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eepc 已經算是成熟的產品系列了
因為工做住家 及處理事情常要兩三地跑 所以很需要一台可以帶著走的電腦
所以已經注意eeepc很久了 最後900 901 1000 都跑出來了
但是它們的規格好像多多少少有點不同 所以想要請教mobile01各位使用過 eeepc 能給我一些建議
但是我只要xp板的 因為我用winmobile 手機接3.5g上網 activesyn 不可能支援linux板本
先比較xp板以下幾款我最再意的項目
首先就是螢幕
900 ----8.9"
901 ----8.9"
1000---- 10"
這個我覺的差異不是很大
再來cpu 待機時間
900 ---- celeron
901 ---- atom
1000---- atom
聽說在901 以後因為電池跟cpu的關系待機可以到達6hr
然後硬碟
900 ---- 12g ssd
901 ---- 12g ssd
1000---- 80g sata 傳統式
我比較想要ssd 但是我稿不懂網友說的 12g =4g+8g 這是什麼原因
好像4g跟8g是不同規格 有很險著影響嗎
我之所以想要ssd的原因就是因為不用怕震
然後鍵盤
900 ---- 小
901=1000 ---- 大
聽說901 1000 的鍵盤比較接近原來大小了 還是說只有1000的鍵盤最大
這點可以請使用過的板友分享一下嗎 因為鍵盤的功能影響一台筆電是非常大的
最後重量
900 ---- 990g
901 ---- 1150g
1000---- 1450g
說真的差異都不太大 不過當然是越輕越好
希望已經擁有eeepc的網友能幫我分析一下
我大概就從這三台中選一台吧
900白或黑都很好看
901黑的很好看
1000
說真的已經太大台了
900跟701差不多大小.都是非常方便攜帶的
901稍微大了一點
CPU效能900跟901差不多
但是901的CPU省電很多..加上901有藍芽
我是認為如果以攜帶為主.901是不錯的選擇.因為待機長
900來說.效能其實跟701一樣(相信701超頻的也不少)
大概就是701大螢幕版這種感覺罷了
但是要買901等到貨源充足後再來買比較好
電子產品.第一批總是等人試用完後.再來入手比較好
目前900已經確定量產且穩定了
(大概就是挑 2GB記憶體問題比較大)
901目前版上有不定時關螢幕及莫名其妙休眠等問題
建議要買901在觀察看看一段時間.
生活即是愜意寫真
comduffer wrote:
然後硬碟
900 ---- 12g ssd
901 ---- 12g ssd
1000---- 80g sata 傳統式
我比較想要ssd 但是我稿不懂網友說的 12g =4g+8g 這是什麼原因
好像4g跟8g是不同規格 有很險著影響嗎
我之所以想要ssd的原因就是因為不用怕震
搞不懂12G SSD = 4G(SLC) +8G(MLC)的話,你就把它當4G的SLC就對了!
舉個讓你容易理解的例子:
買屋12坪 = 起居室4坪(SLC) + 廁所8坪(MLC) 的話,你想想會有什麼影響?
影響會變成: 最主要的傢俱、電視、沙發、桌子等等(也就是系統OS MS XP-HOME啦!)原本應該要放在(灌在)起居室的,但是因為起居室太小了,所以你只能將這些主要的傢俱(XP HOME)放在"廁所"(MLC)裏,那會是什麼樣的狀況?
也沒有人說不行喔! 但是廁所(MLC)因為功能不同,經常容易地板弄溼,所以主要傢俱(XP HOME)放在(灌在)廁所(MLC)的話壽命(READ/WRITE LIFE TIME)容易因為浸到水而會短甚至壞掉,而放在(灌在)起居室(SLC)又太小一下子就滿了,所以實際上來說,你以為你買到了一間12坪(12G)的房子很方便,但你80%的時間都要待在廁所(MLC)內、而且起居室(SLC)又不能擺太多東西以免放不下的話,那你這間12坪(12G)的房子可能會令人很"頭大"喔~~
以上的比喻淺顯易懂,不是站在技術角度的解釋,但是卻有很險著的影響,你可不要只顧著想使用SSD而"因小失大"喔!
nanoitx wrote:
搞不懂12G SSD...(恕刪)
個人覺得對於MLC的評斷有欠公允
的確MLC與SLC相較有寫入速度較慢以及使用壽命(Erase/Program保證次數)的差異
但是MLC除了讀取速度和random access time依然有相當不錯的表現之外, 又能夠降低成本
我個人認為把這當成是另一種儲存媒介
而Windows的目錄架構和使用drive letter的特性無法妥善利用異質性(Heterogeneous)儲存媒介
軟體常常無法有效分開user data, program data
就MLC特性來說, 適合放置大量且不常更動的資料, 那麼放置library與program等 read-only資料是再適合不過了
以linux來說, 適合把 /usr, /boot ,/lib, /bin, /sbin放置在MLC的部份, 除了軟體更新外, 沒有寫入的地方
而對於很多人4GB 不夠用的地方正是在於軟體不夠裝, Windows的目錄架構放在MLC部份, 又怕操掛MLC
個人用ubuntu, 很安心地將SLC 給了 / , MLC 放置 /usr
以Samsung MLC有5K次重複寫入保證, 如果是完美平均寫入, 那麼我可以重複寫入 16GB*5K = 80TB
這夠我將系統不斷重複更新Ubuntu上萬次了
我想也不用這麼排斥MLC, 瞭解它的特性, 還是可以用得輕鬆愉快
舉個讓你容易理解的例子:
買屋12坪 = 起居室4坪(SLC) + 廁所8坪(MLC) 的話,你想想會有什麼影響?
影響會變成: 最主要的傢俱、電視、沙發、桌子等等(也就是系統OS MS XP-HOME啦!)原本應該要放在(灌在)起居室的,但是因為起居室太小了,所以你只能將這些主要的傢俱(XP HOME)放在"廁所"(MLC)裏,那會是什麼樣的狀況?
也沒有人說不行喔! 但是廁所(MLC)因為功能不同,經常容易地板弄溼,所以主要傢俱(XP HOME)放在(灌在)廁所(MLC)的話壽命(READ/WRITE LIFE TIME)容易因為浸到水而會短甚至壞掉,而放在(灌在)起居室(SLC)又太小一下子就滿了,所以實際上來說,你以為你買到了一間12坪(12G)的房子很方便,但你80%的時間都要待在廁所(MLC)內、而且起居室(SLC)又不能擺太多東西以免放不下的話,那你這間12坪(12G)的房子可能會令人很"頭大"喔~~
以上的比喻淺顯易懂,不是站在技術角度的解釋,但是卻有很險著的影響,你可不要只顧著想使用SSD而"因小失大"喔!
nanoitx大大的解釋真的很好~這樣可以很容易的讓大家了解說

12G SSD = 4G(SLC) +8G(MLC)是如何區分的!!!!

推薦+1!!!!

用4GB去弄系統
其他16GB就當做內建16GB隨身碟好了
以現在SSD的高單價
相信很多人買來桌上型用的時候
都是把小容量SSD當做系統碟用
假設是16GB SSD (C)
而另外一顆硬碟就有可能是320GB
16:320 = 1:20
足足差了二十倍大小
但是相信買的人還是選擇將SSD作為系統碟
目前SSD高單價
為了壓低成本.EPC不可能給了16GB SLC SSD
就很像一台法拉力跟一台巴士
如果要出門競賽.大家當然還是開法拉力
巴士就留著載客人吧
同樣的
很多人為了SSD而買EeePC
那麼我也是會選擇SSD版本
畢竟小筆電我覺得硬碟速度跟耐震為第一考量
這種電腦我始終不會想裝什麼大軟體
4GB
非常夠用了
生活即是愜意寫真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