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lengkimo wrote:G7 系列的才有較強的 IrisPro XG 核顯. (稍微接近 GeforceGTX 1650 Max-Q)...(恕刪) 實際跑遊戲必定還有很大的差距畢竟Nvidia GTX 1650還算是中階獨顯但確實11代這樣出,受害最大的不是AMD因為AMD 4800U跟4750U的效能還是較好,而且較便宜只是4700U以下可能沒人買而已受害最大的應該是NvidiaMX系列的假獨顯,甚至GTX 1050大概都不用賣了裝上去只是加熱跟耗電用
等看看各方的續航跟其他應用綜合比較再看看,目前老虎湖單核心性能20%提升沒有爭議,內顯也相當幅度提昇比較有疑問的是功耗跟核心數量對實際運用上的提升幅度,掛上長期持續負載時功耗跟雷諾瓦U系列沒有很明顯差距另雖然單核心的性能提升了,但核心數量上的差距過大,一加一減之後變成會看應用對於執行緒數量與時脈的敏感度,在明年h版(8核心)發佈之前,暫時還是在中階定位遊走,對現有8核級距的產品沒有替代性
沒甚麼,又是玩宣傳把戲。這波是更新低壓U/Y CPU,對上一次更新10mm就是上年九月,所以就只是常規更新。而且根本Ice是Tiger延遲過渡產品,說穿就是本來上年的東西今年才發佈。相對要求性能的H系,還是萬年的14nm,至於IceLake發佈也是說得很美好,但實際和SkyLake拉不到差距。低壓U/Y的輕薄本,受限於散熱能力誰對性能有大要求,說得有多好,跑分有多高,實際應用上28W的U系CPU和45W H系差距也是相當相當明顯,而且做得好的H系列如16吋的MBP,低負載下功耗也不比U/Y差得多,加大電池一些就好了。這年頭MacBook Air的Y 10W也足夠大多數一般應用,但要專業應用沒45W CPU不成,所謂制程利潤實際上在高頻上卻發揮不來,簡單來說是14nm以後頻率推不上,無論Apple A13 也好,Intel也都是這樣,大額投資的7nm 實際上用在手機/平板這類無風扇待機長才有感。Intel真正對手是A13,在低壓筆電,至少在15W以下,蘋果有IPHONE/IPAD規模經濟,成本必定比10NM便宜得多(這包括周邊零件),A13用在低壓筆電上有省電效果,性能還足夠,誰要Intel的低壓CPU,而Apple不採購Intel 10nm,Intel 10nm的成本就要上,因為單純PC端超極本的需求不足以支持10nm制程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