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

ROG Flow Z13 測試報告|電競界最強二刀流登場

ROG Flow Z13 測試報告|電競界最強二刀流登場
繼去年發表搭配外接顯示卡盒的 ROG Flow X13 雙模式電競筆電後,ASUS 在今年的 CES 大展上又再次發表其後續機型,全新的 ROG Flow Z13 將以電競平板為基礎,同樣能搭配 ROG XG Mobile 外接顯卡盒,提供額外完整的電競筆電效能。這款全新的 ROG Flow Z13 具備 13.4 吋 IPS 等級觸控顯示螢幕,並改採用與平板相同的薄型鍵盤保護蓋,當然也支援 ASUS Pen 2.0 手寫筆操作,硬體規格配置部分,Flow Z13 電腦本體內建最高第 12 代 Intel Core i9 處理器、NVIDIA GeForce RTX 3050Ti 獨立顯示卡、最大 1TB 儲存容量 PCIe 3.0 SSD、16GB GDDR5 規格記憶體,在 1.2Kg 重與厚度為 12mm 的機身中,也能提供水準之上的效能表現。

筆電包裝盒
ROG Flow Z13 測試報告|電競界最強二刀流登場
內盒包裝設計
ROG Flow Z13 測試報告|電競界最強二刀流登場
ROG Flow Z13 的包裝盒採用特別風格設計,除採用鏡面銀色配色外,包含 ROG 敗家之眼與眾多科技感十足的圖案都在包裝盒上呈現,包裝盒上蓋也具備 ROG FLOW 的品牌型號字樣,從包裝盒就相當搶戲!

筆電 D 件
ROG Flow Z13 測試報告|電競界最強二刀流登場
筆電 A 件
ROG Flow Z13 測試報告|電競界最強二刀流登場
ROG Flow Z13 的主機本體與一般常見的平板電腦相同,與螢幕保護蓋結合的薄型鍵盤外側採用接麂皮材質包覆,電腦本體則為鋁合金材質打造,上方均有太空艙體紋路線條外,特別設計的透視背景窗更增添這款電腦的科技感。不過,雖然採用麂皮材質包覆不容易留下指紋油污,但還是滿容易沾染小型的灰塵或屑屑,可以用毛刷或擦拭布來進行清理。

支架啓閉裝置
ROG Flow Z13 測試報告|電競界最強二刀流登場
最小開啟角度
ROG Flow Z13 測試報告|電競界最強二刀流登場
最大開啟角度
ROG Flow Z13 測試報告|電競界最強二刀流登場
機身背蓋則有橡膠材質打造的便於開啟背蓋支架的裝置,其最大可開啟的角度為 160 度,即便是使用單平板電腦不搭配鍵盤也能有不錯的使用體驗。

筆電 D 件
ROG Flow Z13 測試報告|電競界最強二刀流登場
後置鏡頭
ROG Flow Z13 測試報告|電競界最強二刀流登場
機身上側
ROG Flow Z13 測試報告|電競界最強二刀流登場
支架設計
ROG Flow Z13 測試報告|電競界最強二刀流登場
機身背蓋可以看到立體感十足的模擬太空艙門的幾何造型圖樣,同時也具備不同紋路的散熱開孔,支架轉軸為金屬材質打造而成,在操作時需要花費較多的力氣才能便於支架的啟閉,獨家的透視背景窗則可隱約看到內部硬體配置,搭配 RGB 燈效更讓這款電腦多了電競風格。身為一款平板電腦,Flow Z13 也在機背備上 800 萬畫素的後置相機鏡頭,靜態可拍攝最高 3264 X 2448 的照片,動態錄影格式最高支援到 3264 X 2448 @15fps 的影片規格。

平放鍵盤模式
ROG Flow Z13 測試報告|電競界最強二刀流登場
立式鍵盤模式
ROG Flow Z13 測試報告|電競界最強二刀流登場
備有螢幕保護功能的薄型鍵盤具備平放與立式兩種使用模式,薄型鍵盤則採用磁吸式設計,便於使用者拆裝,鍵盤立起的角度約為 6 度上下,僅提供一種角度的使用情境,但因爲是薄型鍵盤的配置,其實在立式使用模式下,敲擊的手感會有一點虛浮的感覺,原本筆電鍵盤會有的回饋感剛好會被抵消,如果是長時間使用鍵盤的情況下,會建議使用外接鍵盤來使用會是更好的選擇,這部分在先前採用筆電架構的 Flow X13 倒是沒有遇到。

鍵盤配置
ROG Flow Z13 測試報告|電競界最強二刀流登場
鍵盤背光
ROG Flow Z13 測試報告|電競界最強二刀流登場
這個磁吸式鍵盤則為筆電標準全尺寸鍵盤配置,並具備 1.7mm 鍵程與 0.2mm 鍵帽曲面設計,搭配可自訂顏色與燈效的全區 RGB 鍵盤背光,則是電競筆電標準的配置,鍵盤下方的觸控板則擁有 98.5 x 55mm 的操作範圍,支援多點觸控與手勢操作的功能。

右側 I/O(上)
ROG Flow Z13 測試報告|電競界最強二刀流登場
右側 I/O(下)
ROG Flow Z13 測試報告|電競界最強二刀流登場
左側 I/O(上)
ROG Flow Z13 測試報告|電競界最強二刀流登場
左側 I/O(下)
ROG Flow Z13 測試報告|電競界最強二刀流登場
Flow Z13 機身本體的 I/O 埠算是相當完整,包括一個 USB 2.0 Type-A、一個由 PCIe Gen3x8 與 USB Type-C 複合插頭所組成的 ROG XG Mobile 外接顯卡盒專用接頭,功能包含電源輸入功能,而 Type-C 另也支援 USB 3.2、DP 輸出(支援 G-Sync)與 PD 充電、一組 Type-C Thunderbolt 4、3.5mm 耳機麥克風複合音源插孔,其中,ROG XG Mobile 外接顯卡盒專用接頭附上橡膠防塵蓋。而位於機身右側上方的電源按鍵則整合指紋辨識器,能搭配 Windows Hello 進行生物辨識的安全性登入,電源啓閉按鍵下方則有獨立的音量大小調整按鍵。

觸控顯示螢幕
ROG Flow Z13 測試報告|電競界最強二刀流登場
螢幕解析度
ROG Flow Z13 測試報告|電競界最強二刀流登場
視訊鏡頭
ROG Flow Z13 測試報告|電競界最強二刀流登場
ROG Flow Z13 具備 13.4 吋 IPS 等級觸控顯示螢幕,螢幕比例則為創作者或商務筆電常見的 16:10,這面顯示螢幕採用康寧大猩猩強化玻璃第 5 代製成,具備 120Hz 螢幕更新率、100% sRGB 色域空間、500 尼特峰值亮度、169ppi 等規格,同時也支援 Dolby Vision、Adaptive Sync 技術,並獲得 Pantone 校色認證。顯示螢幕上方則具備 HD 720P 視訊鏡頭,搭配 SNR 3D 矩陣式麥克風並支援 Ai 抗噪功能。

配件包裝盒
ROG Flow Z13 測試報告|電競界最強二刀流登場
隨附配件
ROG Flow Z13 測試報告|電競界最強二刀流登場
專用變壓器
ROG Flow Z13 測試報告|電競界最強二刀流登場
變壓器重量
ROG Flow Z13 測試報告|電競界最強二刀流登場
隨機的配件包裝盒在設計風格上與本機相同,內含 USB 有線滑鼠、專用變壓器與電源線,專用變壓器為 100W Type-C PD 規格,搭配可拆裝式電源線的總重量為 389g,若僅單純攜帶主機本體、磁吸式鍵盤外出的話總重量約在 1.8Kg 左右,其實並不算太重的配置。

ROG Flow Z13 測試報告|電競界最強二刀流登場
至於主機本體包含鍵盤的重量則為 1.518g,比起官方提供的重量約 1.4Kg 來看約重了 100g 左右。

主機保護袋
ROG Flow Z13 測試報告|電競界最強二刀流登場
隱藏式防水拉鍊
ROG Flow Z13 測試報告|電競界最強二刀流登場
背帶安裝圖示
ROG Flow Z13 測試報告|電競界最強二刀流登場
只要購入 ROG Flow Z13 隨機除附上 USB 有線滑鼠外,還有一個特別設計的專屬側背包、支援 4096 階感應的 ASUS Pen 2.0 手寫筆,專屬的側背包採用防潑水的尼龍布打造而成,為了增加防水性在拉鍊部份,也使用隱藏式設計,打開側背包後則可以看到兩種不同背帶使用的示意圖。

XG Mobile 專用保護袋
ROG Flow Z13 測試報告|電競界最強二刀流登場
拉鏈設計
ROG Flow Z13 測試報告|電競界最強二刀流登場
實際安裝示意
ROG Flow Z13 測試報告|電競界最強二刀流登場
而這個專屬側背包當然也具備 ROG XG Mobile 外接顯卡盒的保護袋,與先前一樣能與主機保護袋合體安裝,這與這款產品的概念相同,在拉鍊部分當然也與本體保護袋一樣,使用隱藏式防水拉鍊設計。

隨附背帶
ROG Flow Z13 測試報告|電競界最強二刀流登場
背帶安裝
ROG Flow Z13 測試報告|電競界最強二刀流登場
手提帶安裝
ROG Flow Z13 測試報告|電競界最強二刀流登場
這款專屬側背包也附上一條可調整長度的背帶,以及用於手持使用的手提帶,僅須將兩個金屬扣環安裝在主機保護袋上方釦環內即可,不論是安裝與拆卸都相當簡單,使用者也能夠依照平常使用習館去更換背帶款式。

手提模式示意
ROG Flow Z13 測試報告|電競界最強二刀流登場
斜背模式示意
ROG Flow Z13 測試報告|電競界最強二刀流登場
布萊恩這次也特別邀請美麗的 Model Kiki 來為各位示範這個專屬側背包的兩種攜帶模式,我自己是比較喜歡用手提的方式來攜帶,因為原本身上就已經有相機包,不論是單肩包、斜背包或後背包款式,再搭配長型背帶看起來身上就會過於『忙碌』!當然如果各位沒有攜帶相機包需求的話,倒是滿推薦使用斜背的方式來攜帶。

ROG XG Mobile
ROG Flow Z13 測試報告|電競界最強二刀流登場
專用接頭
ROG Flow Z13 測試報告|電競界最強二刀流登場
背蓋支架
ROG Flow Z13 測試報告|電競界最強二刀流登場
散熱孔配置
ROG Flow Z13 測試報告|電競界最強二刀流登場
支架內側設計
ROG Flow Z13 測試報告|電競界最強二刀流登場
做為選購配件之一的 ROG XG Mobile 外接顯卡盒,其盒身尺寸為 208 X 155 X 29 mm,顯卡盒則內建 280W 變壓器,透過單一三相電源線即可進行供電,背蓋也備有可調整高度的支架設計,支架內側也隱藏滿滿的 ROG 電競風格文字,搭配雙斜紋立體風格的機殼設計,與 Flow Z13 在風格搭配上也相當合適。專用的連接插頭則同為 PCIe Gen3x8 與 USB Type-C 複合插頭設計,並具備外接功能啓閉推桿與解除鎖定卡榫裝置。

SD 記憶卡插槽
ROG Flow Z13 測試報告|電競界最強二刀流登場
I/O 配置
ROG Flow Z13 測試報告|電競界最強二刀流登場
外接顯卡盒重量
ROG Flow Z13 測試報告|電競界最強二刀流登場
ROG XG Mobile 外接顯卡盒同樣也具備 I/O 整合式集線器,包含 SD 記憶卡插槽(支援 UHS-II 規格)、HDMI 2.0b、DP 1.4、RJ-45 有線網路插孔、DC-In 電源輸入,以及 4 組 USB 3.2 Gen1 Type-A 傳輸埠等配置,同時也搭載 NVIDIA GeForce RTX 3080 16GB GDDR6 筆電顯示晶片,當然外接顯卡盒的頂部與側面均備有獨立的散熱孔裝置,實際測量外接顯卡盒與電源線的重量則約為 1.158Kg,搭配 Flow 13 主機本體與變壓器等配件,總攜帶的重量則為 3.065Kg,如果真的將完整的效能體驗帶出門,請務必搭配專用側背包一起服用,會是比較輕鬆的選擇。

外接顯卡盒安裝
ROG Flow Z13 測試報告|電競界最強二刀流登場
固定用卡榫
ROG Flow Z13 測試報告|電競界最強二刀流登場
系統自動偵測
ROG Flow Z13 測試報告|電競界最強二刀流登場
連接狀態
ROG Flow Z13 測試報告|電競界最強二刀流登場
安全退出指示
ROG Flow Z13 測試報告|電競界最強二刀流登場
使用者可以透過專用插頭將 ROG XG Mobile 外接顯卡盒連上 Flow Z13 上,此時 Flow Z13 畫面就會出現連接的相關訊息,貼心提醒連接前要將外接顯卡盒接上電源後才能順利過電偵測,同時在連接後,要記得將插頭的鎖定鈕推到鎖定位置,並按下畫面上的 OK 選項後才能讓筆電順利連接上外接顯卡盒,相對地若要移除外接顯卡盒,同樣需點選 ROG XG 圖示並選擇退出後才能將外接顯卡盒移除。

ROG Flow Z13 測試報告|電競界最強二刀流登場
此外,這邊還有一個小提示要提供給想入手的各位,在內建的 Armoury Crate 應用程式中的『系統設定』選單,左上角可以看到【MUX 開關】,這是本次為 Flow Z13 本機所設計的 MUX Switch 顯卡切換功能,如果在單獨使用主機時,可以將這個功能開啟讓系統來判定該使用 GPU 或是 CPU 來進行效能輸出,不過如果是連接外接顯卡盒,就「必需」將這個功能關閉,才能順利偵測到外接顯卡盒中獨立顯卡,並使其開始供應效能到本機。

ROG Flow Z13 測試報告|電競界最強二刀流登場

ROG Flow Z13 GZ301 重點規格:


作業系統:Windows 11 Home
處理器:第 12 代 Intel Core i9-12900H 2.5GHzup to 5.0GHz)
顯示晶片:NVIDIA GeForce RTX 3050Ti 4GB GDDR6(35W + 5W)
儲存裝置:1TB M.2 2230 NVMe PCIe 4.0 SSD
記憶體:16GB LPDDR5 on board
顯示螢幕:13.4 吋  (1920 x 1200) 120Hz IPS 等級鏡面觸控螢幕(100% sRGB / 16:10 / Dolby Vision / Adaptive Sync / Pantone 校色認證
I/O 埠:
  • 1x 3.5mm 複合音源插孔
  • 1x HDMI 2.0b
  • 1x USB Type-C Thunderbolt 4
  • 1x USB 2.0 Type-A
  • 1x ROG XG Mobile 接頭(PCIe 3.0 x8+Type-C)
  • 1x Micro SD 4.0 讀卡機
通訊:Wi-Fi 6(802.11ax)+ Bluetooth 5.1
電池:56Wh
尺寸:302.8( W ) x 204.8( D ) x 12( H ) mm - 主機 / 鍵盤 5.6mm( H )
重量:1.1Kg(主機)/ 330g(鍵盤)

ROG XG Mobile eGPU 重點規格:


顯示晶片:NVIDIA GeForce RTX3080 16GB GDDR6
I/O 埠:
  • 1x SD 記憶卡讀卡機
  • 1x HDMI 2.0b
  • 4x USB3.2 Gen1 Type-A
  • 1x DP 1.4
  • 1x RJ-45 有線網路插孔
  • 1x DC-IN
內建電源供應:280W
尺寸:208( W ) x 155( D ) x 29.6( H ) mm
重量:1Kg


Armory Crate 應用程式
ROG Flow Z13 測試報告|電競界最強二刀流登場
系統設定
ROG Flow Z13 測試報告|電競界最強二刀流登場
手動設定
ROG Flow Z13 測試報告|電競界最強二刀流登場
GPU 超頻設定
ROG Flow Z13 測試報告|電競界最強二刀流登場
散熱風扇模式設定
ROG Flow Z13 測試報告|電競界最強二刀流登場
ROG Flow Z13 同樣能透過內建的 ARMOURY CRATE 應用程式,讓使用者選擇不同的效能模式與手動超頻模式,在手動超頻設定下則同樣可針對 CPU 與 GPU 兩個主要核心硬體進行調整,而本次在 CPU 手動效能模式下,僅能針對散熱風扇進行調整,至於 GPU 超頻設定上,則有基礎時脈、獨立顯示卡記憶體時脈兩個超頻選項,當然也可以針對散熱風扇模式進行調整。

GPU 節能設定
ROG Flow Z13 測試報告|電競界最強二刀流登場
燈光效果設定
ROG Flow Z13 測試報告|電競界最強二刀流登場
音訊設定
ROG Flow Z13 測試報告|電競界最強二刀流登場
Aura 桌布
ROG Flow Z13 測試報告|電競界最強二刀流登場
Aura 特效
ROG Flow Z13 測試報告|電競界最強二刀流登場
GameVisual 影像模式設定
ROG Flow Z13 測試報告|電競界最強二刀流登場
色彩校正
ROG Flow Z13 測試報告|電競界最強二刀流登場
情境設定檔
ROG Flow Z13 測試報告|電競界最強二刀流登場
此外,使用者也能透過應用程式進行音訊(Ai 降噪與收音模式)、Aura 特效桌布與燈光效果、個人化情境設定檔、GameVisual 影像模式、色彩校正,以及 RGB 鍵盤背光顏色與效果進行細部的設定,讓玩家們能夠打造出專屬自己的電競風格主機。

處理器效能測試:


處理器資訊
ROG Flow Z13 測試報告|電競界最強二刀流登場
處理器效能
ROG Flow Z13 測試報告|電競界最強二刀流登場
ROG Flow Z13 搭載 Intel Core i9-12900H 2.5GHz 處理器,為 14 核心 20 線程架構,搭配 24MB L3 快取記憶體。在 CPU-Z 測試軟體中,單執行緒效能測試結果為 785.7 分,多執行緒效能測試結果為 7976.8 分,CINEBENCH R20 的多執行緒效能測試結果則為 6,315 分,最後在 X264 影音轉檔效能上則獲得 71.4FPS 的效能表現。

快取記憶體與記憶體效能測試:


ROG Flow Z13 測試報告|電競界最強二刀流登場
ROG Flow Z13 搭載最高 16GB LPDDR5 記憶體,採用雙通道配置,不過記憶體是 OnBoard 配置且最大容量僅有 16GB 算是有點可惜,主要記憶體的效能測試結果為 73913 / 62394 / 72472 MB/s(讀取/寫入/拷貝),延遲時序則為 104.1ns,至於 L3快取記憶體的效能表現為 743.21 / 300.49 / 444.88 GB/s(讀取/寫入/拷貝),延遲時序為 17.1ns。 

硬碟讀寫效能測試:


ROG Flow Z13 測試報告|電競界最強二刀流登場
ROG Flow Z13 內建 1TB 儲存容量的 M.2 PCIe 4.0 x4 SSD,在 CrystalDiskMark 的循序讀寫效能表現為 3347.97 / 3225.44 MB/s,TxBench 效能測試中,循序 Max QD32 效能測試中,獲得 3339.304 / 3316.622 MB/s 的效能表現,最後在 AS SSD Benchmark 效能測試中,則獲得 6,028 分的效能分數,以及 2947.88 / 2741.87 MB/s 的效能表現。

圖形效能測試:


ROG Flow Z13 測試報告|電競界最強二刀流登場
圖形效能的實機測試部分,布萊恩這次同樣會分為 ROG Flow Z13 本機的效能,以及搭配 ROG XG Mobile 外接顯卡盒的兩種測試,並提供給各位做參考。首先看到 ROG Flow Z13 筆電本體,內建 Intel Iris Xe Graphics 內顯晶片外,以及 NVIDIA GeForce RTX 3050 Ti with 4GB GDDR6 獨立顯卡。

3DMark Fire Strike
ROG Flow Z13 測試報告|電競界最強二刀流登場
3DMark Fire Strike Extreme
ROG Flow Z13 測試報告|電競界最強二刀流登場
3DMark Fire Strike Ultra
ROG Flow Z13 測試報告|電競界最強二刀流登場
3DMark Fire Strike 三種測試模式下進行實測,最終分別獲得 9,772 / 5,196 / 2,651 分的效能表現,整體的效能表現僅能算是入門偏中階等級的定位,對於日常工作上修圖或手繪等圖形運算效能來算,算是足以應付的效能表現。

3DMark Time Spy
ROG Flow Z13 測試報告|電競界最強二刀流登場
3DMark Time Spy Extreme
ROG Flow Z13 測試報告|電競界最強二刀流登場
而在 3DMark Time Spy 模式下,得到 4,488 分的效能分數,在 3DMark Time Spy Extreme 模式下,獲得 2,061 分的效能分數,整體來說效能等級與上方的測試模式差不多,比起 RTX 3060 的實際效能上,還是有一定的差距,但也證明 RTX 3050 Ti 獨顯的效能恰好介於入門等級與中階效能等級之間。

Unigine Heaven Benchmark
ROG Flow Z13 測試報告|電競界最強二刀流登場
Unigine Valley Benchmark
ROG Flow Z13 測試報告|電競界最強二刀流登場
Unigine Superposition Benchmark
ROG Flow Z13 測試報告|電競界最強二刀流登場
在《Unigine Heaven Benchmark》圖形效能測試中,我將螢幕解析度設定在全螢幕 1920 X 1200,並將畫面品質設定在 Ultra 模式,同時開啟 4xAA 反鋸齒模式,測得的效能表現為 1981 分與平均 62.7fps,而在《Unigine Valley Benchmark》測試軟體中,則有 2,625 分效能分數與平均 13.1fps 的效能表現。最後來看到的是《Unigine SUPERPOSITION Benchmark》效能測試,同樣在 1080P EXTREME 模式下進行,最終獲得 2,408 分效能分數與平均 18.01fps 的效能表現。

ROG Flow Z13 測試報告|電競界最強二刀流登場
最後要來看的是《Final Fantasy XV Benchmark》遊戲圖形效能測試中,同樣將螢幕解析度設定在 1920 X 1080 全螢幕環境,遊戲畫質則設定在 High Quality 模式下進行測試,最終測得的效能表現為 4,391 分與 Standard 的效能表現。

ROG Flow Z13 測試報告|電競界最強二刀流登場
連接上 ROG XG Mobile 外接顯卡和後,則可以看到顯卡盒內建的 NVIDIA GeForce RTX 3080 Laptop GPU with 16GB GDDR6 VRAM 顯示卡的配置,如果各位不知道外接顯卡盒有沒有確實連上,也可從顯示卡的資訊來進行確認,如果順利連接上的話,顯示卡的資訊應該就只會有 RTX 3080 的項目。

3DMark Fire Strike
ROG Flow Z13 測試報告|電競界最強二刀流登場
3DMark Fire Strike Extreme
ROG Flow Z13 測試報告|電競界最強二刀流登場
3DMark Fire Strike Ultra
ROG Flow Z13 測試報告|電競界最強二刀流登場
同樣在 3DMark Fire Strike 三種測試模式下進行圖形效能的實測,最終搭配外接顯卡盒後的效能分別獲得 25,684 / 14,802 / 8,058 分的效能表現,效能等級均在高階遊戲用 PC(2020) 之上,雖然距離頂級遊戲用 PC(2020)的效能有一段差距,但均已經超越 80% 以上的效能機種。

3DMark Time Spy
ROG Flow Z13 測試報告|電競界最強二刀流登場
3DMark Time Spy Extreme
ROG Flow Z13 測試報告|電競界最強二刀流登場
3DMark Port Royal
ROG Flow Z13 測試報告|電競界最強二刀流登場
在 3DMark Time Spy 模式下,得到 12,399 分的效能分數,在 3DMark Time Spy Extreme 模式下,獲得 6,004 分的效能分數,最後則是 3DMark Port Royal 測試模式,這是針對最新的光線追蹤技術所開發的測試模式,這款筆電最後獲得 7,441 分的效能分數,各測試結果的效能等級排名與上方相同。

Unigine Heaven Benchmark
ROG Flow Z13 測試報告|電競界最強二刀流登場
Unigine Valley Benchmark
ROG Flow Z13 測試報告|電競界最強二刀流登場
Unigine Superposition Benchmark
ROG Flow Z13 測試報告|電競界最強二刀流登場
在《Unigine Heaven Benchmark》圖形效能測試中,同樣將螢幕解析度設定在全螢幕 UHD,並將畫面品質設定在 Ultra 模式,同時開啟 4xAA 反鋸齒模式,測得的效能表現為 5,761 分與平均 228.7fps,而在《Unigine Valley Benchmark》測試軟體中,則有 7,396 分效能分數與平均 176.8fps 的效能表現。最後來看到的是《Unigine SUPERPOSITION Benchmark》效能測試,在相同的 1080P EXTREME 環境模式下進行,最終獲得 7,925 分效能分數與平均 59.07fps 的效能表現。

ROG Flow Z13 測試報告|電競界最強二刀流登場
Final Fantasy XV Benchmark》的遊戲圖形效能測試中,與上方測試環境設定相同,我將螢幕解析度設定在 1920 X 1080 全螢幕設定,遊戲畫質則設定在 High Quality 模式進行測試,效能表現為 11,282 分與 Very High 的效能表現。

實機遊戲效能測試:


《古墓奇兵:暗影》影像設定
ROG Flow Z13 測試報告|電競界最強二刀流登場
《古墓奇兵:暗影》畫質設定
ROG Flow Z13 測試報告|電競界最強二刀流登場
《古墓奇兵:暗影》效能測試
ROG Flow Z13 測試報告|電競界最強二刀流登場
實機遊戲測試中,同樣先從本機的效能開始進行,第一款遊戲為《古墓奇兵:暗影》,我將螢幕解析度同樣設定在 1920 X 1200 全螢幕模式,關閉垂直同步並將畫質自訂在高的品質設定,並開啟光影追蹤等相關畫質設定,最終測得的效能表現分別為平均 49fps

《古墓奇兵:暗影》影像設定
ROG Flow Z13 測試報告|電競界最強二刀流登場
《古墓奇兵:暗影》畫質設定
ROG Flow Z13 測試報告|電競界最強二刀流登場
《古墓奇兵:暗影》效能測試
ROG Flow Z13 測試報告|電競界最強二刀流登場
在接上外接顯示卡後,我同樣將螢幕解析度同樣設定在 1920 X 1200 全螢幕模式,關閉垂直同步並將畫質自訂在極高的品質設定,同時開啟光影追蹤等相關畫質設定,最終測得的效能表現分別為平均 130fps

《極地戰嚎6》影像設定
ROG Flow Z13 測試報告|電競界最強二刀流登場
《極地戰嚎6》畫質設定
ROG Flow Z13 測試報告|電競界最強二刀流登場
《極地戰嚎6》效能測試
ROG Flow Z13 測試報告|電競界最強二刀流登場
第二款實機遊戲則為 UBISOFT 推出的《極地戰嚎 6》,同樣在單機使用模式下,將螢幕解析度調整到 1920 X 1200 全螢幕,不過畫質僅能設定都在高的環境下,另外包含光線追蹤等畫質選項都是關閉的狀態,最終測得的效能表現分別為平均 41 FPS

《極地戰嚎6》影像設定
ROG Flow Z13 測試報告|電競界最強二刀流登場
《極地戰嚎6》畫質設定
ROG Flow Z13 測試報告|電競界最強二刀流登場
《極地戰嚎6》畫質設定
ROG Flow Z13 測試報告|電競界最強二刀流登場
《極地戰嚎6》效能測試
ROG Flow Z13 測試報告|電競界最強二刀流登場
切換至外接顯示卡模式,此時遊戲的畫質設定可以設定到極高,同時也能開啟光影追蹤的進階畫質設定項目,在這個遊戲環境下,最終測得的效能表現分別為平均 74 FPS

《虹彩六號:圍攻行動》影像設定
ROG Flow Z13 測試報告|電競界最強二刀流登場
《虹彩六號:圍攻行動》畫質設定
ROG Flow Z13 測試報告|電競界最強二刀流登場
《虹彩六號:圍攻行動》效能測試
ROG Flow Z13 測試報告|電競界最強二刀流登場
第二款實機遊戲則同樣為 UBISOFT 推出的《虹彩六號:圍攻行動》,在單以本機提供的效能使用情境下,在畫質設定上可以選擇到超高的畫質,最終測得的效能表現分別為平均 121 FPS

《虹彩六號:圍攻行動》影像設定
ROG Flow Z13 測試報告|電競界最強二刀流登場
《虹彩六號:圍攻行動》畫質設定
ROG Flow Z13 測試報告|電競界最強二刀流登場
《虹彩六號:圍攻行動》效能測試
ROG Flow Z13 測試報告|電競界最強二刀流登場
而在外接顯示卡盒的使用情境下,可以看到畫質部分可以全部開啟最高狀態,在這樣的遊戲環境設定下,仍有平均 289 FPS 的實際測試效能表現。

《電馭叛客2077》影像設定
ROG Flow Z13 測試報告|電競界最強二刀流登場
《電馭叛客2077》畫質設定
ROG Flow Z13 測試報告|電競界最強二刀流登場
《電馭叛客2077》效能測試
ROG Flow Z13 測試報告|電競界最強二刀流登場
最後一款實機遊戲則是近期更新後,終於加入效能測試模式的《電馭叛客 2077》,在單機使用模式下,遊戲的畫質可以設定在極高的狀態,下方的光影追蹤等進階畫質設定均是開啟的狀態,而最終測得的效能表現分別為平均 29.37 FPS

《電馭叛客 2077》影像設定
ROG Flow Z13 測試報告|電競界最強二刀流登場
《電馭叛客 2077》畫質設定
ROG Flow Z13 測試報告|電競界最強二刀流登場
《電馭叛客 2077》效能測試
ROG Flow Z13 測試報告|電競界最強二刀流登場
在接上外接顯卡盒後,遊戲的畫質設定就可以毫無顧忌的開到『光線追蹤:最高』的設定,在 1920 X 1200 的全螢幕解析下,則獲得效能表現分別為平均 95.84 FPS

散熱效能測試:


待機時硬體溫度
ROG Flow Z13 測試報告|電競界最強二刀流登場
待機時筆電溫度
ROG Flow Z13 測試報告|電競界最強二刀流登場
在系統穩定度測試部分,同樣先來看的 Flow Z13 本體的實測表現,我是在手動超頻效能模式下進行測試,並將散熱模式開啟至最高的設定,本次使用的測試軟體,則一樣為 FurMark 與 CINEBENCH R20 兩款。在待機時可以看到 CPU 溫度平均為 41 度,而 GPU 溫度則為 41 度。透過 Flir 的溫度測量相機,可以看到在待機的狀況下,機身本體的高溫出現在螢幕中央上方的位置,最高溫約為 37.6 度,至於鍵盤則為具備主機板等硬體配置,因此就不會出現高低溫的數據。

測試時硬體溫度
ROG Flow Z13 測試報告|電競界最強二刀流登場
測試時機身溫度
ROG Flow Z13 測試報告|電競界最強二刀流登場
散熱風扇噪音
ROG Flow Z13 測試報告|電競界最強二刀流登場
使用兩個測試軟體同時進行運作下,可以看到 CPU 溫度在效能測試時最高溫來到 88 度,至於 GPU 溫度最高則為 61 度,而 CPU 處理器效能約下降約 23%,CPU 的效能下降幅度還算是可以接受的範圍。筆電機身溫度最高處則移到螢幕左上角的散熱出風孔,最高溫則來到 42.3 度,至於在散熱風扇高速運轉情況下,實際測量的噪音值為 51.1dB,算是相當安靜的散熱表現。

待機時硬體溫度
ROG Flow Z13 測試報告|電競界最強二刀流登場
待機時筆電溫度
ROG Flow Z13 測試報告|電競界最強二刀流登場
接著我也將 ROG XG Mobile 外接顯卡盒接上後進行系統穩定度測試,筆電測試的效能與散熱模式設定與上方相同,透過硬體溫度監測軟體可以看到,原本 Flow Z13 內建 NVIDIA GeForce RTX 3050 Ti 獨立顯卡已經停止作用,取而代之的是外接顯卡盒內建的 RTX 3080 獨立顯示卡。在待機時可以看到 CPU 溫度平均為 40 度,而 GPU 溫度則為 41 度。透過 Flir 的溫度測量相機,可以看到在待機的狀況下,最高溫出現在 XG Mobile 外接顯卡盒左側的散熱出風孔處,最高溫則約為 50.9 度

測試時硬體溫度
ROG Flow Z13 測試報告|電競界最強二刀流登場
測試時機身溫度
ROG Flow Z13 測試報告|電競界最強二刀流登場
散熱風扇噪音測試
ROG Flow Z13 測試報告|電競界最強二刀流登場
在兩個測試軟體同時進行運作下, CPU 溫度在效能測試時最高溫僅為 77 度,與單機身相比下降約 11 度,至於 GPU 溫度最高則為 76 度,比起 RTX 3050 Ti 顯卡上升約 5 度,而 CPU 處理器效能約下降約 30%,CPU 的效能下降幅度則稍稍提高許多。這邊也來看到,測試時機身溫度最高處與待機時相同,不過最高溫則稍微下降至 50.6 度,同樣在散熱風扇高速運轉情況下,實際測量的噪音值為 55.9dB,稍稍提高一點且外接顯卡盒的風扇運轉時的低頻聲也比 Flow Z13 稍微明顯一些。

筆電綜合效能測試:


主機本體綜合效能
ROG Flow Z13 測試報告|電競界最強二刀流登場
含外接顯卡盒綜合效能
ROG Flow Z13 測試報告|電競界最強二刀流登場
最後來不免俗的要來看到電腦綜合效能測試部分,同樣使用 PCMark 10 測試軟體來進行,在模擬一般筆電日常工作與娛樂模式下,ROG Flow Z13 在單獨使用筆電的情況下,獲得的效能分數為 7,118 分,至於在連接外接顯卡盒後,效能分數則為 7.751 分。

ROG Flow Z13 測試報告|電競界最強二刀流登場
身為 ROG 旗下第二款能夠搭配外接顯卡盒的電腦產品,ROG Flow Z13 這次將先前的 X13 由真正的筆記型電腦變成更具攜帶性的平板電腦,也讓不少人認為這其實是一款電競平板,說實話這個名稱似乎有那麼一點不正確,單就硬體規格與主要的使用情境來說,Flow Z13 還是算一款筆記型電腦,只是 ROG 用之前的二合一電腦的類平板架構來設計這款產品,為此增加了不同使用情境模式,同時也增加攜帶的便利性,即便搭配 ROG XG Mobile 外接顯卡盒的情況下,也有約 3Kg 左右的重量,幸好搭配專屬的側背包,能夠平均分攤重量,否則真的會讓人想留在室內當作電腦主機來使用。

除了本體外型做出改變外,做為選購的 ROG XG Mobile 外接顯示盒,當然可以彌補本機在圖形與遊戲運算效能稍微不足的情況,但在專用連接線與本機連接有點不順外,需要額外的電源來進行供電,倒也成為外接顯卡盒的小遺憾,畢竟不是每個地方都能找的插座等供電設備。在效能表現部分,本機的效能約介於入門與中階電競筆電之間,能滿足日常生活與工作中的使用需求,至於遊戲效能部分,盡量選擇效能負載較小的休閒遊戲,以免會有效能不足的情形。總結一下這款 ROG Flow Z13 除了有些小小遺憾的地方,像是記憶體容量能夠加大、外接顯卡盒上的連接線設能夠重新進行設計,讓筆電在架設後的整體美觀度能大幅提升,其它部分的表現就有在平均水準以上,只要售價上能夠與前代機種相接近,相信還是會吸引不少消費者的目光。

▋小惡魔福利社


ROG Flow Z13 測試報告|電競界最強二刀流登場

ROG Flow Z13 測試報告|電競界最強二刀流登場

ROG Flow Z13 測試報告|電競界最強二刀流登場

ROG Flow Z13 測試報告|電競界最強二刀流登場

ROG Flow Z13 測試報告|電競界最強二刀流登場

ROG Flow Z13 測試報告|電競界最強二刀流登場

ROG Flow Z13 測試報告|電競界最強二刀流登場

ROG Flow Z13 測試報告|電競界最強二刀流登場

ROG Flow Z13 測試報告|電競界最強二刀流登場

ROG Flow Z13 測試報告|電競界最強二刀流登場

ROG Flow Z13 測試報告|電競界最強二刀流登場

▊特別感謝:


ModelKiKi
2022-03-10 9:29 發佈
ROG 就是帥~
華A英雄

KiKi 就是巨~[拇指向上]

2022-03-11 23:39
虛無漫遊

是來看奶妹的

2022-03-14 18:06
我完全被流量密碼吸引走了...
這台很有"料"的ROG非常吸晴啊!
Best Regards.
規格很不錯的筆電
但是搭上幾乎不會補貨ROG XG Mobile 外接顯示盒
買這台想玩遊戲的人
不如直接買內建高階顯卡的筆電比較實際
twistplok

說得沒錯 ,買這台買不到配件根本沒用

2022-03-10 21:20
twistplok

說得沒錯 ,買這台買不到配件根本沒用

2022-03-10 21:20
讚!讚!讚!
Bryan.S wrote:
繼去年發表搭配外接顯(恕刪)

直接跳過文章,拉到最下面。
法客

水餃墊沒喬好,都外溢了⋯⋯🤣🙈

2022-03-10 11:00
進來看流量密碼的
紅色小細肩+黑色皮褲
真的好看
把握當下、愛要即時;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這外接顯卡盒用特殊規格接頭,價格應該不便宜哦,希望可以做成TB4介面,這樣共用性就高了
呆呆的看著

這台好就好在特殊接口為PCIEx8,比TB4(x4)快上不少,如果要TB4的共用性可以自行買顯卡外接盒,這台一樣有TB4接口。

2022-03-15 7:15
  • 1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2)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