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各大有線無線電視台所製作的直播節目,在生活中最常遇到的大概就是手機直播吧,畢竟手機同時具備鏡頭,又能安裝 App 並且有穩定的網路連線,效能又足夠,所以也是直播時常見的選擇。

當然,單純利用手機或是進階版的使用單眼相機加穩定器,然後將訊號發送到直播平台,這些都是畫面組成較為簡單,沒有太多的字卡或效果;在取材時擁有高機動性,可以走到哪直播到哪。
因此不管是個人或是企業,都常常會利用手機在 Facebook 或 YouTube 上直播。我自己就曾經協助過客戶在大甲媽祖遶境及國際展會中利用單眼相機搭配手機直播。

當我們要利用相機連接手機直播時,需要連接的設備跟電腦一樣多,甚至因為需要維持畫面穩定且隨時切換畫面,還需要加上不少器材,也更考驗攝影師的功力。

另外電視台也會採用第三方服務的方式,利用可 4G/5G 連線的設備直接串連攝影機直播現場訊號。
分享了幾種影音直播的作法,最容易的當然就是手機直播,那為什麼還需要利用筆電甚至額外的影音設備架設直播?關鍵就在於視訊數量、畫質呈現以及需要整合的內容數量上。
像是疫情期間天團舉辦的多次網路演唱會,或是跨年時各地區的活動直播,這些都需要許多效能良好且功能各異的設備共同作業,才能讓身在電腦或手機前的觀眾看到即時且漂亮的畫面,當然那樣的規模就相當龐大了。其中會動用到的設備除了攝影機之外,還包括許多電腦,分別處理原始的影音訊號、需要上的特效及字幕還有最後的直播設備。
相較之下,一般企業舉辦的研討會、線上發布會或是課程,所需要的攝影機數量約為 1~2 台,加上一路簡報畫面,最多僅需要 3 路視訊的環境,利用一台高 效能的筆電就足以因應,而由於如 OBS 之類的直播軟體不斷改版及演進之下,現在架設直播環境所需要的設備就越來越精簡,這也是我選擇的方向。

這是之前的工作紀錄畫面,可以看到線路錯綜複雜,並且為了聲音品質也是加上了指向性麥克風及混音器。
在早期筆電效能還不夠強大時,就需要導播機先行彙整所有的視訊訊號,並且由導播根據流程切換不同的視訊訊號,接著再將訊號送到電腦發送到直播平台上。光是負責操作與監看的人員就要 3 名以上,如果要同時發送到多個直播平台時,每個平台就要多一組人員與設備,在工作現場就會發現,畫面中雖然只有一兩個講者,但其實工作人員可能多達 10 人。

這張圖是一場錄製影片的現場,與直播相差不遠,就少了 HDMI 線、導播機與 OBS 主機。可以看到光是畫面中就已經有四名工作人員,如果加上導播跟直播監控人員,就遠遠多過受訪者了。
預算夠的時候,這些人力與設備都不會是問題,但問題就是並非每個案子客戶都有足夠的預算,對我來說,就只能在有限的預算裡面以最精打細算的方式找出最好的解決方法。這也是為什麼最後我會選擇利用筆電作為視訊整合的核心,同時搭配 OBS 建構直播平台,因為這樣的話,只需要一個人就可以監看系統,並且事前做好流程設計,根據時間點切換不同的場景項目,就能夠順利的完成一場直播工作了。

要讓一場直播順利完成,第一要件就是熟記流程並且瞭解在哪個時間會發生什麼事情,就算臨時發生狀況也才能知道該如何因應。所以我習慣在 OBS 根據活動流程設計好不同場景並加上註釋。雖然看起來很複雜,但是能夠確保跟流程的一致性,避免在共用場景的狀況下,勿用不同標題或字卡。
另外分享一下使用 Youtube 跟 Facebook 直播的心得。Youtube 身為影音平台,在直播當然有相當強的優勢,特別是它可以自動根據送來的視訊訊號,調整送出的畫質,同時在壓縮過程中保持穩定的品質,這點就是許多直播工作時的首選平台。
但是有時候會遇到需要使用 Facebook 粉絲團直播的情況,雖然同樣有支援直播,但是在執行過程中時常會遇到訊號不穩定,或是畫質飄忽不定的狀況,甚至有次我們還發生直播異常斷線。同樣的狀況,Youtube 會自動接續直播,但是 Facebook 在訊號斷線之後該直播活動就此停止,我必須要在短時間內重新開啟活動,輸入所有必須填入的說明及選項,當下真的恨不得自己多生兩隻手。
除兩大平台之外,也有客戶需要用 Zoom 或 Teams 直播的,這是因為他們舉辦的是有限制參與者身份的線上研討會,根據不同平台的設定不同,有時候我們前端的訊號經過匯集後,利用擷取卡送入的訊號取代 Webcam 使用,因此除了參與者帳號外,主辦方還需要設立另一個屬於直播用的帳號。也因此讓直播工作雖然看起來大同小異,但是在實際執行的時候,根據不同客戶的需求,我們這邊需要快速做出因應並提出解決方法,不僅考驗筆電的效能,也考驗工作人員的技術能力。

這邊以 Teams 的設定舉例,它的定位是屬於個人參與會議的方式,因此視訊畫面是以 Webcam 為主,因此必須要利用擷取卡將攝影機的訊號轉換到電腦之中,這樣才能達到客戶的目標。
這幾年接觸過許多不同型態跟規模的直播工作,客戶需求固然百百種,過程中出現過的問題也是千奇百怪,像是轉接頭上一秒還正常,下一秒就硬生生故障給你看;又或是彩排的時候一切正常,正式開始前突然麥克風出現靜電干擾;更別說神奇的 Windows Update 總在重大時刻跳出通知…
也是因為這些經驗,讓我深刻體會到適合且穩定的設備遠比一味追求頂級配備來的重要。雖然說電競筆電選擇有很多,相較之下,雖然 Scar 18 重量跟體積都偏大,但是能夠讓我工作穩定,並且滿足客戶需求,價格也在能夠接受的範圍,這就是我選擇的原因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