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神龍有感] 筆電不同區域價差的可能原因

大家好,小弟神龍大俠!

[神龍有感] 筆電不同區域價差的可能原因
 
最近常常看到有人抱怨說台灣賣的筆電太貴,或是盤子稅之類的討論,小弟之前有賣過筆電,也在對岸做過一些通路相關的工作,今天就斗膽來分析一下,為什麼廠商在台灣的定價,總是讓人有離國外遙遠的痛感。這其實牽涉到一些訂價策略、通路長短,還有各國規定不同等問題,還有一些像是運送方式、關稅等等之間的差異。
 
[神龍有感] 筆電不同區域價差的可能原因
上海徐匯的百腦匯,以前常去…
 
台灣其實很多東西都是貴。國家萬萬稅這些撇開不談,很多人會提出「市場量不大」、「就是要敲你盤」之類的說法,但真的詳細去拆解問題的人,小弟還真沒看過。一方面是吃力不討好,講了說你幫廠商護航,大帽子一扣,就讓人沒想討論的動力(人艱不拆?);二方面是有些東西算出來就真的比較貴,但很多看不見的成本,在一般人眼中就真的不能算是成本(最近案例:某里長都可以要基地台地主把租金拿出來分了You know…),這些人心目中就是「別人的成本不是成本,我掏出來的錢才是錢」的概念。這種群體,小弟就覺得也沒有一起討論的必要,反正只要講「貴就是不行」,聽起來不明覺厲,但別人產生的價值,在這些人眼中只是糞土,與其說「某某品牌不愛國」,小弟個人反而覺得「這些民營企業不曾拿你半毛錢投資啊」,總之就是每個人切入的觀點不同,看事情的觀點也會完全不同。
 
首先要比較不同國家之間的差異,能夠比的大概就這幾樣:
  • 通路規模、段數
  • 安規申請、運輸成本
  • 關稅障礙、銷售稅金等
  • 實際銷售數量等等
身為消費者,能夠用越便宜的單價買到東西最好,譬如說農產品、生活用品等等品質固定的東西,買得多自然價格就會便宜。但是以3C產品而言,為什麼價格上起伏反而相對不大,原因其實跟「消費性產品」的特點有關。3C產品內部有許多零組件,價格上是相對跟量能有關,但是要便宜的話,量能都要到非常大,才會有明顯的差異,譬如說CPU、記憶體、晶片組等等。但是以3C產品,不,就拿筆電來說就好,因為筆電的單價相對高,但是市場並不是隨便就可以有百萬台當作單位來銷售(蘋果可能是例外,但蘋果也沒便宜過…),所以在價格彈性上,一定會比農產品之類要來得更低。在這樣的條件下,製造出一整批筆電之後,單台成本在生產出來之後已經決定,所以接著下來就是到消費這這端,經過了多少關卡而已。
 
[神龍有感] 筆電不同區域價差的可能原因
傳說中的深港過港卡車,趕貨必備
 
從製造地出來之後,接下來的卡點就是安規、運輸的部份。運輸在這個年代已經不是非常貴的東西,至少絕對不是一公斤幾百台幣的單位在看(還不用討論到油價便宜之類的暗面…),安規的話則是一次性的東西,不過在澳洲、韓國、印度、台灣、日本這些地方,安規會有全球標準以外的在地標準,但金額也不是大到幾千台攤不掉的等級,所以這兩點基本上可以略過不看。
[神龍有感] 筆電不同區域價差的可能原因
安規真的是超級複雜的東西
 
再來就是稅金跟關稅的部份,稅金這種東西,在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玩法。做過通路都知道跑發票這種事情,但這在台灣、中國都是有所謂「開票」、「不開票」的差異。不過在美國的話,可能就有不同州之間的稅金考量,美國只有少數州可以免州稅(實際打states tax就可以查詢到,像是加州就可能有8.25%以上的稅金,這中間可以產生一些微妙的差異。至於關稅的話,絕大部分國家的關稅在廠商端都是可以有退稅的操作,所以這一點也不是痛點。
 
那剩下造成價格差異的關鍵是什麼呢?小弟個人淺見,應該就是通路結構,也就是小弟覺得比較可以討論的部份。以下會分成中國、美國、台灣三個區域來說明,其實同樣概念也可以推廣到歐洲。簡單陳述一下:
 
中國:
 
中國的通路很簡單,只要不是省級以下城市,一律就是國行的貨,國行的話只要不是往省級以下送,直接看京東的價格就對了,京東就跟momo、pchome一樣,廠家授權直接放貨,沒什麼莫名其妙段數或是買到假貨或是買到不同規格品的問題。超過省級範圍,城市有分所謂2~5級城市(就像是鄉鎮市區一樣),越往下,單價就會慢慢疊高,規格越高的貨價格會墊得越高,規格低的產品會相對稍微合理,這裡就跟量能有關。
 
[神龍有感] 筆電不同區域價差的可能原因
大陸的1~5級城市排名有很多資料可以查
 
美國:
 
美國基本上因為幅員廣闊,只有電商(amazon、ebay授權經銷)跟大型賣場(bestbuy等等)的差異,但是稅金要依照各州的情況而定,電商的話都是設在免稅州,但是會根據消費者所在地(消費行為產生之處),就會有稅金差異。另外,因為個別通路之間避免競爭的關係,很多時候同樣型號的產品,在不同通路會有不同的型號,避免價格上的競爭。
 
[神龍有感] 筆電不同區域價差的可能原因
什麼都有的amazon,美國人手一組prime帳號
 
台灣:
 
台灣有所謂集中通路(光華、各地電子街)、3C連鎖(三井順發燦坤等)、大賣場/百貨(家樂福大潤發/百貨公司)、甚至還有DIY通路等等,花樣特多。同型號的產品也可能因為通路性質的不同,有規格不同的情況(譬如說大賣場/百貨的機器可能在一般集中通路完全看不到)。
[神龍有感] 筆電不同區域價差的可能原因
令人懷念的老光華,好想吃烤香腸…
 
在中國跟美國地大物博、通路鋪貨成本因為地理因素比較高的情況下,直接從電商出貨是比較合理的,第一是運費可以攤到個別的消費者身上,二方面是也不用跟太多小間的經銷玩心理遊戲,三方面是在中國,很多出貨的通路結構,完全取決於國行的供貨能力,國行可以拿到好價格,要經銷直接在電商下單,賣出之後在依照比例返點(給傭金),所以賣出的價格完全就是參考用,只要能出貨就好。而且返點有個關鍵作用就是,可以反應真實的銷售數字,可以減少很多行銷投注的費用,這一點在大市場特別有必要...
 
(返點的作法可參考:http://rainpai.blogspot.com/2011/03/blog-post_1219.html
 
同樣情況如果發生在其他民生產品上,像是保健品、鞋子等等,玩法可能就變成是「季節性產品」、「特殊色/特殊款聯名/網站限定品」等等,基本上只要是為了讓同質性的產生價差,幾乎各種銷售方法都有(像小弟找一款特殊色鞋子,就是硬要被炒上去…但還是不爭氣的花錢買了…)
 
[神龍有感] 筆電不同區域價差的可能原因
鞋子這種最會玩限定跟切通路了…潮到出水…
 
但回到台灣,台灣通路的問題就是大家依照代理商放貨的玩法非常多,有些是不動產質押放額度,能跑多快就跑多快,有些則是正規軍,單純用量來談生意,但是會做生意、做得又快又好的,畢竟是少數,所以很多經銷是希望原廠可以出來hold住價格,大家不管通路有幾段,都要維持近似的價格,現金有現金的價格、刷卡有刷卡的價格,只要有人亂價格,馬上就會在內部被投訴,但這個線又踩在公平交易看不到的隱形線上,這也造就了很奇妙的通路生態:大家都想跑貨跑快一點,但是都叫你要私下問才有便宜,只要是公開的價格一降價,隔不到3小時馬上就會調整回來,要不就是類似某電商直接拿行銷費用來補2~3%的單價玩法,簡單來說,因為台灣地方小,通路訊息快,想要降價跑貨的人幾乎沒什麼空間可以操作。
 
有人也許會說,如果大家希望台灣可以有便宜又好的東西的話,其實很簡單,只要大家都不跟小店家買,只跟大店家買,讓小店家倒光不就得了?但事實上又沒這麼簡單,因為台灣人做生意習慣是輸人不輸陣,真的要殺頭的時候,大家殺起來都比誰都用力,拼現金也要跟你尬,但是通常都是價格出來一陣子之後才會開始有這種現象。如果產品本身熱門怎麼辦?不要吊高賣已經很好了,誰會降價賣呢?而且如果遇上廠商更改規格,舊貨跑不掉變成老庫存,老庫存殺價消費者會買單嗎?也是很難說,這就是簡單的供需問題罷了,也就是大家常說的「早買早享受,晚買有折扣」,但現在更像是「晚買沒貨買」了。但以上這些,都是跟「距離、時間」有關,台灣幅員較小,資訊、物流速度都快,價格資訊更容易互相對照,這應該是真正的主因。
 
就小弟個人看法而言,其實台灣買一買是最省時間的方式。第一是保固,你不會希望自己花了4萬以上的東西一過保固就掛掉,那個自費修起來,等於價差全部賠回去。電腦的東西很奇怪,順的話就完全沒事,不順的話通電就壞了。
 
第二,運輸過程還是會有運輸過程的風險,關稅或是NCC這種都算是小事(弄個切結書什麼的),但如果本身就喜歡常態性國外買東西,被打到營業稅的機率也是有可能的。關稅事小,營業稅事大(認定你是買來賣的)。至於中國運輸過來的素質,有時候也很不穩定,說是空運,結果走海快、拆櫃粗手粗腳,或是運氣不好隔壁是又重又硬的大貨撞來撞去、小物品又不給打木條棧板等等,風險不能說是沒有,遇到就很頭大而已。
 
[神龍有感] 筆電不同區域價差的可能原因
網路上隨便查就有的ncc切結書
 
第三還是速度,以前空運正常的話,北美過來台灣5~7天,大陸過來台灣2~3天,如果遇到前陣子那種海關大塞車,一搞搞20~45天以上的話,真心就是浪費時間,而且又增加撞擊的風險。如果以上風險都能接受的話,我覺得至少要超過3000~5000台幣以上的價差(一個LCD螢幕差不多就是這價格)才會想要冒這個風險。
 
另外有一點可以特別提的是,小弟自己跟一些知名代購詢問之後發現,大部分代購都不太熟3C產品。因為大部分代購,都是留學生或是嫁過去做兼職,對3C產品的寄送通常都很排斥(平常做精品、outlet貨做習慣了,單價高又沒什麼摔壞的風險)。就算肯做3C,他們的運送成本又比不上專業代購或是有貨運、forwarder基礎的專業代收商,但代收商通常又不願意幫你低報單價、或是寫走RMA之類的…(這個就很黑暗了),至於什麼黑色星期五的bestbuy玩法,又要有人去現場買了之後幫你轉寄…困難度又堆疊上去了…
 
總之仔細算起來,小弟只能說這世界,有一好,沒兩好,以上就是個人一點看法。
2020-05-15 21:45 發佈
神龍出來玩 wrote:
大家好,小弟神龍大俠...(恕刪)


最慘的就是規格也沒別人好或打平,然後價格一定贏😂

先標記一下,晚點來細看
講白一點的,就是台灣競爭對手太少了。
Diy廠商自己把市場搞砸了。不然 asus 在台灣怎麼敢這樣價格,和光陽機車一樣把大家當傻子。

第一點 台灣筆電組裝,比較有名的是cjscope 筆電,做了這麼久,怎麼做不起來。
很簡單,東西不一定比較好,而且不一定便宜。
中國這個就不一樣了asus,acer 如果配置太差。這樣子,坊間就有多特規商品出現,導致這些大廠不敢亂來。

目前對岸價格,部分機種(零售價)進口台灣稅後,販賣還有的賺。(何況是批發商)
在這樣的情況,消費者當然不爽。
在下很疑惑為什麼同一台機器來到台灣不但價格不一樣,連規格也不一樣
看了半天覺得最常見的應該是DRAM硬生生比大陸版的少一條,這應該不是代理商的問題了吧?
如果這也是代理商的問題,可能還是要怪在原廠身上。為什麼明知道有跑雙通道的需求還願意出只有一條DRAM的貨?
像樓主文中所述的,經銷希望原廠HOLD住價格,那台灣筆電價格高昂就還是原廠的問題啊?

整篇看起來就是原廠想要賣貴或是原廠默許賣貴。從京東上看電競筆電的差價,微星的GP系列台灣跟大陸可以說沒有差價了或是更便宜。那為什麼其他品牌的就會比較賣貴?還是說各大品牌的代理商都是同一個老闆,所以把持台灣整體的價格?
台灣地狹人稠,消息秒傳XD,價格就會被hold著平衡各通路。3C類產品,除非是朋友到外地出差順道帶回來,保險起見還是習慣在台灣買。
中國政府隨便發補助,破壞公平競爭,沒辦法
這個對我來說是領域外的東西
進來學習觀摩一下,卡一個
一起懷念我們的光華
這個是真的,對岸看到當紅的東西速度複製很快,
不從一開始下手根本玩不過(稅金補助那些就不提了),
台灣則是肯玩的品牌越來越少,後勤投資也是。

但有一個小弟覺得蠻屌就是有廠商砸完美保固這點,
因為國外都是要自費買,台灣是直接送,
有空也許可以來一篇講講個人看法。

kiwitale wrote:
講白一點的,就是台灣(恕刪)
記憶體這個通常是為了做不同通路,配一條/配兩條各一個型號,以免價格互相比較。

至於代理這個就...蠻微妙的就是了...有沒有互相配合的暗盤就很難講...

frank2424 wrote:
在下很疑惑為什麼同一(恕刪)
神龍出來玩 wrote:
這個是真的,對岸看到(恕刪)


台灣廠牌的筆電有完美保固?
  • 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