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GIGABYTE 六代P34W P35W P37X V5 外觀與差異總整理

這次因為可以在同一時間拿到P3系列這三台機器
所以想說做個總整理,讓大家可以在同一篇去比較三台機器的差異
雖然說三台的定位可能皆不相同,規格上也有些差異
不過大致上的比較,也讓想購買P3系列的朋友更了解這幾台的特色

在外觀上,其實乍看之下都還蠻相近的,顏色上僅P34較為不同,以鐵灰色為主。
其餘兩台則以黑色為主。
GIGABYTE 六代P34W P35W P37X V5 外觀與差異總整理

掀開螢幕正面的外觀,如果不特別去標示
三台的造型真的蠻像的,僅在鍵盤與觸控板有所不同

P34W V5的正面照
GIGABYTE 六代P34W P35W P37X V5 外觀與差異總整理

P35W V5的正面照
GIGABYTE 六代P34W P35W P37X V5 外觀與差異總整理

P37X V5的正面照
GIGABYTE 六代P34W P35W P37X V5 外觀與差異總整理

鍵盤的配置,因為P34尺寸為14吋,所以不會設計數字鍵
而P37系列在最左邊多了一排巨集鍵,其餘鍵盤配置皆與P35系列相同

P34W V5的鍵盤配置
GIGABYTE 六代P34W P35W P37X V5 外觀與差異總整理

P35W V5的鍵盤配置
GIGABYTE 六代P34W P35W P37X V5 外觀與差異總整理

P37X V5的鍵盤配置
GIGABYTE 六代P34W P35W P37X V5 外觀與差異總整理

A蓋的造型設計,在這一代的P35,如果是UHD版本的機型
在造型有點不同,就如我這次拿到的這台一樣
但如果是FHD的版本,外型則與上一代相同

P34W V5的A蓋造型
GIGABYTE 六代P34W P35W P37X V5 外觀與差異總整理

P35W V5 UHD版本的A蓋造型
GIGABYTE 六代P34W P35W P37X V5 外觀與差異總整理

P37X V5的A蓋造型
GIGABYTE 六代P34W P35W P37X V5 外觀與差異總整理

背蓋的部分,三台的設計都一樣,在中間有預留一個記憶體背蓋
方便使用者拆換記憶體,但如果需要動到硬碟,則必須拆開整塊背蓋

P34W V5的背蓋
GIGABYTE 六代P34W P35W P37X V5 外觀與差異總整理

P35W V5的背蓋
GIGABYTE 六代P34W P35W P37X V5 外觀與差異總整理

P37X V5的背蓋
GIGABYTE 六代P34W P35W P37X V5 外觀與差異總整理

拆開背蓋後,內部的零件配置
在P34系列,因為空間的關係,所以M.2的SSD插槽只設計一個
規格使用Type 2280,支援NVMe PCIe X4 & SATA
而P35與P37系列則有兩個M.2的SSD插槽
規格也是使用Type 2280,支援NVMe PCIe X4 & SATA

P34W V5的內裝配置
GIGABYTE 六代P34W P35W P37X V5 外觀與差異總整理

P35W V5的內裝配置
GIGABYTE 六代P34W P35W P37X V5 外觀與差異總整理

P37X V5的內裝配置
GIGABYTE 六代P34W P35W P37X V5 外觀與差異總整理

另外在2.5吋的硬碟,都是搭配一顆
P35與P37則是可藉由原廠配送的光碟轉硬碟盒來多擴充一顆
GIGABYTE 六代P34W P35W P37X V5 外觀與差異總整理

散熱器的設計,三台都是採用2根導管,其中1根使用較粗的設計
不管是CPU的供電或顯晶的供電與VRAM都有多加上散熱片幫助散熱
另外為了方便做清潔保養,P3系列的機器只要拆開背蓋
就可針對散熱器做拆卸,且不必動到風扇就可將散熱器拆下
算是非常方便的設計

P34W V5的散熱器
GIGABYTE 六代P34W P35W P37X V5 外觀與差異總整理

P35W V5的散熱器
GIGABYTE 六代P34W P35W P37X V5 外觀與差異總整理

P37X V5的散熱器
GIGABYTE 六代P34W P35W P37X V5 外觀與差異總整理

在I/O的配置上,P34W V5的設計與其餘兩台不同
在左邊的I/O配置,有線網路孔都在同一邊
P34W V5除了1個USB3.0外,還多了D-SUB介面與USB3.1,音源孔採共用式的
而其餘兩台則是2個USB3.0、讀卡機與獨立式的音源孔
GIGABYTE 六代P34W P35W P37X V5 外觀與差異總整理

而右邊的I/O配置上
P34W V5則使用2個USB3.0、讀卡機及HDMI2.0
其餘兩台則是1個USB3.0、1個USB3.1、D-SUB及HDMI2.0
還有多出1個mini DisplayPort
GIGABYTE 六代P34W P35W P37X V5 外觀與差異總整理

在機器的大小比例上,P34很明顯小蠻多的,尤其跟P37相比
而P35與P37兩者差異不大,最主要的原因是下方置手處的地方
因要設計光碟機的關係,所以下方設計得比較寬
也讓整體的體積大了一些
不過因為機器較薄,也讓重量不至於太重
P34官方公布的重量為1.7KG
P35官方公布的重量為2.4KG
P37官方公布的重量為2.8KG
GIGABYTE 六代P34W P35W P37X V5 外觀與差異總整理

====================================================

接著為大家介紹這三台M.2插槽的支援,P34系列因只有搭配一個插槽
所以支援的部分就如同上面所介紹的規格,是可支援NVMe與SATA介面的SSD
在P35W V5與P37X V5所搭配的M.2插槽,經測試後也是可支援2條NVMe的SSD
但因為晶片組是使用HM170的關係,所以並不支援RAID的功能

底下為P35W V5實測的紀錄
使用2條NVMe的SSD
GIGABYTE 六代P34W P35W P37X V5 外觀與差異總整理

在BIOS底下可看到2條NVMe SSD都有抓到
GIGABYTE 六代P34W P35W P37X V5 外觀與差異總整理

進入系統後,使用AIDA64軟體查看,PCI-E 2.0*4的Port也有顯示這2條SSD
GIGABYTE 六代P34W P35W P37X V5 外觀與差異總整理

溫度監控的部分也有看到
GIGABYTE 六代P34W P35W P37X V5 外觀與差異總整理

再來使用一條SATA介面的M.2 SSD,先將L9G裝到上面的插槽
GIGABYTE 六代P34W P35W P37X V5 外觀與差異總整理

在BIOS底下的SATA介面會看到該SSD
GIGABYTE 六代P34W P35W P37X V5 外觀與差異總整理

接著再把L9G換到下方的插槽
GIGABYTE 六代P34W P35W P37X V5 外觀與差異總整理

在BIOS底下可看到L9G已換至SATA Port 0的位置
GIGABYTE 六代P34W P35W P37X V5 外觀與差異總整理

再來進入系統後,裝置管理員也可看到L9G這個SSD
GIGABYTE 六代P34W P35W P37X V5 外觀與差異總整理

實際測試,這兩個M.2的插槽都是可支援NVMe或者SATA介面的SSD

效能的表現,測試雙裝NVMe SSD,看起來效能是有發揮出來
GIGABYTE 六代P34W P35W P37X V5 外觀與差異總整理

====================================================

最後我將這三台P3系列測試的燒機與遊戲溫度表轉貼過來
一次呈現3台的數據給大家參考
不過在P37的機器上,因是使用GTX980M的顯卡
在溫度上或許會比較高一些,但就測試數據看起來,其實表現得算不錯
而P34在改了導管後,溫度的控制有較上一代理想很多
除了導管的關係,另一個原因可能是風扇轉速的設定
在P34系列,CPU溫度到了70度後就會明顯聽到風切聲
也代表轉速在此溫度時會提高,有助於溫度的抑制
而P35與P37則是在80度後才會明顯聽到風切聲
所以在壓制溫度上會來得較慢一些

不過顯卡的溫度表現上,則是以P37系列表現最好
尺寸大,在導管與風扇的設計上也會較有優勢一些
所以P37X雖搭配GTX980M的獨顯,不過遊戲測試時的溫度與搭配GTX970M的兩台差不多
這點也是提供給在P35與P37抉擇的朋友一些參考數據

先來看看針對CPU做燒機測試時的一些數據
在使用LinX單獨針對CPU測試下,在功耗的部分,P34W V5是有來得較低一些
所以單獨測試CPU時P34W V5的CPU溫度最高僅來到71度

P34W V5的燒機測試表格
GIGABYTE 六代P34W P35W P37X V5 外觀與差異總整理

P35W V5的燒機測試表格
GIGABYTE 六代P34W P35W P37X V5 外觀與差異總整理

P37X V5的燒機測試表格
GIGABYTE 六代P34W P35W P37X V5 外觀與差異總整理

接著為遊戲時的溫度表現,P35W V5因拿到的是UHD版本
所以測試時多了UHD解析度的測試

P34W V5的遊戲溫度表格
GIGABYTE 六代P34W P35W P37X V5 外觀與差異總整理

P35W V5的遊戲溫度表格
GIGABYTE 六代P34W P35W P37X V5 外觀與差異總整理

P37X V5的遊戲溫度表格
GIGABYTE 六代P34W P35W P37X V5 外觀與差異總整理

====================================================

以上就是技嘉六代P3系列的總整理
希望這樣簡單的整理,能讓大家一次了解這三台機器的小差異
讓選購上能夠更清楚知道適合自己的機型
感謝大家的收看
2016-01-17 15:36 發佈
我在p34跟p35之間抉擇,想請問大大兩者哪一款散熱比較好,

看數據好像是p34,可是p35機身不是比較大嗎,散熱應該會比較理想吧
問一下樓主,現在這種薄型機顯卡是焊死的嗎?
有屬意p37w v5 或是msi GE72 看隔壁板ge72 高負載時會有電流聲,
不知道p37 在噪音及音效上是否比較好?

john田 wrote:
我在p34跟p35...(恕刪)


機身的部分因為厚度差不多,所以使用的風扇與鰭片厚度兩者差異不大
P35大概就是贏在導管有較長一些
但最主要的原因我個人認為是在風扇的轉速

內文有提到
在P34系列,CPU溫度到了70度後就會明顯聽到風切聲
也代表轉速在此溫度時會提高,有助於溫度的抑制
而P35與P37則是在80度後才會明顯聽到風切聲
所以在壓制溫度上會來得較慢一些

這有可能是在P35W V5的CPU溫度會比較高的原因

Chyi-An Pan wrote:
問一下樓主,現在這...(恕刪)


這薄型機的顯示卡都是焊死的喔!
高附載的電流聲在技嘉的機器上似乎比較少見耶!
我在測試時是沒聽到,但我的耳朵對於電流聲比較不敏感
不過如果硬要說噪音,可能就是風切聲在高轉時會比較明顯
這也是薄型機比較沒辦法避免的,因為要加強散熱,風扇的轉速自然就得拉高
不過技嘉在這一代已經算控制得不錯了,只要不是玩遊戲的狀態下
一般文書上網用,幾乎聽不到風切聲。
請問大大,我在國外看到2015舊款的P34的顯卡會因為溫度上身而降頻,所以FPS下降很多,請問一下會不會是這樣所以溫度P34比較好??


自己因為有國外出差需求 希望電腦在兩公斤以下

就P34W 跟 RAZER BLADE 在挑






可以幫忙測看看FPS嗎??

Eason.aus wrote:
請問大大,我在國外...(恕刪)


不好意思,因為機器已經歸還了,這部分沒辦法提供相關數據給你參考
不過以這一代的P34系列來說,在散熱上是有較上一代來得理想
所以我在測試的這段期間,並沒發生會有降頻的狀況
但因為氣溫有時可能也會影響到測試的結果
所以如果你到的國家氣溫較高,這部分可能會就有些落差

ChangChingYao wrote:
P34W V5

請問這3台的SSD原廠給的是否都是SATA介面而非M.2?
只看圖好像P34W V5是M.2,
另2台都是SATA?

twneo1985-ORI wrote:
請問這3台的SSD...(恕刪)


P34W V5要3K版本的才是搭配PCIe Gen3 X4的SSD
其餘P35及P37都是使用PCIe Gen3 X4的SSD。

但在通道上,這三款都是可支援PCIe Gen3 X4與SATA介面的M.2

ChangChingYao wrote:
P34W V5要3K...(恕刪)

先謝謝您的解答,
想再請教是否知道P34F V5所搭的256G SSD是否也是sata的呢?
感恩!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