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SUS 旗下平價定位的軍規電競筆電系列 TUF Gaming,在 2022 年初 CES 期間帶來全新的 TUF Dash F15 與 A15/A17 (2022) 新機,除了用上最新的硬體與散熱技術,全系列更支援獨顯直連功能,同時機甲造型與識別元素也持續進化。JB 這次也借到御鐵灰版本的 TUF Gaming A17 (2022) 搶先實測,該機搭載 AMD Ryzen 7 6800H 處理器與 NVIDIA GeForce RTX 3060 獨立顯卡、16GB DDR5 記憶體,而 17.3 吋的 FHD 螢幕也進一步縮窄,令遊戲娛樂體驗更為沉浸。
- 筆電上蓋

- 筆電尾端

- 筆電前端

- 開箱

2022 年式的 TUF Gaming A17 筆電造型改變十分有感,在 A、C、D 件都經過重新設計,尤其筆電上蓋 (A 件) 這次共有 Mecha Gray 機甲灰和 Jaeger Gray 御鐵灰兩種版本,Mecha Gray 中央可見浮雕 TUF 標誌、四角則有像是螺絲釘般的軍規風設計,筆電上蓋右側以雷雕呈現翼狀的「TUF」標誌與等寬直線,相較於前代的巨大 TUF 簍空字體無疑低調一些,不過磨砂質感的金屬表面稍微容易沾染指紋油漬。2022 年式的 TUF Gaming 全新機殼設計還比前一代小 4.5%,同時又不犧牲全尺寸鍵盤,感覺也不會過於緊湊。
而作為軍規系列,TUF Gaming A17 (2022) 則通過美國 MIL-STD-810H 耐用度測試,具備防撞、防震與抗極端溫度機能,筆電上蓋按壓起來沒有明顯下陷帶來的脆弱感,是可以放心地使用的。筆電尾端散熱口改走直條進氣壩設計,同時亦能看到內部的金屬銅管,筆電前端連同機身兩側導入錢袋沒有的橫條紋質感,使整體設計富層次感,而視訊鏡頭模組的凸出設計也讓掀蓋更為順手。
- 左側 I/O 埠

- 右側 I/O 埠

筆電連接埠則位於機身左右兩側,包括 DC IN 電源插孔、RJ45 乙太網路端子、HDMI 2.0b 插孔、USB 3.2 Gen1 Type-C、USB 3.2 Gen1 Type-C (支援 DisplayPort 1.2 與 G-Sync)、兩組 USB 3.2 Gen1 Type-A、3.5mm 複合式音源插孔與 Kensington Lock 防盜鎖。此外,筆電具備藍牙 5.2 與 Wi-Fi 6 (802.11ax) 無線功能。
- 顯示螢幕

- 解析度與更新率

- 最大開闔角度

- 視訊鏡頭模組

TUF Gaming A17 (2022) 搭載 17.3 吋 IPS 等級的三面窄邊框防眩光面板,其中上邊框只有 7.6mm 寬、左右邊框則是 4.52mm,讓屏佔比提升至 83%。並具備 FHD 1920 x 1080 解析度、144Hz 螢幕更新率、25ms 反應時間,同時支援 Adaptive-Sync 與 FreeSync Premium,色域資料則是 62.5% sRGB、47.34% AdobeRGB,亮度為 250 尼特。
此螢幕規格大概就是「入門電競」等級、比 TUF Dash F15 還要來得低一點,比較適合預算有限、對視覺表現不太追求的玩家,不過在 15 吋的 TUF Gaming A15 則是提供有 QHD 165Hz DCI-P3 100%、FHD 300Hz sRGB 100% 的版本。至於螢幕上緣凸起的梯形視訊鏡頭模組,則是配置了 720p HD 相機以及雙陣列麥克風,比較可惜的是它不具備 IR 鏡頭,也不支援 Windows Hello 臉部辨識登入功能。
- 筆電鍵盤部

- 指示燈

- 觸控板

TUF Gaming A17 (2022) 搭載具備 NumPad 獨立數字鍵的孤島式鍵盤,左上角獨立出 4 顆熱鍵(音量增減、麥克風關閉與 Armoury Crate 中控應用程式快捷鍵),感覺漸漸向 ROG 的西風之神靠攏,而鍵盤部上緣 X 字型的四向指示燈則是 2022 年式新機才有的設計,下緣也改為切齊,包括空白鍵和方向鍵都不再凸出。此外,鍵盤部也由去年的髮絲紋設計改為與 A 件一致的磨砂質感,個人覺得這樣不僅美觀、也比較不那麼廉價。
鍵盤受益於 1.7mm 鍵程與 Overstroke 技術,敲擊回饋感絕佳且聲音也不會太大,官方表示鍵盤可承受超過 2000 萬次的敲擊,在玩家常用的 WASD 鍵則採白色半透明鍵帽,開啟背光後四角會散發出燈效色彩。觸控板則取消前代的實體左右鍵,操作面積也增大了 26%,右上角更印有翼狀的 TUF 標誌加強細節,改變十分有感,實際去按壓左右下角沒有明顯的下陷,不會因為平價定位而出現做工不確實的情形

- 單區 RGB 背光

- 背光燈效設定

TUF Gaming A17 (2021) 的鍵盤只有單區 RGB 背光,發光亮度相當平均,並具有 4 段亮度調整,使用者可透過內建的 Armoury Crate 軟體的「燈光」設定,切換恆亮、呼吸、閃爍、彩色循環等 4 種不同的效果,也可創造多重裝置的組合燈效。
- 筆電底蓋

- 底蓋材質

- 筆電內部組件

- 記憶體

- SSD 擴充槽位

- 風扇與銅管

有別於 2021 年式的蜂巢狀散熱風口設計,在視覺上看起來較前代更為大器,表面採用是帶有粗糙觸感的仿石鐵氟龍 (Teflon) 塗層,這也令筆電更好持握而不易手滑,我個人相當喜歡,另外在底蓋靠近中間的位置還有一個紅色三角型橡膠軟墊,為低調的 D 件點綴上一絲亮點。轉開 12 顆螺絲(包括右下角的鎖扣螺絲)即可將底蓋卸下,拆機難易度可以說是前幾名簡單的,方便進行硬體的升級或簡單清潔。
筆電內部組件可見雙風扇、5 導熱銅管的散熱結構(前代為 4 導熱銅管),中央由隔熱貼覆蓋的則是兩個 SO-DIMM 記憶體和一個 SSD 固態硬碟,散熱貼的右側還有一個擴充用的 SSD 槽位。散熱系統導入了全新的「Arc Flow」84 葉、0.1mm 薄的風扇,可進一步使風流量提升達 13%,幫助高功率 CPU 散熱。而下方的雙喇叭則支援 Dolby Atmos 與 Hi-Res Audio 高解析音質,是 2021 年式所沒有的規格。
- 專用變壓器

- 專用變壓器及電源線重量

- 筆電本體重量

- TUF Gaming M5 有線滑鼠

- TUF Gaming 貼紙

隨機附上 240W 專用 AC 變壓器與電源線實際量測為 715g,筆電本體重量則是 2.515Kg,以 17 吋電競筆電來說雖然不算重,但將 TUF Gaming A17 (2022) 連同所有配件帶出門總重還是略為超過 3Kg 就是。該機包裝盒內亦附有 TUF Gaming 機甲動漫風主題貼紙和 TUF Gaming M5 有線光學電競滑鼠,後者具備兩個側鍵、靈敏度調整鍵 (DPI 100~6,200),翼狀 TUF 燈效還能跟筆電達到同步。
- Armoury Crate

- 手動超頻

- GPU 節能

- 音訊設定

- Game Visual

- 情境設定檔

中控應用程式 Armoury Crate 可針對手動超頻、個人設定檔、燈光與音效設定進行調整,或作為效能監測之用。具備極速、效能、靜音、Windows 和新增的手動共 5 種模式,後者可自行變更 CPU 和 GPU 瓦數、風扇轉速等並將之儲存為手動設定檔使用。JB 在下方的跑分測試中都是使用「極速」Turbo 模式,它使用最高風扇轉速、時脈速度且無限制,噪音等級約為 48dB;「效能」模式針對遊戲最佳化,遊戲幀數表現與極速相近,但風扇噪音則約落在 40dB 左右。
比較需要說明的是「靜音」模式,這個模式的 TGP 其實與效能模式相同,但性能會降低以確保低於特定分貝水平,此時 0dB 技術會自動關閉風扇,當 CPU 和 GPU 溫度低於 50 度會切換到被動散熱,若溫度有超過此閥值則會再次開啟風扇,另外,此模式會啟用 NVIDIA 的 Whisper Mode 2.0 並將幀率限制在 60fps,前者可在 NVIDIA GeForce Experience 關閉以提升效能表現,但機身溫度不免會上升。
TUF Gaming A17 (2022) 亦具備了 MUX Switch 獨顯直連功能,Armoury Crate 的「獨立顯卡模式」可為需要大量顯卡運算的遊戲提供最佳性能和最低的顯式延遲,對於 PC 遊戲來說,不用再經過內顯傳輸畫格可以將效能平均提高 5~10%,建議在充電模式下使用;而如果切換到「MSHybrid」則會在獨立顯卡和內顯之間動態切換,用以延長電池的壽命。
- 電池與效能

- 無線連接設定

電池與效能的設定得在 MyASUS 應用程式的「個人化」選單才能找到,可切換長效使用、平衡保養、最佳保養 3 種模式,平衡保養會將充電上限限制在 80%、最佳保養則是 60%,藉此讓電池的使用壽命進一步延長,而除了電源相關設定,MyASUS 個人化還有無線連接的 TaskFirst 頻寬分配功能等。
ASUS TUF Gaming A17 (2022) FA707R 重點規格:作業系統:Windows 11 家用版處理器:AMD Ryzen 7 6800H @3.2GHz (Max Boost 4.7GHz)顯示晶片:NVIDIA GeForce RTX 3060 Laptop GPU with 6GB GDDR6 VRAM儲存裝置:512GB M.2 NVMe PCIe 3.0x4 SSD記憶體:8GB DDR5-4800MHz SO-DIMM x2 (支援雙通道,可擴充至最高 32GB)顯示螢幕:17.3 吋 IPS 等級 (FHD 1920 x 1080、144Hz 螢幕更新率、25ms 反應時間、sRGB 62.5%、AdobeRGB 47.34%、250 尼特、防眩光、具備 Adaptive-Sync 與 FreeSync Premium)I/O 埠:1x USB 3.2 Gen 1 Type-C1x USB 3.2 Gen 1 Type-C (支援DisplayPort 1.2)2x USB 3.2 Gen 1 Type-A1x HDMI 2.0b1x RJ45 乙太網路端子1x 3.5mm 耳機插孔1x DC IN 電源插孔通訊:Wi-Fi 6 (802.11ax)、藍牙 5.2電池:90Wh 4 芯鋰離子電池尺寸:394.6 x 264.15 x 22.95 mm重量:2.6Kg售價:39,900 元起
處理器效能測試:
- 處理器資訊

- 處理器效能

- V-Ray 5 渲染效能

這次 JB 借測的 ASUS TUF Gaming A17 (2022) 搭載 AMD 最新 Zen 3 架構、代號 Rembrandt 的 Ryzen 7 6800H with Radeon Graphics 處理器,為 8 核心 16 線程架構,搭配 16MB 的 L3 快取記憶體,其 Max TDP 為 45 W。該機在
CPU-Z 測試軟體中,單執行緒效能測試結果為
588.7 分、多執行緒效能測世結果則是
6200.6 分,
CINEBENCH R20 的多執行緒效能測試結果為
5,432 分,而在
X264 FHD Benchmark 的影音轉檔效能測試中,則是取得了
64.6fps 的表現,接著我再運行
V-Ray 5 的渲染效能測試,跑出了
10,139 分的優異成績,在創作者情境常見的 3D 場景渲染方面是無須擔心的。
記憶體與快取記憶體效能測試:
TUF Gaming A17 (2022) 搭載 16GB DDR5-4800MHz SO-DIMM 記憶體,為兩條 8GB 的配置,最高可擴充至 32GB,雖然在 Aida 64 基準測試軟體的記憶體類型
顯示為雙通道的 DDR4,但就跑分結果來看應該是 DDR5 就是,其
主要記憶體的效能測試結果為
50353 /
54927 /
47831 MB/s (讀取/寫入/拷貝),延遲時序為
83.9ns,至於
L3 快取記憶體的效能表現則是
634.03 /
634.55 /
616.75 GB/s (讀取/寫入/拷貝),延遲時序為
11.4ns。
硬碟讀寫效能測試:
- 硬碟讀寫效能測試

- 3DMark Storage Benchmark

儲存硬碟方面,TUF Gaming A17 (2022) 僅內建一條 512GB 儲存容量的 M.2 NVMe PCIe 3.0x4 SSD 固態硬碟,為 Solidigm (Intel 賣給 SK 海力士的公司)製品,另外亦提供一個擴充插槽,最多支援至 1TB 儲存容量。其在
CrystalDiskMark 的循序讀寫效能表現為
3055.61 /
1649.72 MB/s,在
TxBench 的循序 Max QD32 效能測試中,則是獲得
2712.671 /
1661.171 MB/s 的硬碟讀寫效能表現,再來看到
AS SSD Benchmark 的硬碟讀寫效能測試結果為
2743.69 /
1584.76 MB/s,效能分數則是獲得
2,700 分,整體而言就是 PCIe 3.0 的等級,但 512GB 對於重度遊戲玩家來說可能會不太夠用

另外看到
3DMark Storage Benchmark 的 SSD 效能測試,TUF Gaming A17 (2022) 取得了
1,405 分的成績,此測試主要模擬 PC 遊戲的安裝、移動、載入、儲存與錄製等,可以看到平均花費時間為
131μs,頻寬則是
246.96 MB/s。
圖形效能測試:
再來看到顯示卡的部分,我手上這台 TUF Gaming A17 (2022) 搭載 NVIDIA GeForce RTX 3060 Laptop GPU with 6GB GDDR6 VRAM 的獨立顯卡,90W 時時脈為 1630MHz (當功耗在 Dynamic Boost 的情況下則為 95W),根據台灣官網的規格,另外還有 RTX 3050 with 4GB GDDR6 VRAM 的低階版本可供選購。當然這張 RTX 獨立顯卡能夠帶來即時光線追蹤與 AI DLSS 等讓遊戲視覺更為逼真的強化功能,該機另外也配置了 AMD Radeon Graphics 內顯。
- 3DMark Fire Strike

- 3DMark Fire Strike Extreme

- 3DMark Fire Strike Ultra

進入到圖形效能測試,我將 TUF Gaming A17 (2022) 接上電源,並於 Armoury Crate 中控應用程式中使用「極速」效能模式來進行跑分,在
3DMark Fire Strike 的三種測試項目中,分別取得
21,265 /
10,429 /
5,465 分的表現,但由於這台裝置的效能測試結果被隱藏,無法擷取效能等級排名的圖片給各位參考

不過我可以說它效能表現不會太差就是,即便是在測試高解析度圖形效能的 Fire Strike Ultra,模擬 1440p 解析度來遊玩《戰地風雲5》也能取得 80fps 以上的幀率表現。
- 3DMark Time Spy

- 3DMark Time Spy Extreme

- 3DMark Port Royal

維持同樣的筆電測試環境,TUF Gaming A17 (2022) 在看 DirectX 12 效能的
3DMark Time Spy 測試模式中跑出
9,213 分的表現,而在
3DMark Time Spy Extreme 測試模式獲得
4,357 分,至於看光線追蹤效能的
3DMark Port Royal 測試模式則有
5,228 分的成績。

針對虛擬實境 (VR) 遊戲的體驗,我則以
VRMark Orange Room 虛擬實境效能測試軟體來進行,最終取得
11,865 分、評價為 Super 的表現,其平均幀率可達 258.65fps,超越了 HTC Vive 和 Occulus Rift 兩品牌對 VR 頭戴裝置的最基本硬體效能需求。
- Unigine Heaven Benchmark

- Unigine Valley Benchmark

- Unigine SUPERPOSITION Benchmark

而在《
Unigine Heaven Benchmark》圖形效能測試中,我將解析度設定在 1920 x 1080 全螢幕,畫面品質設定為 Ultra 極高,同時開啟 4x AAA 反鋸齒模式,測得效能為
4,592 分與
182.3fps,在《
Unigine Valley Benchmark》軟體中維持相同筆電測試環境,則是取得
5,784 分與
138.2fps 的表現,最後看到的是《
Unigine SUPERPOSITION Benchmark》測試軟體,在 1080p Extreme 的解析度模式下測得的效能成績則是
5,376 分和
40.22fps 的平均運行幀率。
- FFXV Benchmark

- FFXIV Endwalker Benchmark

接著來看到基於日系角色扮演遊戲大作的圖形效能模擬軟體,我在《
Final Fantasy XV Benchmark》將顯示解析度設定為 1920 x 1080 全螢幕,畫質選擇 High 高品質測出的結果為
8,979 分的 High 表現,而在去年底推出的《
Final Fantasy XIV Endwalker》(曉月的終焉)的模擬效能測試中,以相同測試條件取得的 DirectX 11 效能分數達到
18,024 分,等級評分為 Extremely High 超級高。
實機遊戲效能測試:
- 《古墓奇兵:暗影》顯示設定

- 《古墓奇兵:暗影》影像設定與測試結果

實機遊戲效能測試方面我則挑了 5 款遊戲來進行。首先看到的是各媒體跑分常客、動作遊戲經典《
古墓奇兵:暗影》,同樣在 Armoury Crate 啟用「極速」效能模式,顯示設定為 1920 x 1080 全螢幕,影像設定為「最高」並選擇 TAA 反鋸齒的情況下,平均幀率跑出了
111fps 的成績,此時 GPU 的使用率為 47%。
- 《極地戰嚎6》顯示設定

- 《極地戰嚎6》影像設定

- 《極地戰嚎6》測試結果

- 《極地戰嚎6》影像設定(擴充)

- 《極地戰嚎6》測試結果(擴充)

- 《極地戰嚎6》FidelityFX CAS

- 《極地戰嚎6》FidelityFX VS

- 《極地戰嚎6》FidelityFX 全開測試結果

第二款看到的是 Ubisoft 的角色扮演遊戲《
極地戰嚎6》,維持同樣的設定,畫質調為「極高」並且關閉垂直同步的情況下,平均幀率測得
75fps,甚至第一次還直接跑出 90fps

,整體表現算是超出預期。而如果開啟了 DXR 光線追蹤反射、DXR 光線追蹤陰影兩個擴充功能,平均幀率則是 73fps,此時的 VRAM 使用達 5.25GB;再啟用 FidelityFX CAS 跟 FidelityFX Variable Shading 兩個進階功能,平均幀率則取得 64fps 的表現。
- 《榮耀戰魂》顯示設定

- 《榮耀戰魂》影像設定

- 《榮耀戰魂》測試結果

而在 Ubisoft 出品的《
榮耀戰魂》這款砍殺動作遊戲當中,我依舊維持 1920 x 1080 螢幕解析度、「極高」影像設定並關閉垂直同步,硬體效能檢測跑出了平均
159.53fps 的平均幀率,這部分就沒有比搭載 RTX 3080 的 MSI Vector GP76 來得高,不過玩起來已經是綽綽有餘,此時 VRAM 的使用率為 1758MB。
- 《虹彩六號:圍攻行動》顯示設定

- 《虹彩六號:圍攻行動》影像設定

- 《虹彩六號:圍攻行動》測試結果

接著是年初才剛推出最新續作的第一人稱射擊遊戲《
虹彩六號:圍攻行動》,在維持相同設定之下測得平均幀率為
303fps,遠超這台電競筆電本身的螢幕更新率,此時 VRAM 的負載為 51%、CPU 負載為 48%,而 GPU 負載則是 82%,如果不要一邊開太多應用程式的話是有足夠效能可以處理的,一邊開遊戲實況的話我個人覺得還是有點勉強。
- 《電馭叛客2077》顯示設定

- 《電馭叛客2077》影像設定

- 《電馭叛客2077》測試結果

第五款則是剛釋出大型更新補丁的賽博龐克角色扮演大作《
電馭叛客2077》,筆電測試環境為 1920 x 1080 全螢幕解析度,同時啟用 DLSS 並關閉垂直同步,在畫質「光線追蹤:最高」之下測出來的平均幀率為
86.41fps,除了玩起來不卡頓外,也能同步享受即時光線追蹤帶來最為逼真的科幻遊戲場景。
散熱效能測試:
- 待機時硬體溫度

- 待機時機身溫度

散熱與系統穩定度方面,我在 Armoury Crate 開啟「極致」效能模式並搭配各位熟悉的 CINEBENCH R20 和 FurMark 兩款應用程式來為 TUF Gaming A17 (2022) 進行測試,在筆電待機時,Aida 64 偵測到的
CPU 硬體溫度最高為
53 度(由於先前慣用的 CPUID HWMonitor 軟體測不出溫度,JB 這次換 Aida 64 才測試),
GPU 硬體溫度為
47 度,此時透過 Flir 溫度測量儀器實際查看機身熱圖,可以發現筆電在待機情況下平均溫度為 33.1 度、最高 41.6 度,最熱的地方出現在鍵盤部上緣,為 41 度,左右側置腕處則分別為 29.5 度和 28.6 度。
- 測試時硬體溫度

- 測試時機身溫度

- 測試時風扇散熱噪音

在 CINEBENCH R20 和 FurMark 同時運轉 30 分鐘之下,可以從 Aida 64 效能監控介面看到
CPU 硬體溫度上升至
76 度,
GPU 硬體溫度則來到
78 度,此時 CINEBENCH R20 的效能分數為
3,936 分,對比在正常測試下的 5,432 分,降幅達到 27.5% 左右。而根據 Flir 溫度測量儀器的熱圖顯示,筆電平均溫度來到 36 度,最高溫則上升至 53.9 度,此時整台裝置最高溫的地方依舊是在鍵盤部上緣,提升兩位數到 53 度,玩家常用的 WASD 鍵則是相對不熱的 35.7 度,左右側置腕處則沒有明顯的溫度提升。而在筆電全力燒機的同時,我透過分貝計測得的
風扇運轉噪音值為
64.7dB,雖然沒有到非常誇張地大聲,但也算是難以忽略的程度,不過戴上耳機專注於遊戲其實就不太會注意到。
筆電綜合效能與續航力測試:
最後看到筆電綜合效能測試的部分,TUF Gaming A17 (2022) 在
PCMark 10 基準測試軟體模擬一般筆電日長工作的 Modern Office 測試模式(例如瀏覽網頁、視訊會議、應用程式開啟、文書處理、圖片及影像簡單編修等作業)之下,最終獲得的生產力效能分數為
7,397 分,雖然同樣無法顯示效能等級排行,但略高於搭載 Intel Core i7-12700H 的 MSI Vector GP76 一些些。
- 鋰電池資訊

- 續航力表現

- 充電時間

TUF Gaming A17 (2022) 內建 90Wh 的 4 芯鋰離子充電電池,我先是在 Armoury Crate 將效能模式切為「靜音」、電源模式選擇「平衡」,並把筆電螢幕亮度調低至 50%、關閉鍵盤背光燈效、藍牙傳輸與定位功能,僅保留 Wi-Fi 的連線,再來進行 PCMark 10 的 Modern Office 電池續航力測試,結果由測試開始的 100% 電量到自動關閉的 5% 電量,總共花了
2 小時 21 分鐘,如果是連續播放 YouTube 影片而不使用生產力應用程式,或是選擇 Windows 模式,是能夠滿足 10 小時的使用時間,但續航力只能算是普通啦,建議還是插著電源在定點使用為佳。藉由隨附的 AC 變壓器,從 15% 充至 100% 滿電量則需要 57 分鐘,半小時可充到 50%,速度相當地快。

作為 ASUS 旗下入門電競筆電,TUF Gaming 過去的機身設計給人一種便宜的感覺,直到去年 TUF DASH F15 推出才有明顯的蛻變,而全新的 TUF Gaming A17 (2022) 不僅沒有模具的既視感,A 件雖然素得低調,但仍保有這個品牌的機甲元素,當然如果你追求強烈電競個性的話,浮雕版的「機甲灰」或許會比較適合,筆電 C 件鍵盤布局整齊之餘也有增大且好用的觸控板,D 件鐵氟龍塗層的仿石質感特別好握,也都是值得肯定的設計改變,即便產品屬平價定位,但設計部門也沒有偷懶,而是有好好地進行識別再造以提升身價的!
效能方面,TUF Gaming A17 (2022) 的「A+N」的硬體組合升級十分有感,CPU 與 GPU 的跑分測試結果都比起去年的 TUF Dash F15 (搭載 Core i7-11370H 和 RTX 3070)、HP Victus 16 (搭載 Ryzen 7 5800H 和 RTX 3060) 高出,這邊 JB 也提供我之前測試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ASUS TUF Dash F15測試報告 設計翻新、輕薄化的軍規電競筆電,效能進步也是相當明顯的。但硬體上讓我比較有微詞有三點,首先是儲存容量較為不足,裝了 5 款測試遊戲就快爆了

,而且讀寫效能還有相當的進步空間,第二點則是 USB Type-C 不具備 Thunderbolt 4 技術的支援,最後則是螢幕的規格...

總的來說,TUF Gaming A17 (2022) 以 39,900 元的價位提供 3A 遊戲順跑的效能,雖然上面提到的三點稍嫌遺憾,但別忘了它可是 TUF Gaming A 系列,並不是著重全方位遊戲表現的 ROG 產品!以口袋深度較為有限的消費者來說,它是款兼顧效能與造型、性價比不錯的平價電競筆電選擇。
▌特別感謝Model:
瑋庭 Ange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