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grandoll wrote:
不好意思想問一下如果...(恕刪)
您的問題.跟很多人的問題是大同小異的...
現在新買的PC/NB 改Compatible/IDE Mode 就可以直接裝XP 了
可是為了一個小小的動作,白白浪費了效能...
Compatible/IDE Mode ,當年XP 時代,只有SCSI/IDE 這類似的儲存裝置,所以沒有SATA Mode這種東西...Intel/AMD/cryix(不知道有沒有拚錯)/...負責傳輸的南橋晶片,其規格從UltraDMA 33/66/100/133
近七年來,技術的進步.出現了SATA/SAS/Fiber 介面的傳輸技術,而這些技術應用在這些儲存裝置上,
為了"強化" IDE/SCSI 的傳輸能力及南橋頻寬的不足,所以XP 上未包含SATA (ICH6/ICH7/ICH8/ICH9/ICH10 with RAID) 驅動程式,設定為SATA Mode導致在安裝XP作業系統時,會發生藍底白字/就算沒藍底白字.也抓取不到硬碟的狀況
也許有人問,那微軟為什麼沒出更新?!
對微軟來說.他可能無法為這些晶片組一一的提供內建驅動程式
其可能為Intel等晶片組廠商.未和微軟作一定的合作(付驗證驅動的授權金,相容性的測試....)
當然微軟從NT2.0/NT3.1 開始就提供了額外載入晶片組的功能(F6)
回頭看,現在十個User 裡應該有9.5個人不會購買軟碟機..因為微軟程式設計的部份.它只能從軟碟機載入
大家可以可以拿出桌機主機版或部份NB 提供的光碟中.執行時可以發現類似"MakeDisk for 32bit/64bit" 的部份,那就是幫各位作南橋晶片的驅動程式部份...
當然很多人說.我為什麼要買一台軟碟機,只為了這一次的安裝,網路上有很多的補完方式..
可是很多人實際上,只作到進入作業系統後的補充,在開機階段(stage 1 Face)它是相容的狀況..
玩Linux/Unix 也應該了解Linux/Unix 在進入作業系統後.脫離BIOS後的三個Stage,其原理相同
最後當然.如果使用XP/Vista/Win7 當然可以用Compatible或SATA I/II/III 的方式來進行.
只是其傳輸能力的差別 就是所謂的 Compatible 狀況下的Ultra33/66/100/133(33mbps/66mbps/100mbps/133/mbps)對上 SATA I 的150mbps SATAII 的300mbps SATAIII (6G)600mbps ....
以上老人家廢言太多..請見諒....
(家裡還有一堆保存很好的IBM USB Floppy(x21/t20 時代產品..還有5台SONY VAIO 軟碟機) ,只是為了裝Driver...家裡還有鬼物"Teac" 五吋全新軟碟機4部 富士的360K 2DD 720K 2HD 排線都還有四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