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suans wrote:
而台灣「沒有任何一項數據」顯示所得分布脫離了常態分配的圖表。
兩邊低,中間高,這是常態。
M是兩邊高,中間低,這是變態。(不正常的意思)
...(恕刪)
M型社會早就不只在日本,台灣,美國也都已是M型化了.
這個已被經濟,社會學家廣泛討論的議題居然被說成"假議題".
atalas wrote:
別理啥M不M了這都是...(恕刪)
hsuans wrote:
怎麼辦,我查行政院主...(恕刪)
alberthk wrote:
唉
商業週刊(如果H兄認為自己比商業週刊和大前研一專業,請跳這個連結)
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webarticle.php?id=23442
這兩個報導有引述主計處的資料
http://www.coolloud.org.tw/node/463
http://mychannel.pchome.com.tw/channel/class/show_preview.php3/?d=2007-08-27&enname=fyi&t=.htm&fn=main&view=1#0
hsuans wrote:
首先,如果你連商周的作文都相信,那麼我們不必討論下去了 XD
2、大前研一從來沒有在書中用過「M型社會」這個詞,就算他作了一張爭議性的圖表,
這張圖表是完全「針對日本」的,跟台灣一點關係都沒有。
這本書我拜讀過,本書的重點根本不是所謂的「M型社會」,他花了絕大部分的篇幅討論日本的經濟現況,只是這些東西對大部分的台灣讀者而言一點吸引力都沒有,因為日本跟台灣的情況「不一樣」。這就是為什麼商周要拿一個無關緊要的「M型圖表」作為本書的標題,並且用商周報導大力推銷的原因,因為不這樣搞這本書會少賣很多本。
3、你下面兩個報導,提到的都是一點:「貧富差距變大」
什麼叫作M型社會您知道嗎?
大前研一的說法是把所得分組看人數分佈,一般的數據都是常態分佈
最窮的人很少,越往中產階級的人數越多,過了最高峰開始下降,這是常態分佈。
貧富差距擴大的意思是:「窮的人變多了,富的人也變多了」
呈現M型條件更嚴格,要窮的人跟富的人數量,都超過中產階級的人才算。
因此M型社會下貧富差距的確大,但是光是貧富差距大,離所謂的「M型社會」還遠得很。
你想想看哦,所謂的M型社會是路上開的車子全部都是賓士法拉利。
在路上的人全部都趴在地上乞討,因為根本沒有人開得起國產車(沒有中產階級哪來國產車)
您想想看,現在大馬路上的雙B跟裕隆福特,哪個數量比較多?
法拉利NB跟三四萬NB,哪一種賣得比較好?
夜市跟微風廣場,哪裡的客人比較多?
那你就知道到底所謂的「M型社會」到底存不存在,有沒有可能存在。
我們回到EEEPC的話題,如果台灣真的是M型社會,那麼對不起,M的左邊突起那一塊,根本就沒有閒 錢買的起EEEPC,這一塊的民眾連溫飽都有困難,還有一萬閒錢買得起電腦這種奢恀品?
alberthk wrote:
討論這個挺有意義,不...(恕刪)
hsuans wrote:
對不起。
從圖型上看。
常態分佈像是一座兩邊低,中間高的山。
「︿」
貧富差距擴大,中產階級變少的結果,是這座山還在,只是變扁了。
就像本來是玉山,變成富士山一樣。(事實上富士山還是很高啦)
可是所謂的M型,是,這座富士山不但沒了,旁邊還多了兩座大山,然後原本富士山的區域變成了一座山谷......
當然啦,您要說叫「逐漸M型化」我也不反對。
只不過根據大自然給我們的經驗,古老地層隆起的山脈會隨時間而逐漸變矮,但是要夷為平地都不太可能,何況是用山谷取代高山。
我前面說到,等到路上跑的雙B比福特多的時候,再來討論富人是不是比中產階級少還來得及。
事實上M型社會這個名詞之所以有吸引力,就是因為有錢人太少的緣故,
如果真的M有右峰那麼多人,過好日子都來不及了。那麼誰會關心這種「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