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畫」是 Animation ,英文是指「生氣」,可推義為「令某物活起來」,所以泛指把不會動的靜物,拍成會動的就叫Animation。 泥膠動畫,由沙或鹽點撥拍成的動畫也可拍成很藝術的短片。 當然,這包括了「卡通」 Cartoon。
嚴格而言,今日的動畫已不能以「卡通」稱呼,因為跟本就沒有「原畫」存在,多是以「RETAS STUDIO /RETAS!PRO」之類的軟件製作。 卡/咭不起來了。
今日, 動畫(Animation)是一個很多人都明白和欣賞的媒體。 20年前,一般人只知道「卡通」(Cartoon)。 當時,除了一班「宅男」,沒有誰關心甚麼是「動畫」。
據曾在東大開科講授「Otaku(御宅族)文化論」的岡田斗司夫研究,早期的動漫Otaku充滿自信及專業精神,有對外溝通能力。真正的otaku對動漫有專業的知識、讀解作品中每個符號的技巧,及同時是動漫品質保証人及批評家。Otaku甚至可以從消費者轉身成生產者。他指出 Otaku的精神是努力、進取、自我表示及跨國界血緣。 美國的StarTreker也是類似的存在,是次文化的一種,而現時透過Internet,在「長尾」效應下,絕不是少眾的「怪行」,只是「非主流」罷。
而這正是我們一群「宅男」當年的寫照,於是,為了推動「動畫」文化,我們聯同浸會和樹仁兩間學院的藝術會和電影會,搞了1986和1987年的「日本動畫藝術展」,在香港太古城和樂富巡迴展覽。 我是這兩個展覽的製作總監,展覽的文章,多出自我的手筆,說起來,是20年前的事了。那年代,「宅男」也不是單窩在家的,動力指數也是很高的。
當時,科幻故事的電視電影受技術限制,拍不出甚麼看頭,那有今日那麼多電腦特技。其時正是日本動畫的全盛期,想像力不受實物限制,令人感動的故事,在光影中打動人心。當時,得到日本方面的德間書店和東映動畫協助,我們展出了日本動畫有關的技術和作品,令很多人認識到甚麼是「動畫」。在香港,「卡通」兩字漸漸越少人提起,「動畫」變成潮流用語,相信和那年代很有關係罷,算是自吹自囉一下罷。
到現在,電腦動畫在電影裡成為主流技術,為的就是要把幻想裡的影像和故事,分享到每個觀眾的眼前,動畫也好、鏡頭也好,都是說故事的利器,有分別嗎? 很多電影更以「有多少個電腦動畫特技」為榮,為賣點。 時代變了,要update一下觀念好。
這文算是骨董級退役「宅男」對「動畫」這名詞的辯護罷! 然而,「動畫」已經可說是「資訊科技產業」的一個部份,不妨用點新眼光去看待它罷,不要和時代脫節了!
好故事,是不會被載體限制的。 施主,你著相了。
P.S. : 不要亂說動畫就是「宅」啊,玩ACG CrossPlay的性感正妹會不理啋你啊。(以下是台灣的cosplayer,是不是正妹自己評罷......我娶老婆了,失去評審資格了........)
http://farm3.static.flickr.com/2063/2133797332_c98530079f_o.jpg

那些搞不清楚"宅"和"隱蔽青年" (引きこもり, hikikomori) 分別的, 先去認識一下岡田斗司夫吧
樓上的mindworker大大解說得非常精闢, 可否私下交流?
mindworker wrote:
P.S. : 不要亂說動畫就是「宅」啊,玩ACG CrossPlay的性感正妹會不理啋你啊。
Crossplay的性感正妹? 您確定沒有打錯字?

還是說您喜歡寶塚系的男裝麗人?
那反過來的偽娘呢? (光速逃)
gp1288 wrote:
其實我也是第一次在動畫中看到ASUS,大部分還是以VAIO為主
那部動漫SONY也算是幕後金主



其實日本動漫,並不適合小朋友觀看,第一看不懂,第二內容有點越界(輔導級居多),第三日本播放時間是深夜2-3點
別懷疑,日本動漫絕對深夜2-3點播放的,為什麼?
曾經引起爭議的某部動漫最後一集,把男主角砍掉的畫面,絕對不適合小朋友觀看
我想這位樓主也因該很清楚
無限創意無限驚奇---怡利Noahpad 迷你筆電↑↑↑圖片版權所有為該版主的↑↑↑

內文搜尋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