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要八核心但又想要輕巧帶著跑有沒有可能,ROG 西風之神 G14 或許就是這問題的解答。G14 算是目前討論度相當高的一款電競筆電,除了效能暴力加上體積小之外,上蓋的 AniMe Matrix 螢幕也為這台筆電增加了一點樂趣,不過也可能因為太熱門了,缺貨等超久,一直到前陣子才有辦法入手。

紙箱的 rog logo 改成金色的,相較於紅黑配色,少了點熱血,多了份質感。

頂部有個貼心的提把設計,好拿不礙事。

有別於低調的外箱,裡面的筆電盒子顯得高調許多,波浪狀的紋路象徵這次西風之神 G14 的特異功能之一。

內容物一覽 (其實還少一樣),配件除了變壓器跟電線之外,還有 ROG STRIX IMPACT、說明書跟一本彩印小冊子。

內容是圍繞著 AniMe Matrix 的短篇漫畫,內容就不贅述了。

機身採用鋁鎂合金打造,日蝕灰的配色看起來很有質感,上蓋密密麻麻的小點裡面就是 AniMe Matrix 的 LED,不開燈的時候低調,開燈的時候高調,如果不看左下角鏡面名牌上的 ROG logo 跟文字大概也認不出來這是電競筆電。

好看的當然不只正面,筆電後方的散熱開孔也是很有特色,斜開的對稱開口加上 ZEPHYRUS 西風之神字樣,為這台筆電注入一點熱血的跑格。

西風之神 G14 的轉軸也是很有趣的地方,螢幕打開的時候會把鍵盤順勢抬高,一方面可以讓平面的鍵盤帶一點斜角,接近平常桌上型電腦的鍵盤,也可以像機殼的腳墊那樣增加底下的散熱空間。

除了外殼之外,裡面的螢幕邊框跟鍵盤等等也都是維持灰黑色系。

螢幕採用 14 吋 IPS 面板,因為我比較在意顯示內容,挑的是 2K 的高解析度版本 (2560 x 1440)。

雖然說體積變小了,西風之神 G14 的鍵盤沒有因此縮水太多,像是大型空白鍵、同樣尺寸的方向鍵都有被繼承下來。

鍵盤上方還有另外準備四顆捷徑鍵,無論是要調整音量或是麥克風都不需要跳遊戲。

充電孔設計在筆電左邊,另外還有 HDMI、Type-C (3.2 Gen2) 跟 3.5mm 耳麥插槽,左邊的 Type-C 除了純 USB 傳輸之外,也支援顯示輸出跟 USB PD 充電。

筆電右邊有兩組 USB (3.2 Gen1) 跟 Type-C (3.2 Gen2)。

內建桌布跟彩盒還有筆電配色一樣,黑白各半,簡單耐看。

鍵盤背光就只有單一一種 (白色),亮度表現還不錯,不會太刺眼但也不會看不見。

在規格方面,G14 (GA401IU) 配的是 Ryzen 7 4800HS,搭配 Nvidia GTX 1660 Ti 6G (Max-Q),記憶體直接是雙通道 DDR4-3200 16G,再加上 1TB Gen3 x4 NVMe SSD。

CPU-Z 跑分單核心 527.6,多核心 5189.3,跟內建的 3700x 數據比較起來,單核又更強一點,多核就比較差一點,不過也是很接近。

Cinebench R20 可以拿到 3784 分。

內建的 SSD 讀寫可以跑到 1876.156 / 1800.186 MB/s。

都弄好之後當然要試玩一下 AniMe Matrix,編輯器一樣是整合在 ROG 的 ARMOURY CRATE 控制軟體,底下時間軸有點像是剪輯軟體那樣的概念,可以設定不同效果的執行時間,再搭配右邊的那些特效去排列組合,如果想玩跑馬燈講點什麼,AniMe Matrix 也支援中英文的文字動畫。

ROG 就是潮 XD
不過那個數字跟速度要看字數跟大小,試個幾次才找到比較 ok 的設定。
拿幾個內建的效果套起來撥放一下,好奇動起來長怎樣的話可以參考一下上面的影片。

1. 13 吋的大小剛好可以放現在的側背包,不用改變習慣
2. 支援 PD Type-C 充電,除了方便之外,臨時要借充電器比較有機會救援
3. 傳統的 USB 都在右邊比較可惜,畢竟還是會接個滑鼠或隨身碟之類的,如果左邊可以有至少一組應該比較好
4. AniMe Matrix 動畫想換就換,雖然平常看螢幕看不到,但就是想要有 XD
5. 鍵盤敲打的手感很好,雖然是薄型機種但這方面倒是沒有問題
以上是入手到現在的一些使用感想,給同樣對西風之神 G14 有興趣的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