實驗室由 Lenovo Japan 繼承
2007 年|ThinkStation 工作站推出
2010 年|ThinkPad 全球銷量突破 6,000 萬台
2011 年|大和實驗室轉移至橫濱市港未來區,PC 出貨量全球第三
2012 年|ThinkPad 問世 20 週年紀念,推出碳纖維材質的 ThinkPad X1 Carbon
2013 年|ThinkPad 全球市佔第一(不確定是所有筆電或商務筆電...)
2015 年|ThinkPad 全球銷量正式突破 1 億台里程碑
░ ThinkPad 700 ░

接下來就是

ThinkPad 700 搭載可 180 度翻轉、當時市面上最大的 8.5 吋黑白螢幕,而稍晚些推出的 ThinkPad 700C 則使用 10.4 吋彩色 LCD 螢幕(型號後綴的 C 即是 color 彩色螢幕之意),作業系統搭載的是 PenPoint OS,而非 Windows 或 DOS 系統。ThinkPad 700 甫問世便獲得各方好評,在當時被視為是最創新的筆電,其售價為 2,750 美元,根據維基百科資料,若放在 2024 年發售(算上通貨膨脹)約為 6,200 美元,換成新台幣將超過 20 萬元,當然這只是推算,現在要收藏這台 ThinkPad 的話,絕對需要準備一台汽車的錢吧?
░ ThinkPad 701C ░
- ThinkPad 701C
- 鍵盤收合設計
- 上蓋闔起
代號「Butterfly」(元祖蝴蝶機)的 ThinkPad 701C 在 B5 的尺寸上容納了一個完整尺寸鍵盤,受益於首見於筆電的伸縮收納鍵盤結構,在上蓋打開時會展開並往兩側延伸,關閉後則會完全收起,就像蝴蝶擺動翅膀般,從上圖二可以看到鍵盤一分為二、從左上到右下開了一道鋸齒狀的縫,很是特別,其按鍵可輕柔地吸收指尖力道,收穫了使用者廣泛的好評。這台蝴蝶機主要是在 IBM 位於美國的 Thomas J. Watson 研發中心打造,更被紐約的現代藝術博物館 (MoMA) 收為永久館藏。
░ ThinkPad 710T ░

ThinkPad 710T 是繼承 PS/S5 T22sx 的第二世代平板 PC,它搭載 9.5 吋黑白 LCD (VGA) 螢幕,保護套在當時也算是相對較大的尺寸,達 2.4Kg 的重量比較適合置於桌面使用,透過電磁感應數位儀 (electromagnetic induction digitizer),使用者可直接使用無對應筆芯的筆來進行資料輸入,那由於定位在平板 PC,其鍵盤為選購配件,高階款型號則內建了 60MB 的 HDD 硬碟,放在現在應該存不了什麼,但在當時已經很猛了

░ ThinkPad 750 ░
- ThinkPad 750
- 可掀式鍵盤下方
- 硬碟等可更換組件
從 IBM 時代起,大和實驗室工程師們就許諾要在 ThinkPad 設計上不斷挑戰極限,而它的起源則可追溯到 1989 年開始的 PS/55note,當時的目標是研發一台 A4 尺寸的筆電,因此要解決的根本問題是「如何將所有組件放入 A4 的空間之內」,後來在 1993 年,借鑒了傳統日式便當盒的隔層設計終打造出 ThinkPad 750,薄薄一層的可掀式鍵盤 (pop-up keyboard) 正下方有著電池、記憶體、FDD 軟碟機、HDD 硬碟等組件,都是可以自行替換的,該機搭載 10.4 吋 TFT LCD 螢幕,雖然 LCD 被限制只能顯示 256 種,但該面板卻可以顯示總計 256,000 種顏色,在當時是最高性能。衍生產品之一的 ThinkPad 750C 更是首款離開地球表面,隨著 NASA 美國太空總署上到國際太空站的筆電,足見其堅固耐用受到高度肯定。
░ ThinkPad 550BJ ░

先別管左邊金閃閃的筆電(其實我也不知道它的型號,前面沒牌子),右上角的 ThinkPad 竟然能印出紙來?沒錯!這台名為 ThinkPad 500BJ 的產品是全球首款內建印表機的筆電,當時 IBM 攜手 Canon 合作,在筆電內建 360 dpi 的氣泡式噴墨印表機 (bubble jet printer,也是後綴字母 BJ 代表的意思),掀開鍵盤就是出紙匣,其可存放 10 張 A6 紙張但只能印黑白雙色,至於印表機的介面則是當時算相當高速的 AT 匯流排,另外,使用者也可在列印的同時在筆電執行其他任務,這個設計在 1993 年推出時,對常向外跑的商務族群來說有一定的吸引力,畢竟當時若非身處辦公室是很難列印文件的,不過可能不太賣座,就沒有發展成一個獨立系列了。
░ ThinkPad 755CD ░

同樣是 IBM 時期產物的 ThinkPad 765CD 是首款標配 CD-ROM 光碟機的 ThinkPad 筆電,CD-ROM 光碟機安裝於筆電前端左側,按下開關托盤就會彈出,可惜的是如果將筆電墊高的話,托盤就會直接撞上桌面,當時的筆電很少具備多媒體功能,由於優先考慮安裝 CD-ROM 光碟機,它就犧牲了彼時相當普遍的 FDD 軟碟機(用以讀取 3.5 磁片)的空間,若有相關需求,就得另外花錢添購配件...
░ ThinkPad 770 ░

1997 年推出的旗艦機 ThinkPad 770 搭載 14.1 吋 LCD 螢幕,右側可選配裝設即便在桌機上也非常少見的 DVD-ROM 光碟機,做為主打多媒體娛樂體驗的產品,它亦整合 5.1 聲道環繞系統與立體音訊回放系統,高階機種還具備 MPEG2 回放功能,在當時拿來看 DVD 應該是很高級的享受!除了多媒體功能之外,ThinkPad 770 還是 PC 業界首款支援 UltraBay 熱插拔功能的機種,三鍵 Trackpoint IV 的設計也讓 Windows 95 的滑鼠滾動功能得以使用,進而增強了筆電的可用性~
░ ThinkPad W700ds ░

雙螢幕筆電幾乎是這一兩年才開始刷出存在感(其實也就只有 Lenovo 跟 ASUS 有出而已),但追溯其源頭,2009 年推出的 ThinkPad W700ds 才是「全球首款雙螢幕筆電」,型號名中的「ds」正是 dual screen 的縮寫

░ ThinkPad Reserved Edition ░

作為 ThinkPad 系列問世 25 週年的限定機種,2007 年 8 月推出的 ThinkPad Reserved Edition 基於 X61s 打造,該機的機殼(除兩側 I/O 和散熱孔外)由北海道知名的皮革及馬具製造商 Somes Saddle 的皮革覆蓋,正確來說,外殼是直接以皮革成形 (cast-molded) 的,ThinkPad Reserved Edition 全球限量生產 5,000 台,這邊展出的是編號 0003,其所有者是有著「ThinkPad 之父」這個顯赫名號的前 Lenovo Japan 副總裁內藤在正 (NAITOH Arimasa) 先生。
░ ThinkPad X300 ░

2008 年 2 月發表的 ThinkPad X300 主打輕薄,裝在資料袋裡完全沒問題,最最可惜的地方就是比 Apple MacBook Air 的 1/29 晚發表的一點點

░ ThinkPad Trans Note ░

全球首台將「筆記本數位化」作為概念的筆電就是 2001 年問世的 ThinkPad Trans Note,它是由上圖左側 ThinkScribe 數位手寫板(可 180 度旋轉使用)、以及右側具備 10.4 吋 TFT 液晶螢幕的 Flip Touch 所組成,使用者以數位觸控筆在 ThinkScribe 書寫的同時,會直接轉換為數位格式顯示在 Flip Touch 上。該機包含數位觸控筆和手寫板在內,重達 2.5Kg,而 Trans Note 這個奇特筆電甚至還為了左撇子生產了一種款式。
░ ThinkPad 220 ░

ThinkPad 220 這款 A5 大小的「SubNote PC」於 1993 年推出,其配置黑白 LCD 面板,由於尺寸明顯較小,它的 CPU 效能相對較低一些,但重量卻只有當時筆電的一半,鍵盤部左上角坐落著一顆紅色軌跡球,右端則是滑鼠按鍵,這讓你可以站著就能使用,是不是非常方便?且 ThinkPad 220 只需 6 顆 AA 電池就能供電,算是一個定義時代的產品。
░ ThinkPad 230Cs ░

作為 ThinkPad 220 後繼機種的 ThinkPad 230Cs 則是首款搭載彩色 LCD 螢幕的 SubNote PC,型號後綴的 Cs 分別代表 color 和 slim 兩特性,而為了滿足彩色螢幕此一規格,該機在各方面都有顯著的升級,包括 CPU 與 HDD 性能、記憶體容量等,而整個布局也變得更接近筆電一點,該機搭載 Windows 3.1 作業系統,發售後取得意外(?)的成功。
░ Palm Top PC 110 ░

雖然不太算是 ThinkPad,但這台由大和實驗室(當時隸屬 IBM) 與 Ricoh 理光合力開發的 Palm Top PC 110,在推出的 1995 年當時是最小的 PC,尺寸僅有 158 x 133 x 33mm,重量則是 630g,放在現在可能比較像 PDA 或遊戲機吧


Think Space 這個陳列空間在我到訪時展出了 30 餘款、橫跨 30 多年的 ThinkPad 產品,在短短的 15 分鐘逗留時間下,有很多經典沒有拍到,像是全球首款同時內建 FDD 和 DVD 的筆電 ThinkPad 600、首款支援手寫輸入的筆電 ThinkPad 750P、首款指紋辨識器筆電 ThinkPad T42、在 1993 年就問世的平板電腦 ThinkPad 710T,以及品牌首款輕薄筆電 ThinkPad X1、首款折疊螢幕筆電 ThinkPad X1 Fold (這台可參考 JB 前年的 Gen2 評測報告,也是蠻創新的產品)等。
後面幾款推出時代距離我們比較接近就沒拍了,當然,若系列的歷史進一步拉長的話,今年發表的新機、首度將小紅點拿掉的 ThinkPad X9 相信也能夠加入陳列機種的行列吧!而在 Think Space 看到的 ThinkPad 筆電們在經過多年的「開枝散葉」之下,也從數字命名改為英文字母分類,目前主要有旗艦的 X 系列(包含 Carbon),以及 T、P、E、L、13 等系列,但沒有改變的是 ThinkPad 一路承繼下來的設計 DNA,與 Lenovo 對可靠耐用、創新的持續堅持。
▌心得結語 ▌

ThinkPad 系列的研發核心,建立在使用者回饋與科技創新相互推動的基礎上,其開發哲學則聚焦於易用性 (Approachability)、創新,以及可信賴的品質三大支柱,最終,透過精心設計的產品來提升客戶生產力,助力實踐「客戶的成功」。從早期強調的耐用可靠,到如今在商務與日常應用中扮演協作中樞的角色,ThinkPad 持續不斷地進化,2025 年更將迎來 AI 驅動的全新時代,而「Aura Edition」正是這項開發哲學的最新體現。是說把塚本先生拍得如此充滿野心有點不好意思,但在實際聆聽他的分享時,確實能感受到那種研發人員的豪氣與匠人精神,而這種氛圍,是我在台灣筆電品牌中未曾體會過的


在 ThinkPad 的發展歷程中,「易用性」始終是核心追求。以標誌性的 TrackPoint 小紅點為例,大和實驗室的工程師們不斷進行優化與調整,以提供更直覺、舒適的操作體驗,隨著 ThinkPad 機身設計趨於輕薄,小紅點的帽蓋 (Cap) 也需相應改進,然而,單純變薄可能影響操作靈敏度,因此,工程師們針對不同形狀與材質進行反覆測試,確保最佳手感與回饋,這種不斷打磨與精細調校的過程,正是 ThinkPad 追求極致易用性的最佳詮釋。
在前兩篇日本直擊報導中,Lenovo 詳述了 AI PC 時代下筆電產品的演進方向,首先是重新定義 AI PC 為個人化運算核心,並攜手 Intel 推出「Aura Edition」;其次則是藉由 Lenovo AI Now 及 Creator Zone 兩大殺手級 AI 應用提升使用者生產力。而本篇則深入 Yamato Lab 大和實驗室,直擊 ThinkPad 如何經歷嚴苛測試流程,確保產品符合專業商務用戶的高標準,並親眼見證 ThinkPad 從 33 年前一路走來的發展脈絡。

作為孕育無數經典 ThinkPad 的搖籃,大和實驗室不僅塑造了筆電發展史上的關鍵時刻,更樹立了業界標準,透過超過 200 項嚴格測試,不斷去優化設計,最終造就 ThinkPad 卓越的可靠性與使用體驗。參訪過程中隨處可見的「Purposeful Design」、「Trusted Quality」兩大標語,不僅是工程師們恪守的開發準則,更是 ThinkPad 品牌精神的最佳寫照,經過千錘百鍊,終能淬鍊出歷久彌新的經典之作

延伸閱讀:
Lenovo ThinkPad X9 Aura Edition 東京直擊|沒了小紅點,卻有這些厲害創新!
Lenovo AI Now 個人化助理登場|結合個人化知識庫的強大 AI PC 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