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603在第13樓新增XTU Script使用方式)
(2019-0615在第1樓補充說明XTU調校心得)
以下是x1c 6th用來程式開發的調校及心得
https://hwbot.org/benchmark/xtu/rankings?hardwareTypeId=processor_5575&cores=4#start=0#interval=20
上方是i7 8650u xtu/rankings的連結, 網頁有點慢, 基本上用XTU調完之後大概能上1050分算是非常好了
補充說明XTU調校心得
1. 要準備二個profile, 一個寫code一個娛樂, 但是基本上內核電壓都至少要-0.1V
2. 主要調整的部份是turbo boost的設定, 有三個值分別為Short Power Max(真男人時間最大功率) , Power Max (非真男人時間最大功率) 及 Power time (真男人時間長度)
3. 寫code的profile基本是要盡量提升效能, 但是至少要能在bench mark時不會被降頻, 萬一如果你編code超過10分鐘, 最好在CPU stress test時不會被降頻, 所以基本上是以盡量不會撞到溫度牆為主. 不然有可能編譯到一半被降頻, 那就會心情不美麗了. 而Power time至少要32秒, 那編code 時間在一分鐘內時, 你會覺得你真的買到的是i7 8代U的CPU.
4. 娛樂的profile 基本上看個人喜好, 像我就是以溫度為考量, 就算開Android模擬器玩手遊, 我也不會讓溫度超過75度C. 若在這條件下會卡卡的遊戲就是不適合x1c.
5. 不用追求XTU跑分要最高分, 穩定持續的功率輸出其實對程式開發來說幫助比較大, 萬一被降頻, 連IDE都有可能會卡卡的. 花了那麼多錢買一台連IDE都會卡卡的i7 8代筆電, 用起來心情會很不開心的.
接下先說心得, 買來前二個月很想賣掉換extreme, 這個x1c + i7-8650u 單銅管單風扇, 沒用類似XTU的工具調校, 拿來開發程式完全不適用, 一編譯就降頻, 出風口在右側, 熱到不行.
不過由於工作性質的關係, 半年之後, 我覺得x1c是一台很適合我使用的電腦. 如果要使用類似P系列或是extreme的話, 我應該會想要買台桌機連回家使用.原因如下:
我經常需要到客戶端寫程式, 大概就是工廠之類的, 如果到廠區做一些故障排除
1. 必需要單手托著電腦, 托20分以上, 1.13公斤跟1.8公斤差距很大
2. 有時需要在很難找到有插座的地方開發程式, 比如較偏僻的鄉下, notebook能使用的行動電源, 供電100瓦以上(extreme 135W)的非常笨重, 目前我使用的87W type-c輸出的行動電源550G
以上二個原因是我選擇x1c而不選extreme的主要原因.
3. 單以程式開發來說, 16G ram + 512G以上的SSD, 同時可以開發程式及執行一個4g ram的linux VM測試環境
i7-8650U經XTU調完後, 效能接近i7-7700HQ, 在編譯C++或是Java的程式上表現都差強人意
雖然效能比不上P系列或是x1 extreme, 但是行動開發的功能非常亮眼
以我整套的裝備
x1c 1130g
行動電源(20k mAh 87W type-c output) 550g
便攜式螢幕 (15.6吋 type-c support) 750g
常用線材+ 電源(Thinkplus 65w)+滑鼠 1000g
背包 800g
散熱架 450g
大約4600g左右就可以在任何地方連續開發程式6個小時以上
散熱架是必要的配備, 因為出風口在右方, 沒散熱架
1. 手總是很熱
2. 有散熱架, 散熱效果會好很多
XTU的調校, 可以直接參考文章開頭連結內很多神人的參數, 需要注意的地方是
1. 如果使用XTU電腦休眠時會當機, 這個部份需要寫script掛在windows排程工作處理
2. 目前的XTU版本不支援i7-8650u, 我用的XTU版本是6.4.1.23
以下是工作時的截圖

這台是去年11月黑色星期五透過8通道買的, 除了螢幕外其他都頂規(16Gram + 1TSSD)弄到好48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