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筆電入手確認沒問題就開始安裝各種東西,之前沒在研究 Stable Diffusion,換新電腦之後真的抓了才意識到模型檔都在比大的,首先就要解決容量問題,畢竟 512G 在這年代真的說不上大,手機容量都可以到 1T 了 (看看 iphone)。

A14 升級零件跟其他 TUF 系列筆電差不多,把四周的螺絲都拆下來,蓋子打開就好,但建議要有塑膠撬棒之類的工具,一方面也比較不會傷到機身跟下蓋,不用在那邊挖半天。

拆下來的蓋子長這樣,可以看到周圍是有卡榫幫助固定。

第二支 M.2 的螺絲已經先固定在鎖點上了,雖然說 A14 體積很小,不過網卡部份還是跟第二支 M.2 分開,不會互相影響散熱之外,也不太需要擔心 SSD 如果是雙面顆粒會有干涉問題。

電池的電源線先拔掉比較保險。

原裝的系統碟除了有屏蔽之外,看起來是有貼上導熱材料。

這篇文最早是想確認之前 01 有看到『A14 第二支 M.2 是低速』的這件事情,畢竟官網也沒有寫清楚,拿了之前筆電拆下來的 SN730 來試試看。

上機之後反而發現微妙的事情,原本以為會跑在 Gen3 x2,但 CrystalDiskInfo 寫的是滿血的 Gen3 x4。

CrystalDiskMark 跑出來的數據確實也是 x4 的速度。

想說總不會是 Gen3 有特別另外分配通道吧,請出另外一隻 Gen4 的 SN810。如果加上原本那隻 SN740,這樣算 WD 家 OEM 碟同學會嗎。

開機確認跑在 Gen4 x4 的速度。

CrystalDiskMark 跑出來的成績確實也是 Gen4 x4 等級,只能說是意外的驚喜,原本預期是只能跑 x2,後來查了一下詳細規格,這只有影響新的 Strix Point 平台,也就是 HX370 版本才有這個限制,華碩 A14 官網如果可以把 M.2 數量跟頻寬標出來就好了。

接著來測測續航力吧,先把電充飽。

測試方式應該算蠻直接的,Armoury Crate 設定靜音,開啟省電,保留 Wifi 連線,關閉藍芽跟獨顯,螢幕亮度最低,聲音透過耳機輸出,模擬手機分享網路在外面上網看 youtube 影片可以撐多久。


從 100% 到 34% 過了 3 小時 41 分鐘,粗略回推大概可以用 335 分鐘 (5 小時 35 分鐘),
如果真的完全沒有插座又有網路傳輸需求,要撐過整個工作天還是帶個行動電源比較保險。

電放得差不多之後惡搞的時間就來了。之前大概知道說 A 家的筆電充電門檻應該是 45w,那 30w 行不行呢,請來之前從西台灣買的 CUKTECH AC30S 探索版。

線材用 aibo 的 100W PD 數顯線,直接是吃滿 30w。

毫不意外的跳出效能警告。

放著不動,雖然電池沒有出現充電圖案,但其實電量是有在增加的,充 3% 約 5 分鐘。

30w 過關接下來換 20w。

這顆是 ukko 出的 P310A 3C1A 100W,算是台灣能買到相對便宜的多口 100w PD 充電器吧,他的第三組 Type-C 固定只能給出 20w 所以請他出來露個臉。

線材顯示抽了 19w,其實也差不多。

實際上放著不動也是可以充電的,充 5% 花了約 20 分鐘。

最後正經一點,45w 部分就是請老朋友出場了,Aukey 的 PA-D5,出差到處征戰多年還是頭好壯壯。

兩孔同時用的時候電腦圖示的那一個 Type-C 實際交握會給出 45w。

插上去之後 A14 的電池圖案也很給面子的出現充電符號。

線材顯示抽了 44w。

最後試一下滿電的開機情況下,A14 到底會抽多少電,閒置狀態大概會在 6-8w,所以上面測試 20w 也會充電很正常.另外也反映出 8845HS 筆電只用內顯續航力確實是有機會到 14 小時,取決於電池容量,如果變壓器效率以金牌計算,實際 DC 端算 5.4w,73wh 除一除就 13 個小時半,雖然現實一定是沒那麼理想,但至少有個參考方向。

但有在操作筆電的話,可能就會用超過 20w,長期下來對電池壽命還是有影響,如果會需要 PD 輸入長時間用,建議還是挑 60w 以上的規格,另外就是原廠磚頭充電還是相對快一點,純充電看電表 AC 端可以抽到 120w 沒問題,如果出門前急著補充電力,應該會比 100w PD 有效率。

會想知道這些其實也是因為之前 CUKTECH 有一顆很便宜的 30w 行動電源,如果完全不能充電的話,買來用途就比較有限了,現在看起來是可以放心,以上資訊分享給同樣喜歡特殊玩法的人,有閒錢的話再來測 USB4/TBT 的拓展塢,感謝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