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勾起我的回憶了。我從 小教授一號 到 APPLE II ,再換 到 PCXT 的時候,就有人將所有的PCXT零件裝入『行李箱』內,做成一台可以隨身攜帶的 PC 電腦。那時,整個 中華商場 的 忠棟面向鐵道的後面及前面中華路二樓的電腦店,幾乎都會擺一箱裝有單色CRT及鍵盤的盒子。去逛的時間,常常被 雅瑟音響 的聲音吸引進去,記得雅瑟的地面還非常不平,每一架機器都用地磚墊高,方便操作。抱歉,扯遠了!我買的第一部膝上型筆電,執行 DOS 。不需要也沒有指標裝置。之後, Windows 3.1 漸漸流行後,筆電上開始裝有指標裝置,軌跡球、觸控板、類似 IBM 小紅點的小黑點及小藍點等等。在實際使用過各種指標裝置後,我選擇了軌跡球。如下的機型,我前後買了五部,給自己及家人使用。圖片來源一直到廠商不做了,才開始使用 IBM ThinkPAD 。單純只有觸控板的 PC 筆電,我也使用過,後來全都淘汰了。軌跡球是否是最好用的指標裝置?就要看個人的習慣。但對我而言,軌跡球的方便及效率根本不是觸控板可以做到的!為何軌跡球會從筆電上出現又消失,並不是他難用,而是佔用體積過大的問題。從上面的照片中,不難看出整組軌跡球及按鍵位置佔了很大空間,而且不像觸控板薄薄的一片,底下還可以放進硬碟、電池或光碟機等零組件。在越來越講究輕薄的潮流下,自然不利於將軌跡球裝在筆電上。
tamasa wrote:您勾起我的回憶了。我...(恕刪) 沒用過軌跡球不過除了體積過大外,聽說他也會卡油卡灰塵,所以被淘汰了DOS 有 DOS Shell,可用滑鼠操作許多 DOS app 也支援滑鼠當時的「圖形」介面還有分文字模式和繪圖模式在繪圖模式下,滑鼠游標是以像素為單位來移動文字模式的話則把畫面切成 80x25,游標很大一塊DOS 本身也有提供滑鼠驅動程式:mouse.com而 PC DOS 還獨家提供筆的支援 (文宣上寫的啦,我沒用過)
NB的習慣,就看滑鼠了,打電動,還是滑鼠好用,但是文書工作,用小紅電,可以少去帶滑鼠,方便兼減輕重量。但現在平板的出現,使用者不像過去,只有NB可以用,X系列當然用力努力COST DOWN...變成現在的樣子。所以買台最便宜的X系列,在家接螢幕、KB、MS,再買個平板,這樣最好用。
軌跡球我也用過, 那是 DOS & Win 3.1 的時代, 其實用起來還不錯, 卡油卡灰塵的狀況並不嚴重, 除非你手很髒. 最主要是軌跡球跟小紅點一樣, 只要輕輕移動手指就可以了, 不像觸控板要劃來劃去.總之, 如果你只是看看電影或是上上網, 觸控螢幕, 觸控板用起來可能還不錯, 而且簡單得多了; 但如果是要寫東西或工作的話, 手的移動越少越好. 鍵盤和小紅點還是最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