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 亮到眼睛離不開的技嘉AERO 15 OLED

沒錯! 今天就是要來開箱讓你亮到受不了的全新AERO 15 OLED啦! GIGABYTE第一代在2017年上市,默默兩年就這樣過去了,AERO系列也因應潮流改版了筆電硬體設計與外觀,現在筆電不好做,電競已經殺成紅海,
當初AERO初代的出現,就是要從趕快從Gaming轉移到創作者領域,大家應該也可以注意到這一年Asus/ Acer/ MSI等等都推出了類似定位的產品,GIGABYTE這次也終於完成他們產品的轉換計畫:”Gaming請找AORUS Series,創作請找AERO Series”,大家可以找機會去體驗看看這種高效筆電所帶來的魅力! 絕對是一般入門筆電所無法比擬的。

直接讓大家看重點,這次除了搭配最新的9代CPU 與RTX 2070 Max-Q外,最大的改版是甚麼呢? 來來來,正面打開就看到啦, 就是這個亮到要戴墨鏡的螢幕了~
這閃亮亮的螢幕採用SAMSUNG AMOLED 4K面板,這片其實DELL已經發表了,但當時DELL沒有針對這點大作文章,倒是技嘉全力宣傳這片面板,實際使用後這片面板確實表現不錯,亮度與飽和度都很驚人。

OLED帶來的好處是黑更黑、白更白,亮度夠高,對比可以輕鬆達到10,000:1 (一般IPS約1000:1) ,透過這樣高對比、廣色域的色彩表現,可以帶來截然不同的視覺體驗,這次實際使用時讓我眼睛為之一亮 (ps. 也是真的很亮啦XD) 。
同時AERO15 OLED也通過VESA HDR 400認證,如果你有觀看HDR影片的時候能帶給你更好的觀影體驗。

前幾天一時興起放在我先前舊的AERO15旁邊比較,舊AERO完全被打趴啊… 所謂沒比較沒傷害就是這樣,平常覺得我那台很棒,但放一起比較就GG了(太傷心以至於忘了拍照)。
但另一方面,因為這次改換了OLED,螢幕也變成了鏡面設計,有時在使用時會有反光的情況發生,若在戶外咖啡廳、攝影棚裡面工作,記得要先調整好角度避開環境光干擾。

來談談這螢幕,相信大家都想選覆蓋率%數越大的螢幕,但大家知道一片螢幕可以顯示的色域不是越高越好嗎? 越高只是自己看的開心看得舒服,但其他人不是啊~ 舉例來說,我使用很鮮豔的螢幕把我照片修的美美的,但傳到別人的畫面上看卻平淡無奇,這就是因為自己的螢幕過度飽和的意思。
但究竟不同色域間要怎麼溝通定義呢? 業界就此發展出許多顏色的標準規範,例如大家耳熟能詳的sRGB / Adobe RGB等等,仔細回想,你以前是否有發現許多產品都會描述螢幕覆蓋xx% sRGB等等的規格字樣呢? sRGB已經是目前最普遍的標準,網頁/瀏覽器照片大多都使用此標準,而這次,AERO15 OLED 覆蓋了DCI-P3 99% !! 沒錯你沒看錯,是99%。

DCI-P3包覆的範圍比標準sRGB大了約25%,意即如果你的照片/影片是建立在P3色域上所製作,你使用sRGB螢幕有可能造成顏色與實際設定有所落差,成品所採用的色域空間需要搭配對應色域的螢幕,這才會是最精準的,這次支援P3對於設計師來說可是一大福音!
那甚麼是DCI-P3呢? DCI-P3是電影協會所規範的全新標準,色域相較於Adobe RGB擁有更大的紅、綠色覆蓋範圍,Apple所推廣的Display-P3就是使用P3色域為基礎上做了一些小修改而成的。

技嘉強調很多年的校色,這幾年許多其他廠商也開始強調自己有做顏色調教,但這裏面其實學問可大了,很多廠商在玩文字遊戲,AERO調整的方式是每台筆電生產時,針對每片面板本身的特性進行顯卡訊號輸出調整(透過ICC profile去控制),因此你可以在系統中看到獨一無二的一個ICC Profile檔案,這個Profile檔案就就是你專屬的調整設定,這與其他人送幾片樣品到X-rite驗證後就宣稱有校色是截然不同的事情,講個小故事,採用這樣調整的始祖應該算是LENOVO,再來應該就是技嘉了。

下面附上幾張我拿最新款的Spyder X測試的結果給大家看看:
實際測試:DCI-P3 覆蓋99%、sRGB 100%、Adobe 96%。





AERO是筆電界的藍寶堅尼?
看到這次AERO15 OLED的設計我整個興奮起來,今年的AERO15比較帥,與先前的典雅又不同的感覺),而且除了黑色以外,又出了銀白色!!

新的AERO也重新改變了外觀設計,大大的AERO LOGO代表一種潮流? 而原先網格奈米印壓改成了這次的幾何線條,下方搭配金屬髮絲紋設計,從最大面積的霧面黑到亮黑反光線條延伸至底部的金屬髮絲紋,總共有三種層次呢,這次AERO整體的質感我覺得有大幅的提升。

AERO後方設計了一個滿獨特的金屬名板,很怕大家不知道你在用AERO就對了,上面一個大的下面一個小的,這名板上方還有獨立的小燈打光!! 覺得這設計真有趣… 但我覺得他看起來更像是一個車牌,不知道當初AERO的ID設計理念是不是把它當成跑車呢? 如果有技嘉原廠的看到希望能幫我解惑~~
看完幾個經典的外觀設計後,來看看AERO一貫的優良傳統吧!
那就是各式各樣的連接孔位囉,你要甚麼通通都給你~
一般功能性I/O包含:USB type-A x3, type-c x2, 以及RJ-45網路孔、3.5mm Combo Jack, SD讀卡槽等等
視訊輸出相當完整,不論你要DP/ HDMI/ Thunderbolt3/ USB-C通通都有! 基本上不用擔心沒有對應的輸出可以接你的周邊裝置。




Thubnderbolt3這幾年真的越來越方便,特別是在做影像處理,常常一張照片25MB,4K錄影素材動不動就破好幾GB的資料,有Thunderbolt3搭配NVMe SSD傳輸資料真的讓我省了很多時間! 不得不再繼續跟大家大力宣傳Thunderbolt3 ,當然未來USB 4.0也可以達到類似的規格了,期望這些高速I/O Port能盡快普及囉!
左邊加上右邊,USB Type-A總共有三個,我覺得三個很關鍵,如果一個插滑鼠,一個接外接SSD,有時要用到隨身碟我勢必得拔掉其中一個使用,三個剛剛好滿足這些作業需求。

螢幕一樣採用5mm邊框設計,其中一部分是橡膠膠條,主要是避免螢幕蓋上時鍵盤與螢幕表面接觸,外圍則是金屬框,加總起來是5mm, 但不知道是因為有將膠條修窄邊還是怎麼的,整體視覺看來比第一代AERO窄一些。

這次的鍵盤更換了廠商,變成一線大廠負責了,與原先的差異是甚麼呢?
1. RGB燈光:亮度更強、均勻度更好:以前都光在跑的時候可能有點不均勻或是亮度不夠足的問題,這次都有明顯改善。

2. 鍵盤按壓的觸感:又更軟了,這個我不知道該說好還是壞,每個人喜歡不同,但我喜歡的那種下壓反彈力道越來越少了,現在軟軟鬆鬆的我覺得觸感反而變普通,有點可惜。

貼紙上很明顯寫出本身的零件用料,包含Intel i7-9750H、Samsung DDR4-2666 RAM、Intel 760P SSD、Microsoft Azure AI、Samsung AMOLED螢幕以及搭配Nahimic音效技術等等特色讓你迅速對用料一目瞭然。,

另外就是Webcam,雖然位置在螢幕下方,角度不免還是很怪,對我來說,現在的webcam感覺變成一個列規格的項目了:堪用,但不好用;像是ASUS 就直接把鏡頭拿掉了也是頗有Guts。另一方面,AERO這次做了一個貼心的小功能,可以讓你自己打開關閉鏡頭蓋,畢竟每天鏡頭這樣對著你,能實體把他關閉也算是多了一個心安的感覺啦XD

AERO15 OLED支援Windows Hello,但是不是支援紅外線Webcam而是指紋辨識,這次Touchpad上面增加了一個指紋辨識,但我局得指紋辨識應該設定在觸控板的右方,畢竟大多數人還是右撇子,習慣性應該還是往右上方按壓手指,這是否有其他考量我就不知道了。
實際辨識速度相當快,大約一秒內可以完成,使用指紋辨識登入可以省去你打密碼進入系統的時間。
打掉重練的散熱系統
講完了外觀,開始講內在啦,散熱能力是大家很在意的項目,通常也是高性能筆電評比的重點之一,以往AERO不斷被別人攻擊散熱使用萬年雙導管打天下,這樣的時代終於結束了(也很佩服這樣的設計用了N年XD),AERO15 OLED這次打掉重練升級為五導管與四出風口 (後二左右各二),散熱能力比以往有大幅的提升。
另外這次的散熱不會再往螢幕吹上去了,以前有人提到使用時會闔蓋外接螢幕擔心熱散不出去,現在不用擔心啦! 熱都從後面吹走了~~

除了後方出風口外,側面也有出風口啦! 感覺很像是以前AORUS的設計! 該不會是AORUS團隊跑去開發AERO了XD
AERO的內在也是非常的強大,本身定位是RTX™ Studio Laptops,對於這種需要高速CPU
運算的軟體也要有相當大的系統調控能力,那就是Azure AI啦,先前AERO的AI不知道怎麼說就是很不聰明,常常用到生氣逼得我要把它關掉,過了半年,這次AI似乎有進步了(微幅?XD ),至少以往出現莫名風扇控制亂跳以及效能倒退嚕的事情不會再發生,我的用法就是AI打開讓他自己去學習,但我必須要說,不是每個程式都會有用,但若它成功辨別軟體並正確調控,確實對加速效能有一點幫助。

每日工作就是這些照片編輯,自從幾年前用了NVMe SSD就回不去了,別再用傳統HDD或SATA了啦,現在價格也很親民了,自己買一條1TB NVMe SSD來加裝也是四千內搞定,體驗過就知道巨幅升速的快感。
結尾前,還是要放一下跑分讓大家知道這台的性能:
Cinebench R15 1188分

R20 2541分

3DMark11 P 19374分

3DMark TimeSpy 6561分

3DMark Firestrike 16266分

3DMark Firestrike Extreme 8505分

Superposition benchmark 4K Test 5345分

Shadow of the Tomb Raider FHD Max Setting Average FPS: 74 fps

SSD SpeedTest: Read 2817 MB/s, Write 1590 MB/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