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oak wrote:
那派施崇棠來親自道歉...(恕刪)
斷章取義就是這樣吧!護航也要拿出道理
原文不是寫了~
18MTR wrote:
請華碩誠實面對你們生產品質,馬虎打混~有一批為數不詳的S14鍵盤凹陷問題,不是等到顧客自行發現,個別反應後才個案處理。
BRT wrote:
我比較懷疑, 這個bug不是簡單換一顆螺絲這麼容易解決....
很可能跟C蓋模具有關. 或者是C蓋下方沒有設計適當的支撐點(support).
18MTR wrote:
BRT兄,果然是高...(恕刪)
BRT wrote:
(個人猜測, 原因很多種, 不知道怎麼設計,
C蓋肉厚很薄是肯定的, 凹陷處下方是否有鎖螺絲?
"被下方螺絲拉凹陷"的可能性很低但不是沒有,
銅柱被偷掉? 鎖螺絲直接鎖塑膠螺柱肉? 造成磅數無法準確控制?
不拉緊就鎖不緊/拉緊又造成某個比例的凹陷..?
假如如此, 那原始機構/模具設計螺柱的直徑就塞不進銅柱了(俗稱埋釘),
這模具要改很大, 螺柱周圍有沒有空間可以讓開?
螺柱改大要埋銅柱, 那肉厚相對應該要增加/否則成型會有問題?
我猜不是小問題...這個機構R&D可能因此會很黑...><
(大改的Repeat tool正在開...><)
恕刪)
18MTR wrote:
BRT兄,果然是高手,應該是業界人士
點出許多說了許多工廠程序與點出問題關鍵麻煩。
換C蓋是最麻煩的召回,除了更換是很大件外,並沒有比手機換殼簡單,而且還很佔位佔空間,也花時間。
螢幕兩片外殼雖然是不拆,但螢幕要與下機身分開。
其實C殼確實很軟,因為共開了80個鍵盤孔(下方是整片鍵盤模組)1個觸控板大洞。確實要看內部設計,如果內部是因要求輕薄,沒有埋螺柱,鎖放幾次就差了。
推測維修流程~
A 現場等候,資料建檔、檢驗外觀配件、收件
B 進內部維修區、排隊等候拆機、合理時間拆機換新殼
C 人工基本檢測與跑程式檢測測
D 取件、打單,雙方作基本檢測、點交
大概最快就是30~40分鐘
維修費用,連工帶料,不含客戶時間損失,應該是250~500元,
商譽是看能否危機變轉機,以後成為商機~「了不起。負責」
其實華碩維修中心也以不拆機方式作初步狀況了解,是完全正確,讓真正問題留到回廠分析。
應該華碩維修也沒遇過這問題,所以筆電送判定進入內部時,有稍微耽擱多了十幾分鐘,導致後來與業務約定時間晚到。
經銷商在第二個鍵盤凹陷S14有建議,可以把螺絲放鬆試試(看似否會回復);確實是標準的分析,但那時是認為最好別動;(因為工廠出貨鎖螺絲都是電動,有一定規定磅數,既快又緊緻;如果自行用螺絲起子手動旋開,卻有讓螺絲表面產生痕跡,從外觀檢驗,可能又是消費者或是代理商問題,變成責任是我們)。
其實待過生產線,做久了都會有工作經驗或感覺,有些問題流出去有不得已的原因,可能誰也不知到究竟問題品,rework重工清乾淨沒,上面也有來自上方壓力,所以並給我們下方壓力交代別再追,或是放了它,其實都是在賭機率。
但如果是某個料件確實有問題,為了生產與產能,等於是做出整批有問題瑕疵品,最後會爆出問題是正常的,該要爆就會爆。
不涉及功能的外觀,你客戶大概是算了,原諒你,還幫你找理由,但他不是果粉的信仰崇拜,是替你圓場~工廠難免會犯錯或省成本,而是拿你跟品質差的廠商相比~來比爛,品質是要碰運氣,而不是或建立在廠商對客戶良心。
要比爛,你不見得是最爛!(聊表安慰)
只能說,當年廣告詞太響亮,深植人心。
如果是刻意輕忽品質,還是製造出,不是無心之過,那就是~激怒行銷!
BRT wrote:
我以前的(古老)經驗, 最複雜的還不是C蓋,
而是D蓋...因為是外觀件又是內構件...><
D蓋在模具和成型技術上最難克服(也開一堆大孔: CPU/RAM/HDD DOORs, BATTERY MODULE/...噴漆色差還非常難控制).
也最貴.
我猜測不是簡單一顆螺絲就可以輕鬆解決, 是因為ECN工程變更一顆螺絲太快了, 馬上改馬上導入,
不會通過PM/R&D/DQA再下放到量產, 還通過整條產線到出貨.
個人猜測, 原因很多種, 不知道怎麼設計,
C蓋肉厚很薄是肯定的, 凹陷處下方是否有鎖螺絲?
"被下方螺絲拉凹陷"的可能性很低但不是沒有,
銅柱被偷掉? 鎖螺絲直接鎖塑膠螺柱肉? 造成磅數無法準確控制?
不拉緊就鎖不緊/拉緊又造成某個比例的凹陷..?
假如如此, 那原始機構/模具設計螺柱的直徑就塞不進銅柱了(俗稱埋釘),
這模具要改很大, 螺柱周圍有沒有空間可以讓開?
螺柱改大要埋銅柱, 那肉厚相對應該要增加/否則成型會有問題?
我猜不是小問題...這個機構R&D可能因此會很黑...><
(大改的Repeat tool正在開...><)
BRT wrote:
銅柱偷掉, 是我大膽猜測...><
搞不好連螺絲都沒用點膠的...><
整台筆電下來都這樣的話, 確實可以省不少錢...><
C蓋會凹陷, 那不就補一塊肉上去就好了嗎? 那很快...
問題是要補多少肉? 補太多又凸起來...><
RMA重工, 也可能換新改的C蓋解決, 也可能用絕緣緩衝材增厚解決...
18MTR wrote:
確實很麻煩!
在代理商處,店員是有翻到D蓋下方的相關位置,有看到一顆中央螺絲
關鍵還是看C件蓋下方怎麼設計的,如果以原殼維修是一定要加墊片補高,是其中一個對策。
比較好奇是底部那顆中間螺絲長度,是不是太短,在設計圖中應該可以看的出來;C蓋有沒有埋銅柱,鎖的磅數為何。
S14鍵盤凹陷是~
偏向左中間部分,右中間是正常,照片只放出照其中一排位置,其實是三排凹陷,中間最凹。
是不是C蓋下方,左中方,也就是凹陷處少了1到2塊墊片,否則怎麼右中間怎麼不會凹陷。同樣問題在S15也發生。
應該是非刻意的設計疏忽!做設計難免會遇到問題,誰都會,又不是簡單設計。
麻煩是除了S14會,另一套S15的C蓋也會,最好是修模能改進。其實對策可能就在C蓋右下方,它怎麼不會凹。
其實千挑萬選S14,是有兩個工程美學設計細節~
■ 窄邊框設計~
所以廣告標榜13吋筆電,14吋面板。
還是用過去老派想法,這代表是用大尺寸面板,沒有省用次一級較小面板。
■ 鍵盤區凹框設計~
其實美學修飾,不要讓鍵盤看起來太小,兩邊留太大距離,沒有處理好收邊。
這次是蠻可惜的C蓋缺點!
千萬別放棄了!好不容易想出的漂亮設計。iPhone 4S就是改了 iPhone 4天線缺點,最後還是大賣,iPhone 4成了經典。
18MTR wrote:
應該是正解方式之一
左邊凹三排,右邊不會凹,
已經不是用另一顆長螺絲就可解決,若不用這些方式來墊高,雖然這區雖然不會凹,但會較軟。
BRT wrote:
這種凹陷, 我會忽視, 雖然超標(華碩原廠也已確定).
就好像新車開出去, 不用很久就難免有痕跡.
只要保護膜一撕, 就寄望未來都不會刮到摔到....
所以機構尤其外觀問題經常被定義成minor(斷差大於20條會割手就不行),
我若是這機種的PM, 在難以克服之下, 我一定waive讓它出貨.
筆電的電氣有問題才是大麻煩; 尤其是散熱和穩定性...><...
我是不敢用華碩啦, 尤其經過這次樓主的分享, 請樓主多保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