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觀察筆電,想升級一下原有的 U6S,UX21 跟 UX31 評估之後發現有幾個地方不適合:
1. I/O 太少,無法滿足需求
2. 硬碟容量太小,我希望有 750 GB 以上的容量。
而 ACER Aspire S3 雖然可以接硬碟,但是沒有 USB3,電池續航力感覺上也是 soso。
我的想法很簡單:
1. i7 CPU
2. 8 GB Ram
3. 二公斤以下,愈輕愈好
4. 電池希望能撐六個小時
5. 750 GB 以上硬碟
抱持著支持國貨的精神,我找到了 U36 SG,華碩官網的 U36SG 介紹裡有 i7/8GB Ram 的規格
http://tw.asus.com/Notebooks/Superior_Mobility/U36SG/
我看中它的點在於:
1. 有 i7 CPU 這個規格
2. 可升級至 8GB Ram
3. 電池號稱10個小時!!
國外也有這種等級的機器開賣,請 google U36SG-XS71 這個型號,但是國內就只有 i5 在銷售。
請廠商詢問,所得到的回覆是 i7 機種台灣沒賣,這樣叫我們要如何支持國貨 ?
之前我買的 u6s 因為 nvidia 顯卡的問題燒機有回原廠一次,我仍願意再採購國貨,但是別人家裡的出 i7 全餐,台灣只出 i5 簡餐,這叫我如何買得下手 ?
如果只有 i5 可選的話,看來 R830/Z830 是不錯的選擇,至少還比較輕..
更正,剛剛詢問廠商的結果是:R830 確定台灣有 i7/8GB Ram/640GBHDD 這種規格的。我想這次大概要換台日系筆電來用用看了..
wyvernlee wrote:
最近在觀察筆電,想升...(恕刪)
其實這問題多半是台灣代理商未引進...
原因嘛, 原廠報價高, 代理商評估不好賣就不進..
一般筆電用到i7規格, 那價位都不會是主流大眾水平..
以雙A來說, 代理商當然是能少進就少進... 甚至根本不進..
因為賣得少, 價格自然壓不下來, 利潤少或整個可能還虧, 當然不幹...
代理商也賣很久筆電了, 它知道什麼價位適合賣什麼筆電..
小弟若手上有四五萬, 我可能也會選日系筆電了..
總之, 不是筆電廠不進給台灣.. 講白點你也可以自己去批個幾百台進來賣...
不過你要賣得出去, 問題基本上是出在代理商身上... 就像組裝市場..
現下很難找到AMD 的Phenom 960T一樣, 不是原廠沒生產, 更不是原廠不願賣..
是因為代理商沒進, 當然市場上就只剩庫存.. 像高規格的雙A筆電也是如此...
代理商的評估覺得不好賣, 就不進了, 原廠當然就沒訂單不會出貨, 就這麼簡單...
筆電原廠只負責生產製造, 及售後服務而已...
銷售部份都是盤商或代理商的責任... 原廠也只負責對它們放貨..
(所以不要傻到跑去皇家說我要買筆電..) 基本上只要願下訂單..
錢能匯進來, 原廠沒有理由拒絕下游代理商採購的..
所以, 問題出在哪, 應該是很簡單看得出來的...
wyvernlee wrote:
華碩在台灣是代理商在...(恕刪)
人有人的立場,商人也有商人的立場..
你覺得你很需要i7, 但是廠商卻覺得進了也不好賣..
這就是搭不起來, 卻很難說誰對誰錯...
商人沒有有錢不賺的道理, 華碩也沒有能做不放貨的道理..
一切都是市場供需問題...
如果你做生意, 一向是不計成本代價, 虧錢借錢也要做..
那抱怨一下就還合理, 反之, 想明白後就沒什麼可說的...
簡單說一下, 在台灣:
國產筆電的使用族群多半在萬字輩到3W左右, 最多不超過四萬...
四萬以上, 大部份人都會改選日系系統或高階商務筆電了..
若今天一台四萬五的雙A Ultra book對上Toshiba/ Fujitsu的同型機..
你認為市場勝負如何? 別蠢了, 這價位大家已經是有日系就往日系鑽了...
也許你與眾不同, 特別愛國, 但, 現實不會因你有太大改變...
這種高價位市場, 本身市場需求就算比較少的, 若代理商還不知死活進貨來硬幹日系品牌..
那就太無腦了, 現實攤開來, 到這種高價位, 你認為雙A除了基本硬體零件規格可以略高一點點外.
其實什麼輕薄, 耐用. 甚至美感, 都已經完全不是日系產品對手了..
在低價市場或三萬上下主流市場, 日系筆電很少打得贏台系的機海戰術及超高CP值的戰鬥力.
可是上到四萬以上高價位, 台系筆電就反做不出那種高階水準的筆電了..
身為筆電廠或代理商, 應該要有相當自知之明, 知道自己水平何在, 可以做什麼貨出來賣..
可以進什麼貨出來賣, 因為這些大商人不是消費者, 你買錯筆電, 大不了就是三四萬賠掉..
小菜一碟, 廠商呢? 他進一大批筆電(起碼數千台), 賣不出去然後最後認賠殺出..
損失是從幾百萬起跳... 你若是廠商, 你想擔負這個損失嗎?
講個小例子就好了, 前陣子某大廠年底財報, 光是庫存零件就損失高達30億...
當然那年有特別狀況發生(金融海嘯), 不能盡怪廠商本身推算不足, 但廠商太過樂觀..
讓自己的損失高於同業損失甚多, 也是事實....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