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混亂了,等級高的CPU,跑分出低效能分數

cheonglee wrote:
但是這種Atom CPU,短板就是CPU,就算待入SSD (不是很慢那種MMC,是正常的SSD),網絡瀏覽也是明顯比 Core M慢得多,
加上也不要太少看Word Excel這些文書工作,開大檔一點Atom己慢很多了。
看電影等由於大家都是用硬解,就分別不大,但複雜一點的軟解行為,如DTS-HDMA,ATOM也己力不從心,單核性能太差也!


Core M 的效能當然比 Atom 來的好 !!

(先不要講 Core M !! 甚至 Intel Celeron / Pentium 低電壓版處理器都能勝過 Intel Atom 處理器)

Intel Core M 相當於 Intel Pentium 系列處理器到低電壓版 Core i3 左右的系統效能.

DTS-HD MA 通常會運用在 BD 以上高畫質的影片.

根據新一代的 Atom 內顯來看 : 在 BD 品質以下的影片, Atom 處理器應該是沒有問題的.

當然, 這還有一個系統要求 : 你的記憶體至少要到達 4GB 以上的系統記憶體.

如果你的記憶體只有 2GB, 加上內顯會去共用你的 RAM 來當視訊記憶體 : 系統效能低落往往通常都是可以預期的一個狀態.


本名 : 許德龍, 擅長於電腦系統規劃及疑難排解. 康允企業有限公司及DELL客製化原廠業務合作夥伴
筆電的 Intel Celeron / Pentium 大多是 Atom 了。因為多核心高頻率低效能而悽慘的 Atom 系列,Intel 改變策略更換命名稱呼魚目混珠。

Delengkimo wrote:
先不要講 Core M !! 甚至 Intel Celeron / Pentium 低電壓版處理器都能勝過 Intel Atom 處理器

同樣四核的情況下:
Atom x7-z8700 v.s N3700
製程:14 vs. 14
效能(跑分):2944>2790
TDP:2W V.s. 6W
看不出除了耗電、發熱勝以外還有哪裡贏……
samson1357924 wrote:
同樣四核的情況下:
Atom x7-z8700 v.s N3700
製程:14 vs. 14
效能(跑分):2944>2790
TDP:2W V.s. 6W
看不出除了耗電、發熱勝以外還有哪裡贏……


老實說, 你的 Atom X7 已經是所有 Atom 裡面算是最快的一顆了.

一般來說, 我們大略是這樣比較的 :



不過, 我這樣寫的用意只是在於表達 Core M 平台系列的處理器效能都是大勝於 Atom 處理器的意思.


本名 : 許德龍, 擅長於電腦系統規劃及疑難排解. 康允企業有限公司及DELL客製化原廠業務合作夥伴

Delengkimo wrote:
老實說, 你的 Atom...(恕刪)


看跑分才被騙,
只要Apollo Lake,不分甚麼 Atom Celeron Pentium 都是效能低下,
跑分看似慢不到Core M很多,但實際最快的Apollo Lake只有最低級的Core M 約 1/3 速度,
而且有些應用會突慢很多很吃力,都精簡了很多指令集,緩存也基本上只有二級。
過去的Celeron Pentium 還有不錯的單執行緒效能。比如雙核雙執行緒的Celeron 3205U,雙核雙執行緒的Pentium 3558U,甚至雙核四執行緒的Pentium 3825U和Pentium 4405U。這些都是低電壓版CPU,所以熱功耗設計為15瓦。

傳聞中Apollo Lake加大核心來提升相對傳統Atom大約三分之一的單執行緒效能,不過似乎沒有普及上市的產品。還有就是缺乏15瓦這個區間定位。

core M就類似手機的旗艦晶片組,瞬時間可以維持上打低電壓i3的效能,但是頻繁降頻導致綜合表現取決於熱功耗設計,有機會比同熱功耗設計的Atom還要差勁。推測這是之所以Atom系列刻意不擺15瓦以上的進來筆電的原因。

更新消息:已經有Apollo Lake平板,請拭目以待相關評測數據。
電腦是買來用的, 不是買來跑分的, 不要老是在比這些有的沒有的, 把精力花在工作, 課業上才是正途.
labbat wrote:
過去的Celeron...(恕刪)


Core M的發熱,在一般應用上,就比Atom低得多,Atom才發熱嚴重,所以如果相同散熱設計,執行相同任務,
理應Core M溫度還較低,例如拿便宜的Atom平板上網,背板很熱,拿Macbook 12做相同的事,背板微熱。

便宜的Core M 速度上不來,主要是主板偷工減料只用平板設計
(其實連現在中高價電腦都在省供電線路,如很多賣價上四萬的U系電腦實際上供電都是不足的,所以供電偷料是整個筆電的常態,不是單單平價的平板才不足料,不過有些平價平板是偷得恐怖,所以有些人改裝平板散熱加強接觸,實際上官方不是不想做,而是CPU散熱好代表供電要更多,前面發熱根本Hold不住,再加上整個背板溫度再提升,結果反而是主板更快壞)

結果為防主板燒掉就在BIOS上大量限制Core M的用電量以防主板過負荷,Core M 處理器達不到設計要求,頻率上不來,苦命地在低壓區去執行才效能低下。

設計合格的Core M 一般長期運行也輕易可以上超過 1.8Ghz,效能和實際執行速度己和幾年前的3317U差不多,而由於短時期突發很快,實際體驗更加好。




我知道肯定會雞同鴨講的。core M也好,其他高效能處理器也是,主要會降頻就兩個難題:耗電量、發熱量。在工藝進步下追求輕薄好攜帶,導致散熱和電池很難求全。如果設計允許,其實是可以同時加大電池又增加散熱容量的。問題是處理器理想狀態能在九十幾度穩定工作,拿著的手可不能啊。所以又回歸到裝置的熱功耗設計。

我可以讓手上的平板電腦以九十度高溫全速運作,但是這台平板就不敢保證其他人拿得心安了。

再者,Macbook 省電低溫的關鍵是因為他是apple的Macbook。格式化安裝windows的Macbook,俗稱Boot Camp,同樣會高溫頻繁降頻的。
labbat wrote:
我知道肯定會雞同鴨...(恕刪)


處理器上到九十度是指核心溫度,這時到達背板只是50度左右,
而Core M是不分Windows Linux OSX 上都應能長期運行 1.8GHZ或以上的,因這是由BIOS控制而非OS去控制,
當然OSX的靚止功耗比Win低得多,做成突發性能更好,但長期運行的頻率限制還在主板上
限制主要在電池溫度要控制在40度以下,主板溫度控制在47度以下。
MacBook外的其他品牌理應也是可以長期運行到至少 1.8GHZ的,但是很多廠商探取比MB12保守得多的功耗限制才是問題,這也導到突發性能不好,
Core M會降頻大多是主板觸發PROCHOT,不是CPU過熱,更多是廠商設計的主板供電限制等
就是BIOS限制,因為大家都在供電上偷料,Core M 是可以由廠商自定最高和長期耗電量的。
大多時間Core M長期運行時的溫度都是達不到最高的,例如很多機器實際只能長期運行70度以下,
例如Anandtech就有一篇測試文,華碩的那台機就長期可以運行2GHZ打勝 5Y71,而華碩那台實際也只是85度左右,
基本上也達不到CPU極限。

http://www.anandtech.com/show/9117/analyzing-intel-core-m-performance/5

另外NotebookCheck也有一篇測試 m3 m5 m7 在macbook 12的極限,基本上CPU的溫度能上到90度,
而這時背板最高溫度就約50度,需然拿著不舒服,但明顯還是能拿著在手的,和其他有風扇的筆電溫度也是差不多。

https://www.notebookcheck.net/Face-Off-Apple-MacBook-12-Core-m3-Core-m5-and-Core-m7.172046.0.html

所以我說是廠商加限,而其主因很不好意思就是為節省供電線路成本,不單是Core M,現在很多筆電,有些還是四核Game Machine,用的供電省料得太可憐,而很多廠商設計的Core M想小型輕量化又不想用高質小型化物料也在供電方面動手腳去省位置,
做成動態供電性能不足,他們設計機器為的只要能過保,所以現在很多機器過保就壞就是這樣。
  • 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