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

[分享]不低調的超輕巧筆電首選華碩U1F筆記型電腦

ck0307 wrote:
可以順便比一下國民平...(恕刪)

這應該沒有什麼關係吧....
那想反請教您一下...
如果U1F中國也有上市的話
一台是不是只要2萬塊就買得到了嗎?
HPU wrote:
這應該沒有什麼關係吧...(恕刪)
會沒有關係嗎?請不要用特例的中國來比!如果真這樣比的話,只是毫無意義的筆戰罷了,我不太看得慣人家認為mobile01只是他一個人的,非要硬拗成完全自己對,台灣當肰是要跟日本市場合理的比,你難道認為拿台灣跟中國大陸市場比,是合理的比較嗎?要記著一點,華山不是你一個人的,mobile01也不是你一個人的。
那為什麼有些日系筆電在日本賣得比台灣便宜??
ck0307 wrote:
會沒有關係嗎?請不要...(恕刪)

華山又是啥啊....
好像我沒提到華山還是Mobile是我說的算吧?

這樣吧,既然妳說中國是特例(先不管為何你定義中國就是特例)
中國為什麼就不能拿來比較呢?
更何況以我在內地所看到的
報價反而都比台灣來得貴耶...
關於這個您有什麼高見嗎?

還有,我拜託你"實際"舉出有哪個國家賣的比台灣還便宜的
順便提供一下該國國民的平均所得是多少
免得說是在打筆戰,我們就以實際例子來看嘛...
拜託你囉!!!
一定一定要回我喔...
ck0307 wrote:
會沒有關係嗎?請不要...(恕刪)


電子產品本來就沒辦法用國民所得衡量.


低所得的地方就真的要比較便宜嗎?


賣到高所得的地方就要加價嗎?


成本是不變的




wii賣到哪裡價錢也都差不多阿~


日本的國產泡麵對日本人而言不貴, 不過賣到台灣就大家都嫌貴了. 因為成本就是那麼高. 降不下來

對低所得的地區來說, 當然會覺得負擔過大.
日本的NB廠家對日本市場的價格一向比台灣或其他亞洲國家為低, 為什麼? 因為量大(日本人口一億多). 量大則銷售商從製造商拿進貨價就可以壓下來. 這也是為什麼水貨商會有空間. 而且日本企業對自家市場總是優惠自家人的傾向. 同理, 美國也是一樣. 大多數的消費性商品在美國為什麼便宜? 因為量大.

所以, 華碩這台外銷到日本和日規日本機比確實不太好比. 因為日規機在日本本來售價就相對便宜. 這一台如果賣29萬日元, 則約和SONY TYPE G的海外版相當. (不過日本國內版的TYPE G最低價為20萬日元左右, 請留意此二版本的規格並不相同).....再加上這U1F台走的外型風格....老實說, 可能並不太符合日本市場的口味, 若再考量到華碩在日本能提供的售後服務能量. 它在銷售上可能會滿辛苦的.

在日本打廣告是很貴很貴的. 不打廣告售價都那麼高了. 再打廣告的話, 機器會更貴了. 似乎並不是一個可行性高的方案.

個人覺得在日本和日規機比不太好比. 因為日系電腦在日本母國市場的價格真的很有競爭力. 這是事實, 大家也沒有必要在國民所得或台日之間定價上來爭論. 也許拿去其他第三國比較好比. 拿英國來說好了. 主力NB廠牌都是外來進口貨. 日系台系在英國都是外來貨, 這樣子來看價格也許比較客觀.

華碩這一台在英國的官價為1351鎊(含稅, U2400, 1GB RAM, 80G HD, Vista Business)

主要競爭對手的官價:

SONY VAIO TYPE G: 1699鎊 (含稅 規格同台灣那台118)
SONY VAIO TYPE TX: 1999鎊 (含稅, 規格U1500, 2GB RAM, 100G HD, Vista Business)
Thinkpad X60-UX0GMUK: 1447鎊 (含稅, 規格T7200, 1GB RAM, 100G HD, XP pro)
Fujitsu Siemens LIFEBOOK Q2010: 2300鎊 (含稅, 規格U1400, 1GB RAM, 60G HD, XP pro)
Fujitsu Siemens LIFEBOOK P7120: 1483鎊 (含稅, 規格P-M753, 1GB RAM, 60G HD, XP pro)
Panasonic Toughbook CF-W5: 1680鎊 (含稅, 規格U1400, 512K RAM, 60G HD, XP pro)
Panasonic Toughbook CF-T5: 1550鎊 (含稅, 規格U1400, 512K RAM, 60G HD, XP pro)

誠然, 英國的國民所得比台灣高(請參考文末表列), U1F在那裏的價格也確實比台灣為高(英國售銷稅率為17.5%). 不過, 其競爭對手在英國賣得似乎更貴(在個別市場中和對手商品之相對價格比較下, 當可以排除不同市場間國民所得高低之因素), 平心而論, U1F在英國市場的價格相較於列出的幾個對手而言, 其實十分有偠格上競爭力.

從華碩在英國的對U1F價格定位上. 相信大家可以自己評量U1F在自家母國市場台灣的定價策略為何.



P.S. 提供GDP PER HEAD 的數字供大家參考:

2006年 GDP PER HEAD

(未經消費力加權)

台灣: USD 15,203
日本: USD 35,757
英國: USD 37,023

(消費力加權後)

台灣: USD 27,721
日本: USD 30,615
英國: USD 30,436
小弟認為 華碩 已經擠進世界大廠 他的資產約一兆八千億日幣 NEC 為兩兆1千億. 我想區區上億日幣的廣告費 應該
對華碩 來講 應該是沒問題吧. 去年的10月華碩本格化 日本筆電市場參入, 200台限定Lamborghini VX1 39萬日幣
全部完賣 SF6 不確定 沒公布.

華碩有心要打入 日本筆電市場的話 就應該大手筆 宣傳~~~~ 這種錢是省不的的
希望 華碩多多加油喔~~~` 進攻日本市場.


華碩的資產沒有那麼多唷. NEC雖


請參照亞洲週刊2006年版的亞洲1000企業排行

http://www.yzzk.com/htm/events/2006_1000/content.cfm?Path=Industry2006.cfm&F=it2006

NEC總資產有353億美元. 華碩的總資產則為69億美元.

年營業額NEC為473億美元, 華碩為111億美元.

其他日本電腦界的要角:

富士通總資產345億美元, 年營業額434億美元
東芝總資產428億美元, 年營業額575億美元
新力總資產962億美元, 年營業額678億美元
松下總資產722億美元, 年營業額806億美元
夏普總資產232億美元, 年營業額253億美元

世界大廠的定義並不明確. 我們不用去研究這個. 但現階段華碩的規模說真的和這些日本電子大廠比起來, 還是比較小. 飄洋過海在這些日本大老虎的老家, 行銷子彈是不太能去和人家在地的大廠比的. 再說, 想要賣多少台呢? ,額外花上億的廣告費打下去, 要賣多少台機器才能讓廣告費回本? 華碩在日本預定的U1F出貨量本身不見得有超過那個數字. 這樣子並不合行銷的效益. 作生意要穩紮穩打.

從另一家台灣"世界大廠"的例子我們就知道, 好大喜功的作法, 爽得了一時, 做不久的. 對自己的口袋深度要有自覺. 一下子就不把世界大廠級的對手放在眼裏. 往往最後吃虧的還是自己.
電子產品在當地的售價,除了製造成本與運輸成本以外,
在銷售地的行銷費用、銷售通路費用、維修體系費用也是影響售價的重點!

華碩剛切進日本市場,銷售通路要新建,
企業形象與產品廣告要新建,
維修體系也要新建,
與日本國內廠商前述項目都已有現有資源可供利用的狀況下,
成本一定高許多!
因此華碩目前產品在日本賣的貴,也是實際反應產品各項成本之結果!

值得肯定的是,產品賣得貴,還賣得出去,表示品質受肯定,
具有超額利潤可以貼補剛切入市場的額外成本!
(這是要切入日本市場不容易的地方!)
小P
bobocat wrote:
華碩的資產沒有那麼多...(恕刪)


bobocat 的中肯發言給我們更進一步的了解。
先聲明我不是pc玩家,但剛好專攻電子材料,博士又是在日本念。我想我可以提供較不同
的觀點。

如果各位可以閱讀日文的話,去看看sony G 與panasonic Lets note的 開發者的話。
在商業輕量可攜型NB的使用者訴求,除了重量之外,最重要的要求是電池耐久性以及耐摔
防震的安全性。

赴客戶處簡報洽商,不會因中途NB摔落損傷硬碟或液晶螢幕破裂而破局,電池持久性夠則
可以從容工作整日而不必擔心找插座。在這方面,對商業人士而言,NB的信賴度與可靠度,
比外在的美觀與顏色更重要。

在此訴求上,都需要精深的材料工業的支援。Lets note的無風扇設計是將底座改採輕量的
高熱傳導型石墨素材做整體散熱。長效電池不是只看mA容量,而是看電極設計與鋰離子純度
,99.99%與99.9999%,其反覆耐充電性是完全不一樣。所以MIJ、MIT與MIC的電池在
消費者眼中的評比自然不同。而panasonic獨特的電池技術是其NB電池長效的秘訣。(各位
有沒注意到sony與panasonic連乾電池都做。)

Vaio G是針對Lets note而來的。使用三層碳纖複合材料,液晶螢幕內的膠框採浮動式設計,
可以大力扭動螢幕而不破裂。內部硬碟用是連生雞蛋掉落其上也不會破的防震材做四角包覆,
這些都是針對要比lets note更勝一籌。所以Vaio G根本不需防震袋,我個人則是裝入大信封
,放進手提包提了便走。


這兩家日本廠商都是從家電、影音的消費品而來的,日本的消費者又相當龜毛與具有品牌成見。
華碩(及微星技嘉麗台等)在日本組裝市場的知名度大,但普羅大眾不一定認同。U1F的目標市場
(假想客戶層)應該與vaio G不同。在大家的眼裡U1的精緻與"質感"比較適合soho 個人工作室,
設計師等凸顯個性的消費群。type G 則為商業上衝鋒陷陣的機種反而是樸素簡單,訴求符合
一般商業場景的"機能美"。如果是這樣,在與vaio ,lets note市場區隔下,U1F在日本賣得貴
又限量,才反而可以有斬獲也說不定。

在日本打自有品牌是相當辛苦的。acer的全球市占率是asus的三倍,還是先從第三世界,歐洲
到今年的成功強化美國佔有率,但日本市場還不大敢碰。其實目前PC的性能主要多受Intel 與微
軟所制約。各家的設計創新實在有限。asus是比較用心的廠商,但除了設計與組裝的核心技術
外,在相關關鍵材料的進一步深耕與整合努力,可能才是與日本廠商較勁的重要課題。
  • 8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8)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