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超便宜的dell筆電

soarwu wrote:
....現在才9號說 明天10的事情你已預知了!!!~~~

我把日期打錯了,已更正,謝謝您的提醒。
is1128 wrote:
有時候台灣的消費者已經快要把消費者權益無限上綱了?

以下部份文字取自我曾發表於PTT的說明:

如果消費者已經遵照指示完成所有的訂購手續,商家卻可以無故砍單,那下次難保不會有商家故意用大特賣引誘消費者註冊、騙取個資(尤其是信用卡資料,這些資料足以讓取得者任意盜刷,消費者還要承受訴訟的麻煩)、衝人氣。

在 http://yuyulaw.info/wordpress/?p=129 裡提到一個很重要的觀念,"違反平等互惠原則",商家不能把比對價格合不合理的成本轉嫁到消費者身上。
今天商家是擁有較大資源的一方,相較於消費者,他們有更多的資源來防止自己的利益損失,例如可以多聘一個人專門檢查商品價格是否誤刊、他們可以改善商品上架流程避免誤刊、他們可以設計販售機制,例如發現某商品訂單異常增加時便自動下架該商品,以減少損失...等等一大堆方法,怎麼會是把自己錯誤造成的損失統統耍賴不算?如果是這樣子,若消費者在一元起標的賣場低價得標了某高價商品,商家大可說這是他不小心設錯的,該商品價值高,不應該是一元起標產品,試問,消費者就該摸摸鼻子認栽?

以前廣告單常常搞一個噱頭說某日某物會大特賣,卻故意不提數量,消費者傻傻的跑去想搶購,到現場才發現商品數量遠不及現場人數,消費者平白無故被店家利用來衝人氣,所以現在才會規定要提示商品數量否則就應該無限制提供消費者購買特價商品。

當然你也可以說忘記標示限量數量的商家不見得每個都是故意的,也有可能是真的不小心才忘了刊,造成損失會很可憐。但是如果換一個角度想,商家因為怕有這種損失發生,所以不敢騙人、更嚴格審查宣傳單,讓消費者可以放心看傳單可以決定是否要前去消費購物,節省到處查證的成本,這就是一種進步。

同樣的,如果商家知道如果網路販售商品上架流程不夠嚴謹,就會立即導致損失,他們還敢馬馬虎虎的隨意標示價錢嗎?敢不像金融業兢兢業業的看待每一個數字嗎?

在現實社會中,人和人的互動很多都基於假設對方是誠信的立場,如果說商家可以賣貴算他賺到、賣便宜翻臉不認,那每個消費者變成要做非常多額外的自保動作。光華商場有一些店家喜歡搞一套沒貨又亂暗示價錢,搞得大家都要很精於比價之道才能在光華買到便宜貨,不然就要花很多時間去推敲商品的合理價位,然後跟出價差不多的老闆買,不然常常興沖沖的走回去最便宜的店家,老闆雙手一攤說庫存沒貨了,不能出貨。難道現在上網買東西也要受到這種折磨?因為很有可能看到便宜貨下了訂單,可是商家只要表示這是誤刊,所以統統有理由不出貨。

不可否認有些人會利用漏洞牟利,例如濫用七天鑑賞期、Costco 的30天退貨保證,但是大多數的人都是好人,這也是支持整個世界正常運行的重要關鍵,否則世界秩序早就被玩垮了。相對的,商家也應該秉持誠信來對待消費者,既然商家承認犯了錯,怎樣補償都是可以溝通,而不是直接關起大門連談都不談,單方面取消訂單,甚至採取欺騙的手段來對待消費者,導致消費者只能選擇1.算自己倒楣 2.要花很大的時間精力走法律途徑來對抗商家的律師、捍衛權益,怎樣算都是輸家。

所以我贊同在形成判例的時候要多保護處於弱勢方的消費者,因為有太多沒有浮上檯面的事情是弱勢方忍受強勢方不合理的對待,當然這有可能提供漏洞給不良的消費者鑽,但是一般而言,強勢方能承受的風險比較大,自保能力、控管風險能力也比較強,過度保護弱勢方總比過度保護強勢方要好。
cardon wrote:
如果消費者已經遵照指示完成所有的訂購手續


你以下的那些文字我都不看,因為你底下的那些文字,都根基於這個假設
所以我只看這一句,而且告訴你一個結論

「你並沒有完成所謂的訂購程序」

代表,你底下寫得那些東西,一點用都沒有

原因在這裡:
如果你「真的」有買過 Dell 的東西
Dell 本身會傳給你一張「報價單」
也就是代表給了報價單之後才是正確的購買流程
那時候才符合所謂的「誠信原則」
因為你相信他給你報價單,所以你回傳代表確認購買
這時候他就不可以不出貨給你

因為一般這類型的網路購物
簡單來說,上法庭的時候
Dell 可以解釋為「我只是邀請你來看這樣的價格,但是價格我還沒有同意」
雖然消費者認為我送出訂單就已經成立了,但是為了保障店家
法官會認為,店家也應該要確認訂單成立才算數
所以就很簡單

「你的訂單根本就不成立」

要保障消費者也要保障店家
這才是「平等互惠原則」
如果不懂,可以到法律扶助找律師,他會給你更完整的解答
2023,Pixel 8 石墨黑降臨
is1128 wrote:
而且也不知道這位消費者哪邊受害了
依照本人碰到的狀況來說,消費者被店家的萬元折扣廣告吸引,花時間依照店家流程填寫個資、信用卡授權資料完成訂購手續,結果過兩天店家客服打電話過來,騙消費者說上面有註明測試字樣,是一張測試訂單,希望消費者自願取消,查證後發現這不是事實,但是店家仍堅持這個訂單標價錯誤,要強制取消,並說明如果要堅持這個訂單,建議消費者去聯繫消基會或發法律函來處理。

請問這樣子消費者算不算受害? 還是您認為消費者的時間、個資、信用卡授權資料、額外花費的時間與精力(應付店家客服電話、必須找消基會、發法律函才有可能拿到貨)...統統不值錢或沒有立即發生實際財物損失(電話費、存證信函費用、請假上法院...不算的話),因此商家不需要對消費者負責、補償?

is1128 wrote:
「你並沒有完成所謂的訂購程序」(恕刪)...
依據 Dell 聲明上的說法來解釋的確是如此,可是一般習知的網路、實體店家購物流程本就是付完錢就完成訂購,Dell 網站上的訂購流程跟別的網路商家沒差異,卻想這種文字敘述假裝好像是有差異的來製造灰色地帶,如果它真只是把它當作一種邀請,那它就不應該要求消費者要輸入信用卡資料、不應該直接給使用者該訂單(若成立的話)匯款帳號,應該只能讓消費者勾選完想要的型號和留最基本的聯絡方式,等到 Dell 回傳訂購單的時候再要求消費者揭露更多的個資、開始付款動作(填寫信用卡資料/提供轉帳帳號讓消費者付款)...等。這樣才能讓消費者很明確瞭解自己所處的狀態是估價單、報價單、訂單...等,才不會有錯誤期待。

當然這樣子做會帶來 Dell 很大的不利,因為如此,網路購物行為的便利性就喪失了,可是哪有既有網路購物便利性,又可以保留隨自己高興想砍單就砍單的好事,那其他網路商家不就傻傻的跟笨蛋一樣嗎? 況且若照 Dell 的聲明走,贏家永遠只有 Dell,因為標錯價格被懲罰的永遠是消費者, Dell 可以直接對訂單不認帳,消費者卻要花時間精神去評估這張訂單是否屬於合理價位等等,這種好處統統歸給一邊的事情才不符合「平等互惠原則」吧?!

如果今天有 A廠商 和 B廠商 剛好都標榜旗下的某規格相近商品大特價,消費者看到A產品特價比B產品特價較便宜,因此上網下訂A產品,正常人應該也不會再訂購B產品。可是過了兩天特賣結束,A廠商卻通知消費者是他們價錢標錯,無條件砍單,可是這時B產品的優惠也過了,那消費者就是應該自認倒楣囉? 這時候是不是有可能衍生成消費者必須A產品、B產品統統下訂,如果A產品買到了就把B產品退貨,變成B廠商倒楣?

廠商A若不在乎商譽,就可以不認真的對待"審核商品上架"這件事情,反正大不了一句標錯了就無條件砍單,倒楣的是消費者、甚至禍延其他商家,可是偏偏又很難舉證損失,廠商A頂多被公平會罰個廣告不實(還不見得罰得成),看以前案例的金額也沒多少錢,比起要增加人力、改善流程控管來說便宜多了~

is1128 wrote:
如果你「真的」有買過 Dell 的東西
Dell 本身會傳給你一張「報價單」
也就是代表給了報價單之後才是正確的購買流程
若是如此,對照一般實體商店的買賣過程,那之前填完信用卡資料才拿到的單子就是估價單囉?我不知道台灣有哪家店是要先付完貨款才能拿估價單和報價單的。
即便是如此,對照 2008年2月 Dell 將 2707WF 從8999人民幣報為2515人民幣的事件,一開始 Dell 也是以"由於網站價格顯示出現錯誤,公司不能執行此款顯示器的原訂單"為由單方面取消訂單,可是後來還是發表道歉聲明,並按照原價格執行訂單,我覺得 Dell 這次的反應真的很不尊重消費者,都發生過這麼多遍,還不願意檢討,也不願意誠懇處理,令人失望。

is1128 wrote:
如果不懂,可以到法律扶助找律師,他會給你更完整的解答
嗯嗯,應該會去找他們協助,謝謝您的建議~
is1128 wrote:
你以下的那些文字我都...(恕刪)

不好意思,之前沒跟dell買過東西
不過我1/4下訂,信箱收到訂單信息後,1/5去匯款
訂單還未成立的話,為何又要給匯款資料呢
dell的網頁上也沒有任何說明....信箱到現在還沒收到價格有誤不出貨的信
並不是每個人白天都方便接電話的
八木 wrote:
不好意思,之前沒跟d...(恕刪)


勸你是別匯,到時候你退款又更麻煩
如果是信用卡購物,還可以賭一睹
就像我之前說的,他可以用他需要人員跟你對資料為由
才確認訂單成立,訂單不成立,就沒有事情
2023,Pixel 8 石墨黑降臨

is1128 wrote:
八木 wrote:不...(恕刪)


超便宜筆電的業務

中午打來說要出貨~

到目前為止,只有DELL與順發是認賠殺出的!~
其實DELL夠聰明的話,是可以只出部份的貨,然後說特價是限量的!!這下很難說它詐騙的嫌疑,因為它真的有出貨啊!!
不用爭吵了


dell要出貨了

就這樣了
還沒接到dell電話或是mail通知要出貨
不知道哪位還有接到這方面的通知?
  • 6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