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時代的演進, 低電壓版的 Inlte 中央處理器逐漸邁入了第十代處理器; 我們再評測 ASUS VivoBook S15 開箱之前, 先來比較一下Intel 第十代處理器之間的進化了那些地方 :

首先, 第十代處理器推出的時間點就是 2019 年的 Q3, 它的定位其實就正好是取代第八代處理器的位置

同樣屬於低電壓版四核心/八執行緒的處理器, 最高運行時脈由 3.90 Ghz 提昇到 4.20 Ghz (註1), 可配置高 TDP 頻率同樣也由 1.80Ghz 提昇為 2.10Ghz

第八代處理器和第十代處理器在 Intel 的公示資料裡, 記憶體的極限值均為 64GB.
在第十代處理器裡, Intel 將記憶體的頻寬由原來的 37.5GB/S 提昇為 41.66GB/S, 同時也將記憶體的規格由原生支援 DDR4-2400 提昇為 DDR4-2666

在繪圖處理器的規格部份, 兩顆 CPU 的規格是相同的; 同樣都是支援 DirectX 12 及 OpenGL 4.5
外解螢幕支援狀況 :
4K支援 : 是, 最高可達 60Hz
HDMI 1.4 : 4096 X 2304@24Hz
最大解析度 (DP) : 4096 X 2304@60Hz
最大解析度 (eDPU) : 4096 X 2304@60Hz

擁有相同的指令集, 10 代處理器在內顯部份多了 24 個執行單元
同樣都屬於 PCI Express 3.0, PCI Express 總線道數都是 16
封裝和進階技術大體上相同,



第八代處理器支援 Intel 智慧型回應技術 : https://www.intel.com.tw/content/www/tw/zh/architecture-and-technology/smart-response-technology-brief.html
簡單來說, 就是透過小容量的固態硬碟去提昇傳統硬碟的速度.
在應用上, 相當於 Intel Optane memory 技術一樣.
第十代處理器支援 Intel Thermal Velocity Boost 技術 :
Intel Thermal Velocity Boost 又是甚麼呢?它其實就是進階版的 Intel Turbo Boost .
舉一個 i9-8950HK 的例子來說 : 在正常 45W TDP 時, i9-8950HK 的時脈可達基本的 2.9GHz.
當散熱和耗電都許可的情況下, 可自動超頻至概略 4.6GHz ,即所謂的 Turbo Boost 技術.
如果要令時脈再超越 4.6GHz 的界限, 在 CPU 工作温度低於 50°C 以及耗電情況容許下, 可以用 TVB 技術自動超頻多 200MHz, 達到單一核心最高 4.8GHz 時脈.
TVB 技術能提高電腦在單線程及多線程工作的效能, 用以應付短時間及突發的工作量,因此各廠商都可能會在內含 TVB 技術的筆記型電腦散熱設計上加強, 以求 CPU 時脈更快.

Intel MPX 是一個指令保護集, 避免因為記憶體錯誤造成系統的不穩定.
當然, 它也是有缺點 : 速度最慢可能會降低到原來效能的 15%
Boot Guard則是系統啟動金鑰的一個驗証程序, 用來維持系統安全性, 保護內建的作業系統金鑰的安全性受到保障.
關於第八代 (應該說是 8.5代)和第十代處理器的差異性就先暫時介紹到這裡. 我們現在開始進入正式開箱.
【開箱】

下午, 收到這麼一箱

商品型號驗証 : S532FL-0152C10210U 狠想紅無誤
P.S : 同型號不同顏色商品, 還有 : S532FL-0142S10210U 銀定了

原相配件, 包括電腦內箱和原廠包包
華碩隨機搭配的包包是雙肩後背式, 輕量化的包包, 還 OK

我們這次評測的規格 :
顏色 : 狠想紅
螢幕尺吋 : 15.6" FHD, WV
處理器 : Core i5-10210U
硬碟 : 512GB PCIE G3 X 2 SSD
光碟機 : 無
記憶體 : 8GB (OB)
網路卡 : WIFI 6 (802.11AX, 2X2 + BT)
週邊 : USB 2.0 X 2 (Type A) + USB 3.1 (Type A) + USB 3.1 (Type C)
作業系統 : Windows 10 64 位元
配件 : 3 CELL 42Wh 電池, 後背包, 滑鼠
製造商 : 達豐(重慶)電腦有限公司 (廣達電腦集團, 台商)
製造年份 : 2019 年
功率 : 65W

打開內箱, 整個質感還不錯 (個人主觀意識)

保固卡, 延伸保固建議卡, 快速使用手冊, 還有一包不知道是什麼東東 ??




這....滿滿的貼紙, 蠻特別的.

由左至右依序為 : 滑鼠, 變壓器, 電源線

華碩現在推出的筆記型電腦, 變壓器似乎都有縮小化的趨勢.
輸出功率 : 19V / 4.74A

變壓器的製造商 : 台達電子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嗯, 又是台商)

真的是蠻有質感的.

這次的 "狠想紅" 採用的並不是和上蓋相同的顏色, 而是採用了雙色系的設計
電腦的置腕處採用的是玫瑰金色來和主機上蓋一起做搭配.

電腦左邊的 I/O Port, 由左至右依序為 : USB 2.0 X 2 和電池容量指示燈

電腦右邊的 I/O Port, 由左至右依為為 : MicroSD 讀卡機, 耳機麥克風插孔, USB 3.1 Gen 1 (Type C), USB 3.0 (Type A), 電源插孔.
有的人覺得很奇怪, 為什麼華碩要保留電源插孔 ?
其實我能想到的理由 :
1. 不佔用週邊連接埠, 讓我們可以保留使用其它裝置的權利.
2. 使用原廠充電器, 可以讓電池充電速度更快.
後來, 我在官方網站果然找到了這個 :

充電 49 分鐘, 可以讓電池擁有 60% 的電力.

WebCAM 在電腦上方的中央位置, 左右各有一個內建式麥克風的收音孔.

這裡清楚的標示它是使用 Intel 第十代 Core i5 處理器

右手邊的置腕處清楚的標示了這台電腦的特色.
ErgoLift : 精密設計的 ErgoLift 軸承, 具備平滑流暢的雙動機制, 能以任何角度穩固支撐螢幕.
只要將鍵盤向上傾斜 3°, 可隨時維持最舒適的打字姿勢。.
NanoEdge 窄邊框螢幕, 提供了更大的視野; 主要特性如下 :
1. 新四面 NanoEdge 窄邊框設計, 搭載廣視角技術
2, 72% NTSC 為 VivoBook S15 帶來幾乎無邊的大螢幕和身歷其境的視覺饗宴.
5.2公釐窄邊框 + 15.6吋 Full HD 螢幕 + 88% 螢幕佔比 + 178 度廣視角

根據我使用 AID64 Extrame 測試的結果, 這台筆記型電腦使用的 LCD 面板是來自於 LG Philips LP15WFC-SPD1
相關參數配置如下 :

置腕處的右上角, 也清楚的標示出 S532 搭載的音效系統來自於 harman/kardon .

電腦的底瞉
也許是兼顧質感的關係, 所以它並沒有額外開孔方便我們安裝記憶體及 SSD . 但我個人建議華碩還是要往擴充的簡易性方面來考量會比較好.

電腦的機型及認証, 現在都是以雷射方式刻印於電腦的底瞉之中.

這張貼紙, 其實可有可無了.
(老實說, 真的看的很不清楚; 特別又是用白色的字, 視力差一點的完全看不出那個貼紙內的內容和警示語)
【拆機】

上圖藍色標示處, 就是它全部所需拆卸的螺絲; 腳墊下無任何螺絲鎖孔.
不過, 由於這台的卡勾比較緊, 所以拆機難度仍屬於 B 級.

相對上圖的底瞉位置中的螺絲位置.

將底瞉蓋板打開, 呈現出來的狀況.

S532 使用的電池用料, 來自於加百裕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台商)
加百裕也是一個電池的老品牌了, 1999年1月就和日本NEC技術合作,開始投入量產NB電池組.
這是很讓人放心的一個台商公司

電池通過的各項安檢.

無線網路晶片是採用 Intel AX201NGW
相關規格資訊 : https://www.intel.com.tw/content/www/tw/zh/products/wireless/wi-fi-6-series/wi-fi-6-ax201.htmlntel.com.tw/content/www/tw/zh/products/wireless/wi-fi-6-series/wi-fi-6-ax201.html
無線網路規格 : WiFI 6 (802.11ax)
整合藍芽規格 : 5.0
TR/TX 串流 : 2 X 2
頻率 : 2.4Ghz, 5Ghz(160Hz)
最大速度 : 2.4Gbps

原廠所搭配的 SSD, 有用隔熱膜包覆起來

SSD 下方也放置了隔熱膠, 降低 SSD 的工作溫度.
咦 ? 主機板上原生的 SSD 腳位居然可相容於 PCIe X 4 Gen3 的腳位

咦 ? 原廠外箱規格似乎不太對, 它所搭配的 SSD 竟然是 PCIe X 4 Gen3 SSD !!
(原廠外箱是寫 PCIe Gen3 X 2)

擴充延伸的主機板腳位, 支援的規格是 m.2 2280 SATA SSD, 並不支援 PCIe X 4 Gen3 SSD.
P.S : 我們這裡暫時來解釋一下怎麼看SSD是否支援 PCIe 3.0 X 4 ?
一般來說, PCIe 3.0 X 2 的腳位設計上, 通常是採用和 SATA 3 相同的做法 : B + M key

所以,我以 WD SN500 PCIe Gen3 X 2 SSD 為例, PCIe Gen3 X 2 SSD通常如下圖 :

而 PCIe X 4 Gen3 SSD 則不是這樣, 而是採用 m key 所設計.
所以, PCIe X 4 Gen3 SSD 以 Intel 660P 為例, 通常如下圖 :

而我們在這台 S532FL 的筆記型電腦上的主機板及 SSD 看到了單純的 m key, 所以這代表著 :
如果對速度有所要求, 未來也是可以購買 nVme PCIe X 4 Gen3 SSD 來把這個 SSD 換掉!!

電腦左邊的喇叭

電腦右邊的喇叭
整組音源系統都來自 harman/kardon , 基本上就可以預測音源效果還不錯
P.S : 我家裡桌上型電腦的 Speaker 就是 harman/karon 的, 只有一句話 : 讚 !!
【開機進入作業系統】

這裡就可以驗証了我們這台電腦的規格.
原廠預設就是 OB 8GB, 所以還有一個記憶體插槽; 最大容量可升級到 40GB (需搭配單隻 32GB DDR4-2666)

原廠內建的作業系統版號是 1903, 個人建議可以透過 Windows update 更新到 1909.

原廠所使用的無線網路是 Intel (R) WiFi 6 AX201, 它是可以支援到 802.11ax 的無線網路卡, 同時整合 Bluetooth 2.0

無線網路規格原廠搭配的是 Wi-Fi 6, 如果你家裡的基地台本身並不相容於 5Ghz 頻率, 可以到"裝置管理員" 裡面的驅動程式來做調整.

如果你的無線網路有支援到 802.11ac / 802.11ax 就不必變更.

獨立顯示卡部份, 採用的是 nVidia Geforce MX250; 在整體效能上, 根據 Notebookcheck 評論上, 概略相當於 GeforceGTX 850M - GeforceGTX 860M 之間的效率
下圖由上而下顯示卡分別是 : Geforce MX250 > Geforce MX150 -> GeforceGTX 860M -> GeforceGTX 850M







Geforce MX250 禸建的視訊記憶體是 2GB GDDR5
在內建 8GB 記憶體的情況下, 透過 nVidia Turbo memory 技術, 可將主機裡面 4GB 的記憶體分享給顯示卡使用; 所以視訊記憶體的總容量就合計有 6GB
視訊記憶體的介面 : 64 位元
視訊記憶體的頻寬 : 48.06GB/S
匯流排部份 : PCI Express X 4 Gen3 (和 nVme SSD 相同)

原廠現在隨機出貨的 SSD , 居然是 Intel 660P!!
所以, 這証實了我們之前拆機時所看到的 SSD 腳位是正確的 : PCIe X 4 Gen3

SSD 效能實測 : 資料隨機存取

SSD 效能實測 : 資料滿載量
使用 AID64 Extrame 實測 SSD 效率
Read test Suite :

Linear Read :

Random Read :

Buffered Read :

Average Read Access

使用 AID64 Extrame 實測 GPGPU 效能 :

使用 Geeks 3D Furmark V1.20.9.0
螢幕解析度設定於 FHD (1920 X 1080)


接下來, 以 3DMark Basic 測試 Time Spy 的成績, 同樣是設定在 FHD 狀況下.

結果狀況, 真的很淒慘.

Time Spy 總評分 : 1205
平均播放張數落在6.26 / 7.13 FPS
CPU 評分 : 2946
CPU Test : 9.90
其實這情況並不意外, 在Intel Xeon E3-1231 v3,搭配NVIDIA GeForce GTX 970顯示卡,系統主記憶體容量為8GB情況下, 測試評分也只有 1597 分, 要求上是很嚴格的.
接下來, 我們使用快打旋風 4 來做評測
測試環境如下 :



所以, 一般遊戲應該還行, 但是大作級的遊戲, 可能就很吃力了; 畢竟這台的顯示卡效率僅相當於 GeforceGTX 850M - GeforceGTX 860M 之間的效率.
【最後總結】
以一台時尚機種而言, 這台 VivoBook S532 狠想紅 的表現其實已經很亮眼; 扣除它本身的質感外, 兼顧商品擴充性, 整理性價比的表現其實是超出預期的.
如果你只是想要一台輕薄的多媒體機, 這台無疑是一個很不錯的選擇.
Delengkimo, 筆 2019 / 12 /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